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吴秀峰的宿命(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 起

  回到他十七岁以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性格既然如此重要,都重要到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了,那么,当我们审视一个人,譬如吴秀峰时,我们就没有理由忽视他的性格,尤其是他性格的形成。对于吴秀峰,我们当然可以用敏感、倔强、孤傲这些词汇来概括,不过我以为,假如能够使用叙述性的文字来代替这些词汇,我们可能对他看得更清晰一些。恰好,我手头就有一篇这样的文字,是我在2005年初写在天津《城市快报》上的,现在我转摘几段:
  “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农户,他的父亲是八极拳五世嫡派传人。
  他从降生之日起,便注定了一生的路。二百年来,这个家族的男性除了习武没有其它的选择,而且必须成就超凡武功,庸才是不被允许的。
  不幸,在他幼儿时,一场疾病由于无钱医治牵连到耳朵,他失聪过半。
  他长到七八岁才学会说话,不过这并未使父亲感到欣慰,他的身子太弱了,又瘦又小,仿佛风一吹就倒的蒿杆。父亲勒令他远离武术,父亲将承袭家学的希望,寄托到第二个儿子身上。
  他抗拒了父亲的意志,这个因残疾而受冷落的孩子出奇地倔强,他重复了一遍霍元甲的故事,他像当年黄瘦的小霍元甲,偷窥父亲练功,然后背着人暗地里下苦功。他选择武术,或许是出于赌气而非明确的人生抉择。幸运的是,他押对了宝,他因武术而改变了终生遭受歧视的命运。
  他是个武术天才,少年时,他已名满沧州。从人们惊讶称奇的目光中,他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舒畅,他知道,自己无意中赌赢了人生的头一次选择。这虽然没能改变他落寞寡欢的性格,却膨胀了他在自卑中反向发展的幻梦。于是,在他十七岁那年,仿佛是突然的,他不跟任何人告别,便离家出走了――他走出家乡,是要走向天下。
  他走了七年,他顺着东南沿海,过山东下江浙远到广州,往返了一个来回。他靠教拳和卖苦力维持七年的江湖游历,他追随过少林寺的禅师,也曾勇登擂台鏖战群雄。七年的磨砺,他再不是当年的稚嫩少年,只有敏感孤傲未改。”
  我不否认,这样的叙述仍然是非常粗疏的,无法使大家全面地深入吴秀峰的内心世界,而顶多能起一条引线的作用,不过,“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条粗疏的引线或许能带着我们去认识吴秀峰的命运之谜。
  
  他何以绝收现金
  
  我以为,吴秀峰命运密码的一部分就埋藏在上述的引文里。
  我们知道,一个人尤其在幼儿到少年时期,他越缺乏什么,日后便越渴望什么、执着于什么。譬如儿时生活贫困的人,长大后往往比生长于富裕家庭的人更热衷于追逐金钱,而且一旦有机会发财,则会对聚敛财富表现出病态的痴迷――被他们所痴迷的是金钱本身,至于金钱所能带来的物质享受,他们反倒不会很在意或者享受的品位很低。
  吴秀峰儿时都缺乏什么呢?
  有人说,吴秀峰缺钱。没错,假如吴父家境殷实的话,幼时的吴秀峰就不会有病不治导致落下残疾,他也不会到了读书的年龄而不能进入学堂。理性地说,吴秀峰应该是非常喜欢钱的,也应该对钱之一物格外敏感。
  问题是,吴秀峰对钱仅仅表现出了敏感――不是贪婪而是相反,倘若有徒弟孝敬他现金,他会做出近乎病态的拒绝。举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时,我师大爷王景祥、王喜臣、刘兴华等四个人在饭馆请吴秀峰吃饭,饭吃到半截,四个人里追随时间最长的王景祥从口袋里掏出一厚沓钱,跟吴秀峰说:“我们哥儿四个凑了两千块钱,给您。”两千块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普通人四年的工资,那时候生活费用低,一个人若每月在吃饭穿衣上花二十块钱,就数中上水平了。就是说,两千块钱够吴秀峰过上十年好生活。王景祥四人决不曾想到,送钱之举不但没有博得吴秀峰的欢心,反使他发怒。当时吴秀峰勃然变色,仿佛钱烫了他手一般,他把钱啪地扔到地下,怒道:“我的东西不卖!”
  徒弟拿钱孝敬老师,纵然勉强有“以钱换艺”之嫌,总不至于犯歹吧?何况那笔钱对四个徒弟的家境来说并非小数目,吴秀峰于情于理该给一个笑脸,哪怕你不愿接这个钱。也没有必要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啊。吴秀峰对钱是太敏感了。
  换一种假设,倘若吴秀峰家境富裕,他兴许看都不看钱一眼,不以为然地摆手道:“收起来,把钱收起来,孝敬老师不在钱上,你们哥几个的心意我领了。”假若吴秀峰早年曾富但当时落魄了,他也可能推让一番,任徒弟把钱给他塞进兜里,然后舒心地端起酒杯,说一句:“难得你们哥几个有这份心。”
  吴秀峰学不来这份淡定从容,他是穷苦人家出来的,他那会儿还没有正式工作(直到1958年他50岁时才进造纸厂)。50岁以前,他靠拾破烂、拉板车、扛大个或住在徒弟家维持生活,说他不需要钱没有人相信,说他不喜欢钱更是胡诌,那太虚伪。
  但一个人需要什么,不意味着你可以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提供,比如我曾有一位腿有残疾的朋友,一次大伙摸黑下楼,别人怕他跌倒伸手扶他,结果残腿的朋友一把将对方的手甩开,态度十分生硬。我那四位师大爷就是没有觑准吴秀峰的心理,当他们把一笔堪称巨额的现金摆到桌面,实是如同揭伤疤似的,把吴秀峰最为敏感甚至有可能刻意回避的东西暴露开来――他来自农村,家庭穷苦;他拾过破烂,一直生活窘迫;他身处这个城市的最底层,实属无业游民。想来,吴秀峰最恨的,就是有人提醒他这些,尤其是以钱的形式(同样的道理,文化程度高的徒弟跟吴秀峰也很难处,因为吴秀峰基本上不识字,故而他的两位读过大学兼之功夫很差的徒弟,便时常遭遇他的冷脸)。
  提到钱,更多的人是抵抗不住诱惑的,哪怕由钱引起的刺痛锥心刻骨呢?无奈,吴秀峰不是别人,他内心里有比对钱更渴望的东西,尤其当这种渴望和钱发生冲突并有可能被钱毁掉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对钱的选取。这又是那四个人不曾看透的。
  
  他最渴望什么
  
  当一个人还不至于穷得吃不上饭时,贫穷可能还不是最难以忍受的,心志高远的人往往如此。
  吴秀峰心志极高,这首先来自他特殊的出身。在吴秀峰小的时候,八极拳还只有一种,一提八极拳,人们想到的便是吴家祖上传下的拳。这种特殊的背景,一方面导致他的父亲吴会清因担心他练武会丢祖宗的脸而放弃对他的培养;另一方面决定了吴秀峰一旦练习家学,就只能也必须练成高手,绝无成为庸才的余地,同时要光大门庭。当我们欲揭秘他的人生宿命时,说实话,仅仅他八极拳六世嫡传的身份,就已影响到他日后不能将金钱奉为人生的第一追求。
  还有他幼年时的心灵感触,更是不该忽视。他耳朵半聋,七八岁才学会说话,这样的孩子,家人的怜悯(怜悯会伤人的)和不耐烦恐怕是难免的吧?与此相比,更可怕的是,伴随着他整个幼儿和儿童期的无时不在的轻视、漠视、蔑视、冷视,还有来自小伙伴

的嘲骂与排斥,这些他也躲不开,只能默默地忍受,神情呆滞而无助,他内心的孤独惶恐可想而知了。此外,他父亲对他的放弃,难道不又是雪上加霜会给他带来新的伤害吗?
  他后来背着父亲练功、执着于武术这件事,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他是欲从武术中另塑一个自己,别人不是都看不起他吗?好,他偏要练出比别人都强的功夫,给周围的大人、同伴看,给父亲、亲友看,同时也是给疼爱他的母亲一个惊喜。他所以从绝望中挣扎出小手,拼命地伸向武术,是因为武术是照进他寂灭凄苦心灵的唯一光亮,对这个唯一的希望,他是不可能不死死地攫住,就像落水的人抓住头上的一块木板。要知道,那会儿他还不到十岁。
  可以说,比之贫困,他幼年时心灵遭受的创伤,给他带来的痛感更为锥心刺骨。钱,他是需要的,不过这种需要与对尊严的渴欲相比,强度要弱得多,一旦当他认为选取金钱会损害他的尊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前者。他幼年时尊严缺失得越彻底,他成年后对尊严的渴求就越灼灼如火。
  为了尊严,他断然扔掉了十年好生活(指两千块钱)。同样的原因,他宁愿到街上拾破烂、拉板车,也拒绝进工厂商铺当学徒,他可以忍受因贫穷而颜面无光,却受不了去看别人的脸色,弯着腰唯唯诺诺地做人。
  不管有钱没钱,他都要过直着腰的日子,什么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什么战战兢兢,惟别人的指令是听,对不起,当孙子就让别人去当吧,我吴秀峰不干,我要做仰脸的爷爷。他还真做成了爷爷,当越来越多的小伙子,很多还是富家子弟,在后面追着他的屁股苦苦肯求,摆上酒席恭恭敬敬地请他上座,连小伙子的爹都笑脸相陪,他内心的感觉真是好啊,还有比被人众星捧月地恭维着更享受的吗?
  不错,他是个乡巴佬,靠拾破烂活着,地位谈不上还不识字,耳朵又半残疾,可他有绝顶的功夫,踢了堂堂天津卫无数的武场子,你们常挂在嘴头的谁谁某某,特厉害倍儿有名是吧?都被他打了,他不光身手好,还大大地有来历,八极拳是人家的家学,普天下的八极拳都是从人家祖上传出来的,不跟这样的人学跟谁学?哥几个,咱们快磕头吧。
  如果说,他儿时执着于练功曾令父亲回心转意,他少年时因功夫出众而令看不起他的人惊讶瞠目,那么,他能在天津获得尊荣,靠的仍然是功夫。功夫就是他的一切,没有功夫就做不成爷爷,同时若把功夫都教给别人,他这爷爷也只剩下个虚名,过去的孙子会跑得远远的。
  有人说:吴秀峰教东西特抠儿。还有人说:吴秀峰“有艺没德”(此“没德”指不轻易教真东西)。嘿,你别怨他,既然他的东西“不卖”,拒绝把师徒搞成买卖关系,而是在把东西“给”徒弟,他当然要摆谱耍脾气。你不想在我这练,你走人啊。
  吴秀峰教拳主要是教套路,轻易不说手,我老师说:“你师爷可不像我这样教,他什么时候说手,得看黄历,日子对了说,日子不对不说。”
  讲几下手法都要翻黄历,看是否在吉日上,其它的事情可想而知。其实教武术的人,多数是难伺候的爹,只不过我师爷这爹当的,远比做亲爹享受,极尽了爹的尊荣。要说,从徒弟一方讲,只要老师教真东西,当儿子也认了,天下哪有不讲究师道尊严的呢?问题是,给爹当儿子容易,给吴秀峰做徒弟难,想从他手上学真东西难上加难。不过人家也有话说:师徒如父子,我从不收钱,是把东西给你。既然是给你,当然要看爷俩的感情和缘分。
  不过,不收钱,是否也不收钱之外的孝敬呢?非也,他拒收现金但不拒绝用买来的物质,他极其严格地把现金和用现金买来的物质视为决不等同的两种东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94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