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析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梅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中华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长河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功能和技术体系,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栽体。本文试图探析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对充实中华武术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古代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 影响
  一、周易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1]。借助的身体运动形式练形养神,是中国武术形成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为八法;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可见,各家各派都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训练,以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为训练目标。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在象形拳与象形动作。武术汲取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的技式之中。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等。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身体特征。
  (二)阴阳辩证
  阴阳对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思想。易经的阴阳八卦化生观念对武术的阳阴表述,由此组成八卦以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代表八种最基本的事物: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攻守等等。这一系列名称和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中。它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多彩的技击原理与方法。具体运用八卦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首推八卦掌。周易哲学思想被许多拳术汲取与运用作为其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道论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武术的本原也是“道”,由“道”而衍生出千变万化的招数与套路,因而套路和招数是“道”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套路和招数的习练,可以体悟“道”的真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五行相生相克衍生出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这在武术拳理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太极拳经》所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就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具体体现。而武术演练和实战中的动静、急缓、虚实、刚柔、进退等则是阴阳相反相成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气论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如《庄子》中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故贵一”。“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的运行,使习武者的内练与自然相通。这种理念在武术中首先表现为整体。
  (三)以术悟道
  《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理念在武术中表现为整体运动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不仅要求习武者会套路演练,更要求习武者通过套路的演练达到身体能力和实战能力的提高,套路演练是实战能力的基础和手段,实战能力是套路演练的目的与归宿;第二层,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部肢体的发展要与内在的脏腑锻炼协调起来,外强需要内壮的配合与支持;第三层,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的是精、气、神的协调配合;而外三合既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的技术要求,又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形的协调配合。对三个层面的领悟实战,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三、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华武术自强不息产生深远的影响。如《论语》多次论及射御之事:“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不仅说明孔子技艺超群,也说明孔子对技艺所追求是以“礼”为前提的君子之争,而不是一贯的好勇斗狠。《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为加强其弟子对“武”的重视,还对习武精神作了相应论述:如“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受此影响,在武术的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闻鸡起舞”,“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等。
  (二)武德重仁
  “仁”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和规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武士,要塑造自己完善的理想人格,必须具备“仁”、“礼”、“义”、“信”、“勇”的品质。“仁”要求一个武士首先要有博爱之心,要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孔子日:“仁者必有勇”,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个人之间的小勇,更是在于论述敢于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舍生取义的大勇,既仁者无敌。
  参考文献:
  [1] 韩尚洁.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0(5).
  [2] 刘建国.简析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7910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