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阳锡洲

  【摘要】目的探讨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27例网 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 、抑郁、焦虑、敌对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事件与心 理健康各因子都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现 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 定问题,受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成瘾;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ResearchontheEffectofIifeEventsandCopingStyleonMentalHealthofColle geStudentswith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YangXizhou,WangZhiping.H unanagricultureuniversity,Changsha410128,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lifeeventsandc opingstyleon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withinternetaddictiondisorde r.Methods127collegestudentswereassessedwithSCL-90、AS LECandTCSQ.ResultsColleg estudentswhoha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①theirsomatization、interperso nalsensitivity、obsessive-compulsive、depression、anxiety、hostilityscoreswe 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norm(P<0.01). ②TheirscoresofSCL-90hadsignificantcorrelationwithinterpersonalrela tionship,studystressandhealthadaptation,positiveandnegativecopingstyle etc.ConclusionCollegestudentswithinternetaddictiondis orderhadsomementalhealthproblemsandwereinfluencedlifeeventsandcopi ngstyle.
  【keywords】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Lifeevents;Copingstyle;Me ntalhealth
  
  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是20~30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大学生尤为网络成 瘾易感人群(DavisRA,2001)[1]。钱铭怡(2001)对北京12所高校近500名大学生的 抽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者占6.4%。林绚晖等人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 成瘾者占9.6%[2]。网络成瘾往往会导致个体社会支持、心理功能等伤害,对青少 年认知方式、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负面影响。个体若长时间处在网络成瘾障碍中,会出现心 理上的变化,如认知狭窄和歪曲、情绪波动、行为不可控性以及人格特质变化等。为了探究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 4月对湖南几所高校127例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事件以及应对方式问卷 调查,以了解其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些可供参 考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高校周围网吧自愿参与研究的大学生和在某省级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进行 网络成瘾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高校大学生共169人,经网络行为问卷[3]调查及访谈确 认属于网络成瘾障碍。资料汇总时剔除一些无效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27份,问卷有效 回收率为75.1%,其中男106人,女21人;大一23人,大二36人,大三40人,大四28人,平均 年龄20.27±1.75岁。
  1.2方法
  1.2.1访谈法采用网络行为问卷及访谈,以及门诊咨询以甄别是否为网络成瘾障碍大学 生。网络行为问卷采纳美国心理学家Young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指标,问卷共有10个条目, 采用是、否记分,若有5项以上肯定回答则可判定为网络成瘾障碍。
  1.2.2问卷调查法采用了3种量表调查: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该症状自 评量表共有90个条目,进行5级评分(从1分:没有到5分:严重),主要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及症状特点;②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刘贤臣等1987年编制,该量表为 自评问卷,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事件构成,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 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采用5级评定。该量表 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③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6],由姜乾金等编制,共20个条目,包含积极应 对与消极应对两个维度,进行5级评分。
  1.2.3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做完后即予以收回,采用SPSS13.0进 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网络成瘾大学生组与全国青年常模得分的比较采用SCL-90进行调查后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 对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而在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2.2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将SCL一9O各因子分作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量表各主成分因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显示除受惩罚和丧失事件相关因子较低或不相关外,紧张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 压力和健康适应事件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见表2。
   2.3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应对方式得分的比较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 但与消极应对方式的相关高于积极应对方式,结果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 焦虑、敌对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作为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都相对较弱 。从本研究中发现,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都是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生 活事件中,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有关的事件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都 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大众化,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加剧 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等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压力的加大。王 建中、李鹏等人的研究也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果[7,8]。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有 关效度报告表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二者相关系数为-0.0 9。而且,应对方式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在本调查中,二者的相关也较低。应对方式对个 体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10]。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现实中具 有孤独、抑郁、焦虑的人格特征,在网上表现得更积极开放[11],我们的研究中人 际关系方面的症状也呈现出与资料比较一致的结果。从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上看出,在人际 关系、焦虑抑郁情绪等因子分上,网络成瘾大学生都有一定损害,相关研究[1,12] 也证实长时间上网在不同程度上 损害其身心健康,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诸如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睡眠饮食等 生物节律紊乱,思维迟缓,侵占很多学习时间,兴趣减弱,成绩下降,逃课现象增多, 甚至产生自杀行为与意念。

  Caplan研究认为,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应对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还有就是社会支持网 络有助于个体在紧张事件发生前获得和发展自己的预见及应对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功能的整 体水平,本项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而消 极应对方式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个体在面临应激事件的时候,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 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效利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使网络成瘾的 大学生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因网络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紊乱,是 心理干预中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因此,培养和提高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心理调 适能力,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是高等院校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对高校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但受样本、地 域较小的局限,本结果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更多相关研究的支持。
  
   4参考文献
  [1]DavisRA.A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 .ComputersandHumanBehavior,2001,17(2):187-195
  [2]林绚辉,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5(4):281-283
  [3]YoungK.S.Internet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treatmentIn ClinicalPractice:ASourceBook,1997,17:19-31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刘贤臣,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
  [6]姜乾金,等.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0-122
  [7]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16(5):331-333
  [8]朱祥路,李鹏,谢平霞,等.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与全国诸常模的对比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235
  [9]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 科学,2004,27(4):980-984
  [10]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与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 ,28(1):49-51
  [12]Morahan-MartinJ,SChumacherP.IncidenceandcorrelatesofPatholo gicalInternetUse.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6,16(1):13-19
  (收稿日期:2008-06-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08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