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博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1-021-01
  摘 要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特质和思维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武术文化逐渐边缘化,其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中国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坚持“走出去”走向世界,与世界体育文化进行碰撞、交流,走出自己的武术文化特色。
  关键词 武术文化 传承与发展 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也带动了文化全球化发展,西方体育文化随之走进中国,更多的国人开始追逐西方时髦的体育文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到重大影响,进而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需要国民认真反思、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武术由来与发展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它是一项从远古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蕴藏着华夏文明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和思维方式。中国武术教育本事就是一种传承,但其教育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武术的萌芽出现在远古时期,远古的先民需要与野兽争斗、需要与部落争斗以获得生存的权利,它的出现是一种生存的需求,人类需要自我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的斗争”不断注入民族文化,最终形成武术。春秋战国时期是武术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此时提出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是中国古代的武术的重要体现形式。中国古代帝王争霸需要武力解决领土问题,射箭是其争霸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古代君王以射箭选择他的诸侯、卿、大夫以及士,它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古代武术最早体现的是一种技击和争霸,随着文化的发展,它融入了很多文化价值。习武者通过练习武术达到强健体魄,磨练意志的同时可以深深领悟武术文化的价值,即“仁爱、礼义、信勇、和谐”等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不需要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中国武术逐渐发展成一门体育项目,其主要作用是强身健体、竞技、磨练意志,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由最初的单纯的技击功能逐渐转向养生健体、防身健体、观赏功效以及医疗功效等方面发展,然而技击功能终究是中国武术的核心功能,因此中国武术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必须体现其技击功能。许多中国青少年更倾向于学习西方体育文化,如柔道、拳击、跆拳道、击剑等,值得我们深思。西方体育正是突出其技击功能,从而“打”进奥运会,从而被更多的人熟知,从而彰显其文化风采,使其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样,中国武术要发展传播,首先要强调武术的技击功能,树立“技击文化”形象,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国武术如何走出去
  中国武术要走出国门,需要进行全新包装,以一个崭新的形象诠释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因为武术是通过身体来演绎其文化的,因此,武术形象应包括习武人的形象以及习武人技术体系的形象。武术技术体系包括众多拳种的技术风格与要领,这是评价武术文化的前提。习武人的形象包括习武人的自身形象以及深层的社会认知,这是武术形象的载体,能产生重要的社会效应。习武人大多身体强壮,性格乐观,积极向上,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效应,潜移默化的感染其他人去学习武术,不管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磨练意志亦或仅仅为了观赏,但武术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文化沉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即“实践性、和谐性、艺术性、亲情性、道德性”。现代社会充实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就是更多的人们开始精神浮躁,空虚,感受到更大的生活压力。更多的人们开始淡忘道德修养,审美价值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过度强调个人意志,这势必影响未来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邱丕相[1]如是说:“太极拳是一种外显运动,它是对强悍和勇猛的一种收敛,是对战争和暴力的一种压抑,是对远离急躁、标榜内存、不显、无为的一种追求。”中国武术文化的这种关注生命与价值的特质,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宣传,而成为未来全球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武术走出去应定位走向世界、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和大众品味的形象。
  中国武术想要走向世界,就要在奥运中找准武术的位置,首先要武术标准化,全面改革竞技武术的技术体系、比赛制度、评判依据。大众化全民化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形象的展示,中国武术可以强身健体,缓解疲劳,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是一种非常好的大众休闲方式。武术教育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动力。武术是一种实践性的文化,习武者通过武术技术的练习、反复的身体行为感悟,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武术是一种道德性的文化,教育者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嵌入传统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与发展,从而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48.
  [2] 闫民.社会转型期武术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7806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