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刚柔的理论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志军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1
  
  摘要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一种,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刚柔则是太极拳阴阳关系的一个方面,在太极拳动作中,处处体现着刚柔互补、互孕,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运动特点。因此,在太极拳的习练中,正确认识刚柔的辨证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关键词 太极拳 阴阳 刚柔相济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有太极”,并非说太极是从无极而产生,乃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练习太极拳要特别重视动作的协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刚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一、太极拳刚柔的释义
  刚柔关系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动作特征之一。要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关系,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简而言之,“刚”就是以腰髋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然后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柔”是指太极拳的松柔,也就是在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做到心静体松,处处体现出一种松柔来。但是柔并非是无力、也不是松软,而是在螺旋缠丝的运动中产生的劲力。
  二、刚与柔的辨证关系
  太极拳刚柔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相互转化的,即所谓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太极拳运动中,在动作每一势的运转过程中是轻松柔韧的,但是在动作定式的刹那时则显得刚劲。例如,“搂膝拗步”动作中,手向前推的时候是柔,柔中有刚,当推出成定式时,舒指坐腕,力贯掌跟,则柔转化为刚,刚中亦有柔。为此,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把握太极拳的这种刚柔的关系则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亦可坚”。
  三、如何才能达到刚柔相济
  拳谱规定:
  (一)“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二)“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三)“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四)“运劲之功失,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为刚。极其至也,亦刚亦柔,刚柔得当,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面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所呈现出来的最理想状态。这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必须遵守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有12个字来概括: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因此,太极拳的练习也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摧僵化柔阶段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往往因为兴奋,肌肉僵硬,减低了身体的柔韧性和弹性,造成动作的不协调。所以在初学时,要特别强调意识的集中和肌肉的放松练习,通过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调节,以及缓柔松静、圆活连贯的动作,化去笨力、僵劲,以培养一处动而全身动的整体劲,为意、气、劲毫无阻滞地抵达全身打下基础。
  2.积柔成刚阶段
  在摧僵化柔的基础上,首先是以意导气,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完成以意导体的过程,在以意导气,通过“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练习,在丹田聚集强大的压力,然后再将丹田之气贯通于身体各部位,形成雄厚的整体劲,也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劲。
  3.刚柔相济阶段
  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经过摧僵化柔、积柔成刚这两个阶段的练习将身体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并产生了在意识支配下源动于丹田的极富弹性的内劲。进一步通过制人功夫的练习,在技击对抗的过程中,做到如拳论中所描述的那样:“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济,无端可寻”的境界。
  四、刚柔相济的作用
  太极拳在武术的技击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以柔克刚。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这就如打篮球时接球的动作,虽然球传的又急又快,但是只要在接球时两手臂向后稍微一收,就能稳稳地接住球;反之,如果静止接球,则容易使手指受伤。
  “刚柔相济”的攻防含义表现在技术方面则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练习太极拳要讲究阴阳相平,达到刚柔相济,此时,人就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的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用力推,它的反击也就会越大,你受到的打击也就越大。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以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以使高楼大厦变泥沙;太极拳似风,风柔时吹在脸上感觉温和,但是刚起来却可以使一座城市顷刻之间变成一堆废墟,也可以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太极拳技击应用时刚柔相济的技巧和特点,就是在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弹性状态上体现出来的.拳论曰:“用刚则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如扑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棚、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对抗之时,必须处处注意适当地运用刚柔,对方刚时,不能以刚应之,应以柔化之;对方出现“丢”时,就逢丢必打,此时则需显刚,以强大的内劲将其打出。当然,在用柔、用刚和刚柔相济时必须柔中寓刚,刚中有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拳论强调“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含义。
  五、结论
  根据上述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出,刚柔是太极拳阴阳的表现,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的精髓,在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抓住刚柔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以意导气,以气催力,在长期的练习中达到刚柔的平衡。也只有在理论上不断揭示刚与柔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出太极拳本身应有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太极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雷.中华武术杂志[M].2001.3:32-33.
  [2] 周念丰.太极拳常识[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 张动武.谈陈式太极拳的刚柔[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24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