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太极拳中的意念(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远基

  意念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优秀武术拳中之一,同样重视意念修练。研究意念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体会如何在太极拳中使用好意念,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意念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意念,是太极拳练习中的核心概念。正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大师王培生也曾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拳。”意念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几乎存在于任何一门中华传统武术气功的修炼,贯穿于武术气功修持的每一过程。那什么叫意念呢?《灵枢·本神》曰:“心之所忆谓之意。”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青华秘文》也强调:“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玉平经》亦就其功用而云:“神气周流,疾于雷是,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素问》更明确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用现代的语言而言,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存在,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气功修炼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意念具有多种属性,而最主要的三个特性便是主观性、客观性和能量性。
  (一)意念的主观性。一代太极大师武禹襄曾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古人又云:“心者,思之官也。”用现代的生理学知识来说,这里的“心”即指大脑。首先,意念就是通过大脑发出指令,它经神经中枢的传导,信息的精递,能够影响和支配人体的“内动”和“外动”。这与“杯弓蛇影”和“望梅止渴”的故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意念具有鲜明的能动作用。练习太极拳时,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时时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身法和每一动作,要以意念检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如果身法错误,就应该在行拳中及时纠正。《养十三则阐微》也说:“存其虚心,而步步自达外,谓之调者。有不虚处,以意虚之;有不通处,以意通之;如有紧迫感,则以一意一松一散,其中气象自能疏畅……”再次,意念具有不确定性、虚拟性和随意性。意念的对象,不受太多的客观限制,它既可以是人体的一部分,亦可以是大千世界的一事物,还可以是自己虚拟出来高于现实的事物。可根据自己的练功需要而选择。《入药镜》说得很明白:“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这就说明了意念具有主观性这个特点。
  (二)意念的客观性。张三丰曾这样说:“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意念属意识范畴,摸不着、看不见,具有有明性,然它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它包括身外意念和身内意念。身外意念主要指意念实体,包括太极拳中意念自己或别人的动作,也包括其他武术气功中意念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及自己的某些愉快经历、意念领会某些事物的性能和词意,如“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等。身内意念包括意守丹田、命门、气海、关元、涌泉、足三里等要穴;意念经络,即大小周天;意守某些脏腑和局部部位、病灶;意守自己某些姿势和动作。其中,武术气功中低层次的意念对象以动作为主,包括太极拳中的“以意领形,形随意行”、“拳练万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在练习太极拳中,只有运用好意念,才能逐步地领悟拳中的技击奥义。行拳时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发劲时只有心静意专、沉着松净,才能放得远,“动短、劲长、意远”,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
  (三)意念的能量性。太极拳大师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意念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本身的产生、运化都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意念发挥作用,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因而从一定意义而言,信息就等于能量。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功法就是对体内、体外两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能量交流、分化、重组、优化的过程。意念过程中的能量性,便是通过“气”来体现的。有关科研工作者与武术气功师合作,通过各种实验,已证实气是血液和体液在体内流动产生的一种物质能量,其中包含有一定的信息素。从现实角度而言,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些人的手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有些人会出现肠鸣、放屁、打嗳或身体某部位产生跳动,或在体表产生丝线样走动,或病灶处有隐痛,或某部分有触电感觉;有些人却产生头发竖起,脚趾、头顶突然针刺样疼痛,或在眼前出现各种颜色与光环;等等。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中意念产生作用的结果,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地证实了意念的能量性。
  二、意念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是意念的产物。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等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的事物,创造出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形成的动作组合。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是意向性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具体物象拳型定势。在走架子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用意念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靠意念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部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会出毛病。以意念调控身法,是太极拳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有更熟练、更自然,才能不期然而然。如果没有了意念的功夫,则太极拳同其他以力、以动作姿势、以技巧为主的西化体育或者武术拳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意念的主动性融入拳架、拳功、拳道,太极拳才别开生面,体现出一种修为和道性。
  (二)太极拳的动作是在意念导引中实现。太极拳中所有的拳势动作都是在意念导引下进行的。无论是陈、杨、吴、武、孙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太极拳,“ 、捋、挤、按、采、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具共性的最基本方法,都需要在意念导引中实现。而且,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动作的整个过程都要由意念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仅仅要想着两手举起,而且还要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用意念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念的“听觉”而转换的。又比如,太极拳最重视的虚实转换,其中包括手与足上下配合虚实的变化,手足进退的虚实转换,身体重心的变换以及身体各部位虚实的转换。要做到这些,就必然意念先行。拳谱上讲,“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从而达到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躯干四肢用力行动,那是绝对不能掩人耳目的,只有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以转换之法全以意念行,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种以意念变虚实是太极拳用意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太极拳要领的实现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太极拳中所有经、论、歌、诀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意念的正确导引。比如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意念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串、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都需要意念的正确导引。特别是太极拳那种“松柔粘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 ,劲断意不断”境界要求,完全是由意念导引动作而产生的动态效果,正如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对意念在练习太极拳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作了清楚的阐述。
  (四)意念对太极拳的技击发挥核心作用。高超的技击性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意念则在其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比如,太极拳技击之精髓就是“以意化劲”,就是用意念的转移化掉对方的劲力。只有达到了此境界,才算学会了太极技击。以意化劲,在双方对抗中,对方攻击到我身何处,我身何处就要动,动要快速灵活,无论对方怎么动,绝不能抵抗,而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走,不使对方得到反作用力。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用意念来化劲。比如,对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对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对方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腰或膝,或足脚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即叫用意念来化劲。一般没有经过太极拳特别训练的人,对于外力打击,必然按条件反射作出反应。如遇对方从高处打来,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对方用力推来,必立即还手抵抗对顶。这种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不采取这种手法,而是用意识的训练克服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不顶不架,用特有的引进落空方法与对方竞技格斗,化引拿发。因而可以说,太极拳的以意念化掉力最为神奇,正如《拳谱》云:“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无论对方进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刚”,绝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连,以意念化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684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