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灭脊髓灰质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莲英

  【中图分类号】R3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03-04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以肢体麻痹为主的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但又可以用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可造成患儿肢体永久性瘫痪,甚至死亡。它能侵袭任何年龄人群,但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
  1概述
  1.1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1.1.1传染源: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脊髓灰质炎是在人间传播的疾病,不存在除人之外的中间宿主。
  1.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感染者的粪便带有传染性。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1.2脊髓灰质炎的临床症状: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
  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1.3脊髓灰质炎的主要威胁人群: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只要有一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的传播,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的危险。受感染的人口流动,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区或跨境传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
  1.4在我国脊灰疫苗的接种程序:儿童2、3、4月龄各服1次,4岁再服一次。但部分脊灰输入风险较大或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要视情况对特定年龄组儿童开展脊灰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以维持人群高的免疫力。
  1.5疫苗很安全极少有不良反应:我国普遍使用的是口服减毒活疫苗,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偶尔超剂量服用或多次服苗也对人体无害。但少数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2-3天后自行痊愈。极少数发生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不足1/150万。
  由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由野病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工培养而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制成,但有时疫苗病毒也会出现"返祖"现象毒性增强,或者被接种的儿童机体免疫缺陷,这种减毒的病毒株也可能致病,引起"疫苗相关性麻痹病",临床表现与脊髓灰质炎极像,但发生率极低,不到1/100万。
  1.6接种注意事项
  1.6.1发烧、患急性传染病、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最近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禁用。妇女在妊娠期间忌服。
  1.6.2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1.6.3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停留30分钟,无异常后再离开。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就诊。
  1.6.4婴儿服苗后,最好在4小时内不要吸吮母乳,因母乳中含有抗病毒抗体,对疫苗病毒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1.6.5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对热非常敏感,服用后至少要隔半小时才可以喝热开水或吃热的食物,以免疫苗失效。
  1.6.6如小孩吐出或部分吐出,需进行补服1粒,多服1粒不会因此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世界各国阻断野生脊灰病毒传播的主要策略、进展
  目前主要有四项策略:儿童常规接种服用四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达到高免疫覆盖率;在强化免疫活动期间给特定年龄组儿童服用口服OPV;通过报告和实验室检测15岁以下儿童的所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脊灰野病毒病例;一旦将野生脊灰病毒传播限制在某一特定地区后,开展有目标的"扫荡"式免疫活动。
  1988年,166个会员国代表出席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世界消灭脊灰决议。它标志着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发起的全球消灭脊灰行动正式启动。
  自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启动以来,病例数量减少了99%以上,从35万多例的估计数减少到2006年报告的1997例,至少避免了五百万人因患脊灰而导致的瘫痪。
  病例数的减少是全球努力消灭该病的结果。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域(36个国家)被认证为无脊灰区域。2000年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02年欧洲区域(51个国家)也获得认证。全球自1999年后未再检测到Ⅱ型脊灰野病毒。
  尽快阻断野生脊灰病毒传播;实现全球消灭脊灰认证;促进卫生系统发展,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和系统监测传染病。   3我国消灭脊灰、维持无脊灰开展的主要工作
  3.1脊灰疫苗常规接种、强化免疫:通过脊灰疫苗常规接种、强化免疫活动,维持高的脊灰疫苗接种率,建立免疫屏障。高危地区或对发现野病毒地区开展"扫荡式"接种。
  3.2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 我国1991年开始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对具有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14种(类)疾病进行监测,对发现的病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以明确是否为脊灰病毒感染所致。1993年监测系统日趋完善,监测水平、监测质量逐步提高。我国近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一直保持较高质量,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和及时性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具备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的能力,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保障。
  3.3积极应对,防范脊灰野病毒输入: 2006年我国邻国缅甸发现了脊灰野病毒病例,云南省实行AFP病例日报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并开展了AFP病例主动搜索、边境地区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口岸对入境适龄儿童口服脊灰疫苗等工作,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的输入。
  2010年,与我国相邻的塔吉克斯坦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造成的脊灰爆发,俄罗斯也出现病例,中国疾控中心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维持无脊灰及防范野毒输入工作的通知》;召开边境三省(云南、新疆和西藏)加强维持无脊灰工作会议,并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展模拟疑似脊灰野毒输入应急演练;开展边境三省(云南、新疆和西藏)维持无脊灰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加强AFP监测、健康儿童肠道脊灰病毒监测、环境脊灰病毒监测、口岸监测、接种率调查和脊灰抗体水平血清学调查。
  为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卫生部于2011年4月份下发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同时,召开了由周边13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参加的消灭脊灰国际研讨会,研判疫情形势和应对措施。
  4我国实现无脊灰这么多年,又出现脊灰疫情原因
  自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区域实现了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即"无脊灰状态"的目标。我国自1995年起即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循环,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包括我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在全球最终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之前,只要有国家和地区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和流行,那些已经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就始终面临病毒输入的风险。如果输入地区儿童免疫服务和管理薄弱,存在免疫空白人群,病毒就会在免疫空白人群中传播引起疾病暴发。事实上,这类事件曾在许多已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国家发生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3年-2009年期间,全球有29个已实现无脊灰的国家发生过133起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事件,并在25个国家引起60起暴发疫情。如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去年就发生了输入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暴发疫情。2005年,和我国同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印度尼西亚也曾发生过病毒输入引起的暴发疫情。
  5我国实现无脊灰状态后面临的挑战
  另外,维持无脊灰经费短缺现象,地区之间常规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较难开展,西部欠发达地区免疫覆盖率较低等,
  5.1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我国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持续存在:4个脊灰本土流行国家中(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亚)3个国家与我国接壤。
  2011年8月,新疆和田地区发生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新疆和田地区报告4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经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为境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疫情,是中国自2000年实现无脊灰状态目标后首次出现的脊灰野病毒疫情。这起疫情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来自巴基斯坦,已造成9例儿童患病,其中1例死亡。
  此次发生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野病毒株局部流行的重大疫情,打破我国保持了17年的无脊灰野病毒株本土流行的记录,也打破我国已经维持了11年的无脊灰状态。我国将其定为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相应地启动II级应急响应--自治区于第一时间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卫生部紧急抽调14个省市的100余位免疫预防及其相关专业的专家前往新疆各地,支援脊灰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后,卫生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成立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召开专家组会议,研究部署病人救治、疫苗应急接种、病例主动搜索、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防控措施。8月25日,卫生部已派出第一批专家组赶赴新疆指导、协助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此次,新疆出现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之后,喀什、巴州、阿克苏地区相继发生野病毒输入性疫情,疫情发生后,为迅速有效控制新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的流行,实现"将脊髓灰质炎疫情阻断在南疆,消灭在新疆,尽快恢复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工作目标,国家卫生部和新疆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防控活动。
  此次疫情暴露出新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落实预防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尚未建立起坚实严密的"防火墙",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十分严峻。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疫情发生的原因是随着国家间交往增多、人员交往流动频繁,加之与新疆接壤的部分国家一直存在着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流行,进一步加大了传入的风险。同时免疫规划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在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
  脊灰野病毒是区别于疫苗病毒、外环境自然存在的能引起人类发病的脊灰病毒。目前疫苗可以预防脊灰野病毒的传播。2010年共19个国家有脊灰野病毒病例,其中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亚等4个国家脊灰流行从未阻断。   既往经验表明,尽快开展重点地区的脊灰口服疫苗强化免疫,短时内提高全人群接种率,建立新的免疫屏障,是防范此次疫情扩散的有效手段。
  5.2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流行:在消灭脊灰的过程中,OPV计划免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自1995年已无本土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然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在接种率低地区,容易导致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发生,甚至在人群中循环,给维持无脊灰带来挑战。
  在全球消灭脊灰前,我国仍然存在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脊灰病例的可能。一旦停止 OPV免疫,VDPV将占领空间,如不及早采取措施,消灭脊灰后又面临 VDPV的威胁。
  5.3其他原因:维持无脊灰经费短缺现象,地区之间常规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较难开展,西部欠发达地区免疫覆盖率较低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个危险的敌人,它可以通过飞机汽车、船只或徒步旅行的方式远途传播,任何人都可能是携带者。世界上只要还有一名儿童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所有国家的儿童就仍有感染该病的危险。
  目前,部分接种率不够高的地区,如果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则有局部暴发的风险。因此,维持无脊灰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6再次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6.1常规免疫:儿童常规免疫。
  6.2强化免疫:新疆继2012年2轮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后,继续开展2013年3-4月两轮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确保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健全和巩固免疫屏障,消除脊灰疫苗"免疫空白"儿童,防止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的再次输入,确保新疆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新疆于2013年3月6日-4月10日开展两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此次强化免疫活动将覆盖全疆14个地、州、市的2月龄-4岁儿童。即2009年1月1日出生至现场接种日满2月龄的儿童,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以及既往免疫史如何,均需接种脊灰疫苗。因发烧、腹泻等原因暂不能服苗的目标儿童将进行标注,适时补服疫苗。在此次强化免疫中,全区将统一使用国产++型三价脊灰疫苗。第一轮强化免疫在3月6日-8日集中接种,3月9日-10日查漏补种。第二轮强化免疫在4月10日-12日集中接种,4月13日-14日查漏补种。这是新疆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一年多来开展的又一次强化免疫活动。
  我县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我县按照自治区的部署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首先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动员、对象摸排、宣传培训、接种点设置等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继续保持高水平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率。重点抓好空白人群、流动儿童和免疫薄弱地区儿童的强化免疫,确保这次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进一步做好基层医护人员(接种人员)的培训。
  三是确保接种安全。严格掌握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禁忌症,做好接种现场急救药品和物资的准备,尤其是做好接种前的查体登记等工作。
  四是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
  五是做好督导检查和快速接种率评估工作。认真执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接种异常反应者及时处理。
  六是确保疫苗分发储运。
  我县周密部署这次强化免疫活动,集中精力,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强化免疫质量。
  卫生行政部门当好政府参谋,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工作;组织业务技术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服苗队伍,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逐级实行任务承包,落实到人。
  疾病控制部门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监督与指导工作,突出重点,抓好薄弱环节,尤其以流动人口集聚地区、边缘贫困地区等为强化免疫活动的重点,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得到及时免疫。
  卫生、财政、药监、公安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作战,认真做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的各项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深入进行宣传发动,加大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力度,广泛传播消灭脊灰和计划免疫信息。儿童免疫规划和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和社会性工作,把宣传发动作为这次服苗的重要内容来抓。宣传的重点要面向群众,特别是广大儿童家长,提高群众的认识程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这项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强化免疫是充分体现政府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从而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强化免疫工作,确保活动质量。
  在本次强化免疫中,以城乡结合部、客运站、边远贫困农牧区、边境口岸等地为防疫重点区域。根据部署,各地民航机场、铁路客运站都将设置临时接种点,对外出或流入儿童中的目标儿童实施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工作;在人口流动较大地区,将采取集中接种、拉网式巡回接种及入户查漏补种等方式提高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对易感人群开展多轮次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维持无脊灰状态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自治区各项防控措施已达到预期效果,成功保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1)经费投入不足:应加大政府对计免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
  (2)对消灭脊灰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我国消灭脊灰虽取得很大成绩,但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未全部消灭脊灰之前,丝毫不能放松警惕。不能有麻痹与松劲的情绪产生。
  (3)我国边境地区面临输入野病毒病例的威胁: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是脊灰流行区,如与新疆和西藏交界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
  (4)基层防保队伍不稳定:乡村医生脱离岗位,造成人员短缺,培训效果不能延续,影响了消灭脊灰工作的发展。
  7我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展望
  7.1全球《2013-2018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尾声战略计划》: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消灭脊灰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任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2013-2018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尾声战略计划》,对全球消灭脊灰计划和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做出相应调整。
  7.2《全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2013-2018年)》即将出台。卫生部于2003年制定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消灭脊灰进展显著,原行动计划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指导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
  目前,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日利亚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我国新疆于2011年出现脊灰野病毒输入并引起局部传播,脊灰野病毒输入我国并引起传播的危险依然存在;近几年我国不同地区相继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导致的病例和传播;另外,我国免疫规划工作还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这些对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都构成了巨大挑战。
  为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受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于3月17-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2013-2018年)撰写研讨会。正式启动了全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2013-2018年)编制工作,研究和制定我国维持无脊灰行动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2013-2018年)》即将出台。
  7.3提升新疆、西藏等边境地区公共卫生综合能力。传染病无国界,我国将继续提高边境地区如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疾病综合防控能力,防止疫情传入。
  比如建立冷链支持系统,同时卫生部和自治区联合制定了共同建设新疆、西藏等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合作协议,新疆的重点是在南疆地区,特别是围绕人口集中的喀什地区,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站,和当地技术专家一起建立免疫规划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实验室检测和分析能力。提高防控能力,提升公共卫生综合能力。
  目前全球消灭脊灰正处于关键时期,脊灰有望成为继天花之后全球第二个消灭的传染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514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