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术搏击中的空化境界(上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风朝 王凤阳 韩红雨

  习武者为了达到梦寐以求的在实战中“一击必杀”、“"一拳一脚定输赢”的目标,孜孜不倦地苦练“发力”,追求“铁砂掌”, 通过打沙袋、打木人桩、打墙靶等方式提高击打力和硬度。为了能够经受住对方的击打力,提高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又在苦苦练习“挨打的功夫”,追求“铁布衫、金钟罩”,自我用臂磕树、碰电线杆,用肩、髋、膀、背等撞靠树、墙,双人相互拍打或自己拍打全身各部位,甚至要害或容易受伤部位,希望提高这些部位的抗击打能力。更有甚者,还有人不惜自残, 通过“操、揉、打、挂”的方法练习“铁裆”,期望提高实战中的耐受力。
  还有一些人在散打训练中用自我拍打或两人相互击打胸、胃、腹、肋部,相互踢胸、胃、腹、肋、背部等,戴着拳套击打面部、下颌等部位,以提高抗击打能力。当人们看到中国武术散打在与美国拳击、泰拳等搏击对阵中,有的外国选手迎着拳打脚踢,犹如蚊叮虫咬挠痒痒一般,不加理会,只管像坦克般冲压过来,感到抗击打能力太强了;而有的选手面对重拳重腿的进攻,则禁不住三拳两膝的打击而败下阵来。于是认为抗击打能力至关重要,必须把抗击打训练作为重点来加强,抗击打能力成了习武追求的功夫目标。
  
  一 、科学认识抗击打能力
  
   对于抗击打能力,一般认为就是“能够经受击打冲撞的能力”。基于此认识,有的拳友认为中国武术讲究功力,苦练排打功即可抗击打,流传中的“铁布衫”、“金钟罩”的功夫,即是训练抗击打能力的方法。不少人也见过此功夫的演练,其实除了表演技巧以外,最主要的是知道对方什么时候发力,在击打前先做好抗击打姿势的情况下,当挨打的瞬间,气沉丹田,肌肉紧张,腹腔收缩,屏住呼吸,有人比喻就像打足气的足球,此时身体产生极强的张力,就能抗住击打。但是武术散手较量中的打击,是在激烈格斗中发生的,什么时候被击中一般没有预见,关键是没有时间做好抗击准备,不可能完成抗击所需要的动作程序。君不见除了表演外,在正式散手搏击中怎么看不到靠练“铁布衫”、“金钟罩”的人在场上称霸呢?
   对于抗击打能力,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现象层面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应当有科学深入的认识。人类在进化中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样,抗击打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体结构的进化对内脏的保护主要是骨性保护和肌性保护。凡属重要器官,人类在进化中都加上了骨性保护,而且都活动灵敏,肢体能在下意识条件下进行防护。例如:脑是最重要的,由脑颅和面颅围成颅腔,头骨呈拱形,受击打时可以分散受到的击打力;头的活动灵活,内部又有三层脑膜和脑脊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损伤的发生。 心、肺是由前面的胸骨、肋骨及后面的胸椎围成胸腔,还有较厚的肌性保护。腹腔脏器的后面是骨性保护,前面则有较强大的腹部肌群提供保护,两肋之间肌肉较少,由人体自然状态下的双臂下垂,正好护住胁肋。肌性保护的特点在于肌肉收缩时形成了强大的肌卫,肌肉弹性好,能很好地缓冲外力。另外胸、腹脏器不同于脑,是由多条韧带、血管固定在胸腹腔中的,处于“游离状态”,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加之周围脂肪垫的缓冲作用,相对不易受到“渗透力”的伤害。
   骨性保护是外力(包括击打物体的反作用力)作用在骨骼上,以保护内部重要器官。从骨的构造上看,从外向内分为四部分。骨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被在骨的表层,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第二层叫骨密质,由无机盐和有机质组成,钙是重要成分。骨能支撑重物,有无足够的硬度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第三层是骨松质,具有类似蜂窝的结构;中间部分是骨髓。有机质决定骨的弹性和韧性,骨中的无机盐决定它的硬度。骨硬度不是用外力敲打出来的,敲打改变不了它的化学成份,即敲打无法使骨中的无机盐沉积来提高硬度。人们知道,如果钙吸收不好而易引发软骨病,那么习武练功中可不可以用补钙方法增加无机盐含量,提高硬度呢?其实人体对任何物质的摄取都有个极限,缺了就要出问题,多了将被排出体外,再多下去会中毒。当你的骨骼对钙质的需求达到要求时,你就是大把大把吃钙片也不能使它再变硬。补充无机盐,对发育营养正常的骨作用不大。用腿踢树、用头开砖、敲击骨骼是在训练提高耐痛的能力。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对痛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起相当关键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三大类:感觉神经负责向大脑传递外界刺激信号,如痛、温、压力等可以感知的信号;运动神经负责支配肌肉肢体运动;植物神经负责调节内脏功能。
   痛的产生机理十分复杂,就硬功而言,肢体击打硬物时,巨大的反作用力导致肌肉神经接头处产生挤压和外力冲击,当这种刺激非常强烈或超出耐受力时,人便会下意识地回收肢体并产生剧痛感。痛觉的强烈与否还取决于心理因素,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心理因素作用下对痛觉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截然不同。经常用肢体适度击打硬物来练功,如果方法适当,加上自我暗示,就会觉得自己的骨骼和肌肉越来越硬,不怕重击,痛感会明显减轻。当人的某块肌肉经常受到击打,真就能变成“死肉”,其神经在反复的击打下变得麻木,无法完成其保护作用。其实痛本身是保护机能,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痛觉的保护。失去痛觉的保护,反射弧便无法形成,人就无法知道有危险,明明是火也敢碰。所以仅仅用击打肌肉、骨骼的方法练抗击打能力只能出现这样的结局。骨的感觉神经在骨膜上,如胫骨的前面只有一层皮肤,用小腿部去踢树干或用棍去抽敲胫骨,其力将直接作用于骨干上,如果力量不足以撞折胫骨也会引起剧痛,可是经过长久训练的人就能忍受,这是因为长久地击打练功,使神经的敏感性损失许多,心理上对痛的承受力增加了许多。
   击打头部对人的伤害是向内部传导的震荡力。常会见到头部被打得鲜血直流甚至骨折的人,外观伤势挺重,但神志清醒,没有危险,这是因为力只作用于浅部。而有的人头部受击后外观既无骨折又无皮肤破损,却深度昏迷,需要紧急手术方可挽救生命,原因是取决于头部所受力的性质。致命的脑外伤是击打力通过颅骨向深部传递,导致脑组织受到伤害。如果仅是受到震动,称之为脑震荡,轻微的病人会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恶心、头痛等症状,一般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严重的会发生昏迷。脑震荡的特征是脑组织没有病理上可见的实质损伤,即使昏迷,但其生命特征(心律、呼吸、血压、瞳孔等)平稳。严重的脑损伤是指脑膜出血、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底骨折等。由于外力使脑的血管甚至脑组织受损,所导致的出血、水肿会压迫生命中枢,如不手术清除出血并使用药物减轻脑水肿的话,伤者会死于脑疝。散打训练与竞赛中,一方被击中头部倒地,如8秒后仍不能清醒就要送医院救治。拳手被打死的原因则是脑损伤(如脑膜出血、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底骨折),这样的伤外面可能见不到流血,但却使深部组织出了致命的大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头部的抗击打能力与头骨有多硬关系不大,尤其后脑下部便是小脑和延髓生命中枢,这里受到震荡会引起失去平衡、昏迷。打击后脑对人的伤害并不是作用于头骨的打击力,而是向内部传导的震荡力。受什么样的损伤取决于对方击打后自体受的力有多大,有没有渗透性,作用力是否渗透进去。
  
   二、辨析抗击打能力
  
   我们有了生理和心理上对抗击打能力初步的科学知识后,就可以认识到习武者用大部分精力下苦功去训练提高抗击打能力是不明智之举,得不偿失。如果说在生长发育期间,对拳、掌、臂、胯、膝足等在武术徒手技击中作为进攻武器的部位,在练习击打力的同时,获得由反作用力而产生的抗击打能力,按照正确的方法程序,适度的进行训练,降低痛阈,使抗反作用能力增强。但必须在明师的监看下训练,不可“过”,“过度”造成的损伤将会影响终生。而对头面部、咽喉、心窝、软肋、裆部等部位,则不应进行击打训练。有兴趣的话可以对这些部位示意性或象征性拍打几下,以取得正确的感性认识――痛,知道不能去抗击,不能被打着,只能在实战中靠防守或躲闪来避免被击中。
   有位拳友年轻时痴迷于硬功训练,曾因沉气于丹田贯力而做过疝气手术。虽然在青壮年时期抗击打能力超过常人,但四十来岁后便出现了胸部、腰、臂等疼痛不适,其中难受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谈到自己把抗击打能力作为目标或主攻方向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时,真有切肤之痛。他与在进攻和防守技术上下功夫的拳友散手切磋中,虽然横冲直撞无所畏惧,但总是输于对方。
   身体强壮的人比身体瘦弱的人相对抗击打能力强一些,这是显而易见的客观现实。因为经常运动的人骨骼、肌肉会较常人粗壮些,自然能增强其受力的能力。在习武练功中,稍有技击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傻瓜”才会迎着挨打、显示抗得住打。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取决于由感觉到做出正确的反应,为什么要倚仗抗击打能力,被动地等着挨打呢?
   人的抗击打能力是有限的。人的不同部位的抗击打能力是不同的,武林先辈经过血与汗的实践,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徒手技击中把身体抗击打能力强的部位做为武器用于进攻,把身体抗击打能力弱的部位保护起来,防止对方击打到。例如:用拳击打对方胸部,正是符合胸部抗击打能力相对于拳要小的多,可以相对加大拳出击的力量,但是如果力量超过拳本身的抗击打能力,即胸部被击时以同等量的反作用力反作用于拳部,有可能造成拳指骨折或腕部挫伤。
   扩而广之,不同人种之间的体质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不同人种在一代代进化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人种体质的差别很难由自身刻苦训练在一代人时间里而超越。在国际性散打技击赛场上,拼抗击打能力、拼体质决胜负不足取。一般来说,黄种人与白种人、黑种人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把抗击打能力作为突破重点,强化训练,是以己之短对人之长。黄色人种中不乏强壮型体质,但就多数人而言相对有差异,武术散打技击运动不仅需要四肢发达,更是聪明人的运动,我们聪明的祖先早已有成功的经验。
   最关键的是大自然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每位拳友练功时间是有限的,你练,人家也在练,胜利总是属于最下功夫和最正确下功夫的人。在自身练功有限的时间中去修炼提高抗击打能力,就不如去下让对方打不着的功夫。辨证地来看:“不受力能力”才是最大的、最高的、最好的“抗击打能力”,这既是习武者练功中的认识问题、战略问题,又是武术散打实战中的战术问题、技法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1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