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比颈椎病角度牵引治疗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博等

  【摘要】 目的 研究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比颈椎病角度牵引治疗前后疗效。方法 选取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角度牵引前后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比量化定位角度牵引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50名受试者颈段N1波潜伏期值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关键词】 颈椎病;皮节体感诱发电位;角度牵引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对颈椎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牵引是其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我院采用量化定位角度牵引治疗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进行治疗前后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比量化定位角度牵引治疗前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8岁,最大者64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6年。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②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④X线片提示颈椎曲度改变或伴有椎间孔狭窄。
  1.3 治疗方法 全部采用颈椎量化定位牵引进行治疗,牵引角度的选择,牵引角度主要根据颈椎发病部位而定,发病部位在C4-5,牵引角度取0°;发病部位在C5-6,牵引角度取前屈5-10°;发病部位在C6-7,牵引角度取前屈20-30°;发病部位在C2-3,牵引角度取后伸5-20°。颈椎病常多个椎体受累,因此,除按上述发病部位选择牵引角度外,可根据患者牵引时自觉症状随时调整[1]。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颈段N1波潜伏期值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度改善一个等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颈段N1波潜伏期值较治疗前有所恢复,病情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没有改善。
  1.5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 采用日本MEB-9200K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根据Keegan氏皮肤节段图,分别在颈5、颈6、颈7、颈8皮节区进行刺激,按国际10-20系统法在皮层记录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并测量其N1波的潜伏期值。
  2 结 果
  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测量颈段N1波潜伏期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且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其中痊愈22例,显效:13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且患者治疗前后颈段N1波潜伏期值对比有较大改变,现将治疗前后受试者颈段N1波潜伏期值对比列表如下:
  3 讨 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长期低头等造成颈椎周围肌肉长期劳损,从而进一步造成肌肉紧张、痉挛,使维持颈椎稳定的“动力系统”失衡,生理曲度异常,骨质增生及其他组织退变而发病。万磊等[2]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牵引过程,当椎体运动节段被施加轴向牵引时,椎间隙增宽,前、后纵韧带被拉伸,同时纤维环应力增加,以内层纤维环增幅最为明显,上述因素使髓核产生一向内负压,有利于髓核的回纳。姜宏等[3]将5具颈椎标本制成颈椎生物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前屈5°牵引时,椎体的形变增加最大;中立位和前屈15°牵引时,椎间盘的形变增加最大;前屈25°和后伸25°牵引时,颈椎总体位移增加最大。但最近有研究表明,屈曲角度增加能引起下段颈椎分离加大、上段颈椎分离减少,当屈曲角度大于20°时,反而引起受压;而15°是能恢复颈椎和上胸椎(不增加椎间距离)的最佳角度,大于15°时椎间孔脊神经的空间逐步减少[1],神经根型颈椎病好发部位在下段颈椎,所以角度牵引时最佳选择15-20°屈曲角度。作者认为颈椎角度牵引、增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能有效降低椎间盘内压,促使椎间盘复位,缓解患者症状。
  此次观察,对50例颈椎病患者采取量化定位角度牵引治疗,选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比量化定位角度牵引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对比,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能初步论证量化定位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切实疗效。
  参考文献
  [1] 孟和,顾志华.骨伤科生物力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00:165-173.
  [2] 姜宏.临床骨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77-588.
  [3] 万磊,李义凯,尹东.腰椎牵引力与椎间盘髓核应力之间变化关系的非线形模型.颈腰痛杂志,2005,26(6):407-4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124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