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荣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干预,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评分, 并对两组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干预之后, 观察组焦虑评分(34.21±4.67)分、抑郁评分(34.47±4.03)分, 对照组焦虑评分(39.45±5.34)分, 抑郁评分(38.96±4.28)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心理应激状态, 提升其生存质量, 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脑卒中后偏瘫;负性情绪;相关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179
  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在临床上通常采取康复治疗, 然而绝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的康复期, 会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 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这些心理情绪异常会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和循环系统造成不利影响[1]。由于负性情绪与脑卒中的免疫功能之间存在负相关, 因此, 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免疫功能[2]。基于这一情况, 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 旨在帮助其他患者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龄42~80岁, 平均年龄(61.35±7.28)岁, 患者经CT或MRI检查, 均符合1994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排除了合并心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坏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① 指导患者饮食,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等食物, 促进消化;②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行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常不具备完全生活自理能力, 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 对此, 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行为;③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并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干预, 具体包括:①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诊断, 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 寻找患者最想解决的问题, 同时针对患者的疑惑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②帮助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表现以及对疾病的危害, 让患者积极认识疾病, 从而积极配合相关护理。③用辨证为主的方法转变患者的不良认知, 可以采取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 给予不同形式的健康干预,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④再教育阶段, 帮助患者学习并逐渐掌握与错误理念进行辩论的方法, 并在后续治疗中自我强化[3]。
  1. 3 观察指标 患者护理结束后,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评分, 并对两组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干预之后, 观察组焦虑评分(34.21±4.67)分, 抑郁评分(34.47±4.03)分, 对照组焦虑评分(39.45±5.34)分, 抑郁评分(38.96±4.28)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可以引起整个脑神经出现症状并产生神经系统损伤, 甚至威胁生命[4]。有研究表明, 负性情绪患者的错误观念或不正确的认知过程常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 进而使患者的思维发生变化。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当机体遭遇某种紧张事件时, 其心理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并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引起脏器功能改变, 造成生理紊乱, 如果机体有一定的了解, 即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5]。此外患者的年龄、经济状况、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都和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关系, 当患者的经济状况较差、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时, 很容易出现孤独、失落感等。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根据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 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 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6]。在本次研究过程中, 两组患者通过干预之后, 患者的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心理应激状态, 提升其生存质量, 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易红娣.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研究. 中国临床护理, 2013, 14(2):135-136.
  [2] 李俊英, 车红梅.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效果的影响.中国民康医学, 2013, 15(17):76-77.
  [3] 石艳.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0(17):24-25.
  [4] 蒋兴荣, 谭洁, 胡建方, 等.认知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的影响.华夏医学, 2013, 26(5):955-958.
  [5] 郝尉蓉.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焦虑与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0(13):109-110.
  [6] 于晨, 刘欣娟, 黄菊, 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25(6):670-680.
  [收稿日期:2015-05-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7179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