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白领:困在网中的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电脑和网络以及手机的普及,人们办公也越来越便捷,速度也越来越快,在享受着方便的同时,又被这些东西制约着。
  身为现代社会的白领更是如此,手机、电脑、网络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须品,一旦离开了这些东西,很多人常常是不知所措。数码信息产品的魅力无处不在,然而过分的依赖又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手机依赖征
  
  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的流行,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价钱却越降越低,发达城市几乎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手机提供了方便的通讯方式,却也带来了不少文明病。
  虹云是老板的女秘书,每天要接打大量的手机电话,后来虹云调换工作,手机电话量骤减,但她时不时的就拿出手机来检查有无来电,甚至别人的手机响,她都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友光顺利考上大学,老爸买了一部最新型的有数码照相功能的手机送给他,从此友光对手机爱不释手,一会儿更改手机响铃声音,一会儿忙着照相,不管是上厕所、吃饭、看电视都是机不离手。
  李先生则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业务代表,由于每通一个电话都是商机,为了避免漏接电话,李先生办了三个号码,随身携带三部手机,每次电话一响就满头大汗地找手机。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就是目前最流行的“手机成瘾征”,也就是手机依赖征。
  手机热让人疯狂,有些人不停的编发着短语;还有些年轻人全神贯注地在手机上玩游戏,由于键盘太小,以致有些人玩的手指抽搐,两眼昏花。手机热也升高了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对方无故关机或联络不到对方时,就会造成“心理恐慌”,由于手机会留下通话记录,往往也是另一半追查对方通话对象的来源,若没有适当处理,常会造成彼此冲突。
  下面这些手机依赖病症只要对上5个,你就
  已经对手机有了依赖。
  1.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
  2.手机不在服务区内坐立不安;
  3.睡觉也要开着手机;
  4.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
  5.老去看手机是否自动关机;
  6.发现手机不见了,就到处翻找,找不到就烦躁难安;
  7.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
  8.手机电池还未用完就着急充电;
  9.没有来电铃声,也常常要翻看手机;
  10.看到别人换手机自己也想换。
  
  电脑依赖征
  
  小文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习惯了写文章或者做设计都用电脑的她,在一次给朋友留联系方式的时候,手里拿着笔,却怎么也写不出来一个字。
  正准备出国的思云也正在为此而郁闷:平时做题用惯了电脑,那天去辅导班做题,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下意识的把笔尖放到该单词的下方,很长时间,直到别的同学问她,在干什么,她才意识到自己手中拿的不是鼠标,那个单词的释义也不会出现在它的下方。
  一位朋友的手提电脑出了故障,就像自己的孩子患了重病一样,抱着电脑到处检修,没有电脑的日子该怎样过,这是他们最不敢想象的。他们就是最典型的电脑依赖征患者。其实电脑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有的人离开了电脑,就没有思路了,大脑里一片空白,自己也不知到底该做什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白领办公都不能离开网络,来自CNNIC在2003年1月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用户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达到9.8小时,而根据eMarketer2003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用户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为7.6小时,通过对两组数据比较发现,中国用户的上网时间高于美国用户29%,已经迈入了世界前列。
  相比较而言,网络则有了更多的诱惑,几乎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更快捷的得到资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还可以给人提供各种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生存方式,似乎向人们打开了通向另一个快乐世界的大门。一般网民的上网行为主要有查询信息、沟通、使用基础服务(如电子邮件)、娱乐、工作等,这些行为长期发展,就会使他们不知不觉的产生对互联网的依赖,上网的时候常常会无意识的打开许多页面,却从来不仔细看,在明明知道没有新邮件的情况下,邮箱也是刷新了一次又一次。在等待页面打开或者聊天对象回复的时候,就会很烦躁不安。
  判断网络依赖征的10条标准 :
  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
  3.无法控制用网;
  4.一旦减少用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5.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
  6.上网比工作或其他的事更重要;
  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
  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
  9.对亲友上司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上述10种情况,一年间只要有过4种以上,便可判断患了网络依赖征。
  
  资讯焦虑
  文/宗春山
  
  其实这些对信息工具的依赖是一种现代文明病,严重者会成为心理障碍。这种现象是因为信息的爆炸或通讯便利性所引起的,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压力的原因。
  现代人缺乏安全感,缺乏自我价值认同,常常要从别人的眼光衡量自己的价值。“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大众传媒对“现代人”的描述,引导人们把自己的价值物化。手机最初传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时被形象地称之为“大哥大”,显然是成功者最有代表性的标志。那么,电脑,特别是手提电脑更是成功人士的“形象代言人”。
  一说到心里依赖行为人们多会想到,毒品依赖、酒精依赖等,其实,附着在不同载体的依赖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资讯工具的普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的行为方式,形成难以矫正的依赖行为。
  依赖也是内心孤独,情感疏离的表现。内心强大、充实的人,是善于倾听内在的声音,可与心灵对话的人。一位心理学者认为,越是喜欢热闹的人,也是内心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害怕正视内心的真实,会令人恐惧、焦虑。手机、电脑、网络,通过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不断的去“联络”、“沟通”,可以转移和减轻来自内心的压力,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补偿性满足”感。此外,利用信息工具的人际传播比面对面的交际更轻松自由。正如一位女性所说:“在网上我可与任何一个陌生的男性交谈,现实中是不可想象的”。
  科技产品为我们带来便利,提升我们处理事务的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对技术的依赖、获取信息的依赖,这也是“现代迷信”,迷失的是人,轻信的是物。
  依赖现象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人格缺陷,“我做故我在”。把许多不必要的价值比较或不安全感揽在自己身上,会积压内在的焦虑、恐慌、自卑,最终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提高现代人的自我认同感,重塑自信是摆脱依赖的治本之路。
  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学会自我对话,多问问自己;我是谁?我要什么?梳理内心是一种心理保健。学会控制科技产品,而不是被科技产品控制,经常有必要放下手头的工作,陪陪老人,拜会幼时的伙伴,儿时的老师。也可静下心来,读一本计划已久的小说。让心静一静,把生活的步子放慢,你可能会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丰富多彩。
  
  
  走过依赖征
  文/岳宏远
  
  是谁被困在网中央?
  
  “医生,求求你!让我去上网吧,几分钟也行!只要你同意,让我做什么都行!”一名患者在医生面前跪了下来苦苦哀求。这是发生在浙医二院的心理卫生病房中的一幕,患者是一位高中在校学生。他是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精神障碍的,其发病症状酷似毒品依赖患者,让旁边的家人和医生惋惜不已。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患有不同程度的数码产品依赖的患者比比皆是,只不过没有那么严重就是了。比如有一位做业务的同事有一天突然焦躁不安,本来风趣幽默的他变得动不动就发火,整个人像中了邪一样。后来问明白才知道,是因为丢了手机。
  我国有1.6亿手机用户、6800多万网民,数字产品就像一张网网住了我们。数字生活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增进了彼此沟通的方便程度的同时,也从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种被称为“数码产品依赖征”的新流行病正愈演愈烈,让人们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数码产品的应用使人们愈来愈冷漠、孤立、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但另一方面又造成对这些东西的严重心理依赖,担心一旦没有了电子产品的支撑,自己将会无所适从。
  越是接触现代工作方式的人,这种现象就越严重。这种症状还存在于许多大、中学生群体中。由于自制力比较差,而手机、电脑等对他们展示出的魅力又确实太诱人,于是他们常常无法把握自己,沉溺于聊天、网络游戏等。
  
  为伊消得人憔悴
  
  “数码产品依赖征”不仅给患者带来许多心理障碍,还对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甚至滋生了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报纸上曾经报道过青少年因为长时间上网造成暴亡和双目失明的事件,虽然为数极少,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多长期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的人群都患有不同症状的身体损伤。长期的拇指过分使用造成肌腱、关节过劳伤害,并危害到正常的视力。
  电脑的使用更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据一家安全健康机构进行的一项白领健康调查显示,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中,颈部和腰部不适者接近四成,感觉肩背疼痛、抽筋、肌肉拉紧或无力者则达42%,有46%的人觉得脑力工作过度,且工作不受控制。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民人群不断扩大,这种现象正向中老年人群扩展。长期的电脑使用可以使他们导致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症状。
  对手机、电脑的痴迷同时导致了大量诈骗案件的产生。不法商家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发送欺诈信息,每天都有很多人落入他们精心编织的大网中。这些事件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构成危害。
  心理专家这样建议我们:
  控制和这些数码产品接触的时间,能不用时就尽量少用;其次,要注意多和周围同事、朋友的沟通;第三,要试着去做别的事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下下棋、打打球……逐步的摆脱数码网的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我认同和自我控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10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