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然指导,自然习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娣

  说起写作文,立刻有不少学生露出害怕的神色。原因只有一个,作文太难!我们在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审题、选材、构思、要求、方法……结果是说得起劲,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很少有实在的长进。作文,是一种生活的记录,是“我手对我心的”表露。既然是写生活,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为什么不把作文的过程变得自然一些呢?简单地教,顺其自然地记录生活和内心,作文课也才会呈现原生态的生机蓬勃。
  一、作文素材自然地找
  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是不知道写什么。由此老师们常常惊讶,学生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又每天跟周围的自然和社会接触,他们怎么会没有内容可写呢?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了“素材意识”。很多孩子爱看书,可是当他们读到精彩的故事,除了感动、敬佩却很少会想到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可以成为自己作文中的例子;孩子们经常与大自然为伴,欣赏花开花落,聆听鸟鸣虫唱,但他们很少去留心把这些有趣地发现记录下来;孩子们每天都与人接触,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灵体验,他们却很少去把这种体验保存下来,留待日后回味……可以说孩子们常常对那些唾手可得的作文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素材的敏感度呢?笔者认为:一是动手,二是动嘴。
  所谓动手,就是训练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生活中及时地把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记录下来,常备两本作文素材本,一本是日记,一本是读书笔记。
  所谓动嘴,就是当老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之后,要及时地用提问激活学生的生活资源库,让他们回到可触可摸的具体事件中去,在学生的感悟和生活中架起桥梁。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一点,长此以往,他们的素材意识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二、作文要求自然地落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作文指导的时候,我们会在学生动笔之前把诸多的作文要求一股脑提出来,诸多的训练点也安排在一篇作文中。可还没有动笔,学生的作文已经多了很多条条框框。我们原以为有了要求和训练点,学生的作文会更加有目的性,却不知规矩建立起来了,学生的情感和语言却被束缚起来。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提出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要给学生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这里的“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就是要求我们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必须耐着性子一个要求一个要求地去训练、落实和达成。
  老师们对自己所教学年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作一个整理,列出一张训练达成表,然后一条一条地去训练。比如写景的文章,这一次训练学生按地点转移顺序写,下一次再训练围绕中心写;这一次着重外形的描摹,下一次着重借景抒情的表达。通过一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把大的要求分化成易于达成的小要求,学生就能专注地将一个要求落实到笔尖上。只有顺应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把要求一步一步地落实,才能使作文训练真正扎实有效。
  三、作文方法自然地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一条公认的真理。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有些学生书读了不少,一到写作文就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积累的素材生动地表达出来,要么依旧平淡如水,要么词藻堆砌缺乏特色。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我们只有把这些方法自然地融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作文点评中,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这样做的关键是“及时”。
  当我们和学生一起读一篇文章时,读到精彩的地方我们不妨及时和学生体会一下“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精彩?用了什么方式?你能不能也来仿写一段?”;当我们聆听学生的回答或和学生自然交谈时,发现了学生的语病,不妨及时地点一点,或者提醒学生换种更形象的说法。当我们在写活动作文的时候,我们能否边活动边写,在老师及时的指点下观察内容,把同学们前一个场景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及时地记录下来,“趁热打铁”的写作远比“炒冷饭”的回忆,更让学生感到自然和顺畅。
  四、作文评价自然地推
  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对学生作文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情感表达的能力起一个推动作用。怎样使这个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呢?笔者认为老师的当众点评和即兴插话很重要。因为,等学生写完作文后,老师在作文后面写的评语,仅仅只是针对一个学生作文的评价。而学生读到老师的评语时,离写作已经过去多时,对自己作文中的文字不那么敏感和有兴趣,对老师提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做到很好的反思和修正。所以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推动不大。当众的点评和即兴插话的方式,虽然无法做到对每个同学都进行点评,但是却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启发和指导。
  当然,要让评价的效果更好,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敏锐地捕捉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其次老师的评价要具有智慧。评价的话不在优美而在于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接受,如“你要是能够再多积累些名言警句,放在文章里,一定能锦上添花”……总之,这种当众点评和即兴插话的方法只要教师运用得好一定能给学生带来及时地反馈。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以自然的心态,自然地落实每一个作文要求,自然地渗透作文的方法,自然地对待学生作文中的病症,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中,伸展手脚,自然地表达,精彩地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72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