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药结肠滴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50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素玲 闫红伟

  【摘要】 目的 观察“甘草泻心汤加减”结肠滴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照组50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 治疗组50例在给予利巴韦林的基础上, 加中药汤剂“甘草泻心汤加减”结肠滴注。结果 两组在显效率、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等方面比较,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汤剂“甘草泻心汤加减”结肠滴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手足口病;甘草泻心汤;结肠滴注;利巴韦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CoxA)16型和EV71型[1]病毒为主,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1岁以下易出现重症表现, 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2008年被列为我国丙类传染病。本院对2012年3月至7月收治的5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使用中药“甘草泻心汤加减”结肠滴注, 联合利巴韦林静脉点滴,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7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口腔黏膜、手足和臀部出现疱疹, 少数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等。 中医望诊:舌质暗红, 苔白腻或稍黄腻。所有病例年龄8月~4岁, 治疗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2. 6±0.5)岁;对照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2. 8±0.4)岁,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L·d),分两次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静脉点滴, 疗程5~7 d;治疗组在给予利巴韦林的基础上, 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结肠滴注。基本方药:生甘草、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柴胡、党参。用法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每日一剂, 水煎100~150 ml, 分两次结肠滴注。具体操作方法:将中药煎剂50~70 ml室温下冷却至37℃左右, 取一次性肠道冲洗袋, 将药液倒入袋中, 导管端用石蜡油润滑后从肛门插入结肠, 深度约8~10 cm,打开控制器, 药液缓慢滴入结肠, 完毕后拔出导管, 嘱1 h内尽量避免排便, 疗程5~7 d。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退热、补液等, 合并细菌感染加抗生素治疗, 口腔溃疡加西瓜霜喷剂局部应用。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 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体温降至正常, 手足口疱疹消失, 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体温降至正常, 手足口疱疹明显消退, 无其他并发症;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炎或心肌炎的症状及体征[2, 3]。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中药结肠滴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显效率(%)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15 32 3 30 94
  治疗组 50 20 29 1 40 98
  2. 2 两组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日、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 多发生于5~7月春末夏初, 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 每年均有重症死亡病例。本病病情变化快,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也无有效疫苗临床应用, 已引起广大群众的恐慌, 所以, 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常用利巴韦林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 竞争性抑制多种酶, 阻断鸟苷酸合成, 从而阻止病毒DNA复制, 起到抗病毒作用, 但选择性不强, 且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强, 易产生耐药性, 使其疗效受到限制[4]。
  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上, 推荐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手足口病。本病归属中医的“时疫”“春温”“温病”“湿温”范畴。治疗从“温”论治。中医需辨证施治, 普通型手足口病多为湿热交阻型, 作者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清热化湿解毒。方中甘草以补中气益脾胃, 使脾胃之气复职, 既生化气血, 又增强其功能。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使脾胃不为湿热所肆虐, 现代技术研究表明:黄连主含黄连碱、小檗碱、对细菌、真菌、病毒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口[5], 黄芩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抗变态、抗病毒作用明显[6]。清半夏、干姜以宣畅中焦气机, 使湿热之邪无内居之机。党参以补中益气, 与甘草相用, 扶正以驱邪, 正气得复, 邪自退却, 诸症可罢。诸药相合, 以达苦寒泻邪而不峻猛, 辛散温通而不伤正, 甘药补脾以和中固本。考虑本病为湿热内阻, 脾失健运, 大枣虽滋脾阴, 但易助湿生痰, 故将《甘草泻心汤》原方中的大枣去之。由于小儿服用中药汤剂困难, 作者改为中药结肠滴注方法, 通过肠道黏膜吸收药物, 增加了临床依从性, 保证疗效, 痛苦小, 操作简单。经临床观察, 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故中药结肠滴注联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不失为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理想方法, 值得在各大医院感染科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兴祈.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的防治.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8,35(4):295.
  [2] 曹轶峰, 杜厚香, 孔德坤, 等.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28(1):94.
  [3] 彭海珍, 刘新华.更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临床医学, 2008,28(1):85.
  [4] 李文汉.胡仪吉.小儿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9.
  [5] 余园嫒, 王伯初, 彭亮, 等.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2):107-111.
  [6] 杨娟, 傅军鹏.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实用医药杂志, 2004, 21(3):271-2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364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