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兰爽 刘 森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个性的师范大学生应付方式的不同及其与 心 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 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自评抑郁问卷、症状自评问卷 对256名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相 关,抑郁、神经质、内外向人格和年龄是 影响不成熟应付方式的主要因素。结论 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应付方式,促 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A Relationship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Wang Lanshuang, Liu Se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the Eductional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9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di fferent gender students, different grade and different personality .Meth ods 256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valuated their mental health a nd coping style with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 Results The coping style and th e mental healthy present the remarkablecorrelation, depression, nervou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personality and age ar e the primary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immature coping styles. Conclusi on Guid es the student to use the effective coping styles, 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 nt mental healthy.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尤其是 心理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负面报道日益增多,而这类问题的出现, 基本上被人们归因于大学生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应付是应激与身心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保护 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付,是指个体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情境 ,缓解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师范大学生应付方式的使 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河北师范大学理科大学生256人,其中男生163人,平均年龄20.77 ±1.26岁,女生93人,平均年龄19.83±1.37岁。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有:采用症状自评问卷(Symptom Checklist 90,SCL-9 0)测量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判定个体使用的应付方式,包括62个条目,按是(1)、 否(0)评分,分6个因子,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在6个因子的基 础 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付方式。成熟型应付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 因子,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应付方式。艾森 克个性问卷(EPQ),评定个体的人格特征,共88个条目,分为精神质(P)、内外向(E)、情绪 稳定性(N)和掩饰(L)4个因子。自评抑郁量表,评定个体的抑郁状态,包括20个条目,分数 越高,抑郁程度越大。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全部数据使用SPSS 10.0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 所有被试应付方式的平均分数(±s) 解决问题8.09±0.16, 自责3.73±0.15,求助4.59±0.15,幻想4.51±0.13,合理化4.78±0.11,退避4.36± 0.11 ;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平均分数为12.67±0.23,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平均分数为12.60±0. 23。
  2.2 大学生应付方式的性别差异 女生自责、退避分数显著高于男生,但男生的成熟型 应付方式总分显著高于女生,结果见表1。
  
  2.3 师范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因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其中自责、幻想与SCL-90各因子均显著相关,除偏执以外,退避与SCL-90的其它因子相关 显著,合理化除人际敏感外与其它因子均相关显著,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因子呈现显著 的负相关,其中解决问题与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相关显著,除躯体化、人际敏感以 外,求助与其它因子均相关显著,结果见表2。
  2.4 师范大学生不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不成熟应付方式的总分为因变量,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抑郁、神经质、内外向的人格、年级和年龄是影响 不成熟应付方式的主要因素,结果见表3。
  
  
  3 讨 论
  
  国内有研究发现非师范类大学生大部分人采用积极或综合的应付方式,较少采用消极的 应付方式[1]。本研究结果显示师范大学生在解决应激事件时,大多数都采用成熟 的应付方 式或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较少采用合理化这一应付方式。这或许是和师范大学生群体的角色 特征有关,表明了师范大学生总体在应付方式的使用上不是很成熟,因此要引导他们有效的 使用应付方式,增强心理防御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在本研究中还发现,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因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自责、幻想 与SCL-90各因子均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因子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心理不 健康的个体更多地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说 明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应激应对教育,帮助他们在应 对外界应激事件时,学会面对现实,积极的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逃避、退缩,加重心理 压力。
  师范大学生在使用应付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本研究中,女生的自责、退避分 数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成熟应付方式的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多的采用成熟的应付 方式,而女生较多的使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这一结果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2, 3], 说明了在师范大学生和非师范类大学生中,应付方式的性别差异具有一致性。因此,要有目 的的提高女大学生应付应激的能力,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师范大学生使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与抑郁情绪、个性、年级和年龄 有关。在本研究中,抑郁分数高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自责、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抑郁分数低的则较多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在人格维度上,神经质和内 外向对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影响显著,神经质分数高的大学生求助因子分数显著低于神经质分 数低的,内外向分数高的大学生求助因子分数显著高于内外向分数低的,这一结果和非师范 类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4]。此外,不成熟应付方式的使用也受年级和年龄 的影响。 年级高、年龄大的大学生合理化分数显著高于年级低、年龄小的分数。如何提高师范大学生 的情绪调控能力,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和培养良好的个性,使师范大学生使用有效的应付方 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建议: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格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 映,影响着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次调查发现,人格 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正处于统一和完善的关键时期。 健康的人格有益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不良的人格则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等方面遭受挫折,影响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在人格培养方面,应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培养 。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毕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调适的能力非常有 限。因此,学校应教育学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更多地寻求外力帮助。学生求助就是学会 生存,他培养的不仅是对应激的积极承受,也是对应激的有效化解。主动求助不等于依赖他 人,而是使学生学会利用心理咨询,专业辅导等各种方式来化解紧张,烦躁,担心等焦虑心 理,减轻内心压力,学校应在已有专业机构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机制帮助学生积极应 对压力和挫折,同时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网络实行跟踪监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训练等方法,针对不同的人格特征,运用教学,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多种 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意识,使其尽力发挥自己的人格优势,塑 造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适当的引导和师范大学生自身成长是他们顺利应付应激、保持心理健康的有 利保障。本文虽然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但由于条件所限仍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扩充样本容量,探讨相关心理因素的影响机 制等,以验证和深化本研究的结果,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4 参考文献
  [1]姜乾金,黄丽,卢杭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1993,7(4):145
  [2]黄雪薇,黄英女,姚刚,等.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4 ):273-275
  [3]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 95,9(3):100-102
  [4]梁执群,卢莉,刘爱敏.山西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 学校卫生,2000,21(5):389-390
  (收稿时间:2007-1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08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