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沟通技巧在儿科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翠翠 梁瑞萍 李清华

  【摘 要】目的:应用沟通技巧,对各年龄段的患儿产生的影响。 方法:对2岁以前,4岁以及学龄期的儿童进行心理特点的研究,了解各年龄段患儿的心理反应,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针对性的进行沟通。 结果:良好的沟通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有利于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产生信任感。结论:良好的沟通是获得高效益的基础。
  【关键词】沟通;技巧;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36-0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由于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差,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加上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给孩子带来恐惧和不安,父母或其亲属则是患儿最可依偎的保护者,为使孩子安心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必须要取得患儿父母或亲属的支持理解,医护人员沟通的主要对象往往为患儿家属。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层次各行各业的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不同的要求。父母格外的紧张、焦虑,会夸大患儿病情,从而对医护人员提出一些过高要求。因此,儿科经常是满意度低、医疗纠纷多发的部门,护理难度相对较大。。为此,需要掌握应用一些沟通技巧
  1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沟通的前提
  与患儿沟通的任务是要帮助患儿适应环境,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而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要做到有效沟通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1]。
  1.1 儿童的心理特点
  1.1.1 2岁以前 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儿童获得了舒适感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基本信任感。儿童在4岁以前十分依恋父母,易产生母子分离性焦虑。
  1.1.2 从4岁起 开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游戏是此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模仿成人活动,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充分的发展。
  1.1.3 进入学龄期 学龄期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希望,赞赏则产生成功感,批评则有失败感,从而通过勤奋获得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成功,克服自卑感。
  1.2 要熟悉患儿的心理反应 一般而言,6个月~4周岁婴幼儿对住院诊治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4岁以上儿童对生病的概念有所了解,学龄儿童可能会担心成绩因生病而下降。患儿常常表现如下几种典型的心理反应。
  1.2.1 分离性焦虑 主要表现在婴幼儿因生病与自己最熟悉的人分开,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1.2.2 恐惧不安 这是绝大多数患儿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不合作、哭闹、逃跑等。
  1.2.3 反抗 这种类型多表现在家庭溺爱性儿童。表现形式为对护士愤怒、摔东西、抗拒治疗等。
  1.2.4 抑郁自卑 主要表现在长期生病,如肾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等学龄期患儿。表现为沉默寡言、唉声叹气、拒绝探视等。
  2 沟通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2]
  2.1 语言性沟通 即通过说话利用词语进行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儿科护士要多采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及礼貌性语言。
  2.1.1 良好的第一印象 护士要热情迎接新患儿,主动向患儿及亲属做自我介绍,备好病床单元,亲自将患儿送到病床。通过和蔼亲切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陌生、恐惧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护、患、陪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全方位的护理宣教要贯穿于住院的全过程 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实用性。语言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可配合知识卡片、宣传画册来提高宣教效果。提倡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早吸吮多接触,防红臀、脐炎,指导产妇产后锻炼、人工挤奶。指导4个月以上患儿的父母添加辅食及餐具常规消毒的方法,宣传科学的生育观、育儿观,摒弃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2.1.3 解释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患儿家属担心一些检查和治疗会给患儿带来痛苦,故不予配合。此时,护士必须主动耐心地解释,有问必答,使家属了解治疗、检查的目的、疾病的恢复需要的过程等。如家属对于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体征有疑问,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给予讲解,解决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问题,消除家属疑虑。
  2.1.4 对家长要预见性沟通 首先要对家长的焦虑表示理解,并表达出愿意想方设法为他解决问题的意愿;如肥胖、年龄小、血管细、脱水等原因血管不易穿刺时提前进行预见性交流,解释不易穿刺成功的原因;应用刺激性药物前如阿奇霉素对消化道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出现输液部位疼痛等,提前告知家长,家长也会表示理解和积极配合。
  2.2 非语言性沟通 这是不使用词语而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目的用意的沟通[3]
  2.2.1 表情的应用。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士的表情和蔼可亲,仪表整洁端庄,会让患儿及家长有亲切感和安全感。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患儿,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2 娴熟轻巧的操作 头皮针穿刺要一针见血,这是增加信任感最重要的方式。
  2.2.3 身体姿势与空间距离的应用 适时的应用点头、手势等,配合适宜的空间距离(皮肤护理亲昵距离约15 cm,常规宣教为1.2~3.7 m)[4],可提高护理效果。
  2.2.4 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必须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床铺平整、清洁。医护人员要教会婴幼儿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如何换尿布,如何保持皮肤清洁)、添加辅助食品方案、餐具消毒等正确科学的方法,使患儿得到正确的护理。同时教育患儿家属不能娇惯小孩,要训练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帮助诱导改正不良习惯,让孩子心身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 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和谐与亲密,护士既要做患儿及家属的“熟人”,又要做患儿及家属的“专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取得病人的信任,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华明,杨芳.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沟通.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 2(12):1145.
  [2] 罗海芬.交流技巧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0,6(4):308.
  [3] 马燕,许永珍.护士与病人沟通顺利的必备条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56.
  [4] 黄敬亭.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617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