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传媒对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爱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给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结合现代传媒手段,将戏曲艺术引向新的发展征途,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到视觉的快感之后,仍能受到精神的震撼。这样,传统戏曲艺术才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落后而被淘汰,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才能够得以保存。
   一、电视为戏曲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崭新空间
   我国戏曲的辉煌历史功绩诚然是不可抹煞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显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状况和问题。剧团的锐减,观众的萧条,便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明证。虽说这种情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例如提出了“振兴戏曲”的响亮口号,加大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争取企业的经济援助,甚至进行了“事转企”管理体制改革等,但收效似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传统戏曲怎样才能找到它当年的感觉,赢得它昔日的辉煌,实在是广大戏曲人面临的一大难题。
   正当此刻,电视戏曲应运而生,为传统戏曲的适时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揭开了一页历史的新篇章,并且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万千戏迷朋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这里我们不妨以陕西省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为例,看看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引起的反响和积极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①,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问世以来,曾先后录制了至少4000多台大戏,播出了1200多期,同时还精心拍摄了刘毓中、李正敏、阎更平、刘易平、孟遏云等60多位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的戏曲艺术片,抢救了一批即将失传的秦腔艺术遗产,为国家保护传统戏曲艺术遗产做了一件大得人心的好事。正是由于该栏目的创办及时地适应了时代的新要求,很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发展传统戏曲艺术的新期待,让他们能在自己家里就可随时看到各人最喜爱的演员的拿手好戏,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二、网络使戏曲艺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随着电视戏曲的问世,网络戏曲迅速崛起。自新浪网把戏曲搬进网页起,戏曲园地便越来越显得红火热闹。光《九州戏苑》就一下子开通了“东北二人转网通”、“河南戏曲网通”、“大秦之腔”、“评剧茶座网通”、 “山西戏曲”等总共五十多个栏目,其内容之丰富,节目之精彩,简直让网民大饱眼福。网民热烈称赞:“这里不但是剧场,舞台,也是戏校。”还有的说它是“论坛”。
   说它是“剧场”、“舞台”,是因为在这里能随时看到你想看的东西。比如,你想看哪个地方的剧种,想看哪方面内容的戏,想看哪个演员的表演,想听哪个演员的唱,都能如愿以偿,并且不用买票,无需跑路,不出家门,就能办到。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惬意,又是多么的方便!说它是“戏校”,是因为在这里能随时学到你想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想学哪位名家的戏,无论是想学他的表演,还是想学他的唱腔,这里都储存有大量的音像资料供你挑选。拿演员来说,这里既有民国时期就已出名的刘箴俗、何振中、孟遏云、刘毓中、苏育民、苏蕊娥、李正敏等人,又有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李应真、马兰鱼、陈妙华、肖若兰、肖玉玲、余巧云、郭明霞、马友仙等人,还有近多年来闻名剧坛的许多新秀,如梅花奖获得者李东桥、李梅、李小锋等。在这里,你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他们的表演下载下来,然后一遍一遍跟着学,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把某位老师的某段唱腔首先下载下来,然后加以认真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掌握其真谛,再反复实践,精益求精,直到真正学到手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除了唱腔和表演,网络还为我们储有大量相关文字资料。比如,对秦腔有史以来许多新老戏曲班社院团均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解读。从先前的如何艰难起步,到后来的怎样发达辉煌,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正因为如此,网络戏曲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无数观众吸引到自己的身边。例如“中国秦腔俱乐部网”,光其会员就有十万之众,日访人数竟达万人以上。一个网如此,全国所有网站人数聚合起来,其队伍之壮观便是可想而知的了。
   说它是“论坛”,是因为这里还举办一些有关的学术讨论。其参加人数也常以千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秦腔网还同日本秦腔网结成了兄弟网站。陕西省文化厅曾经举办过一次关于“秦腔如何从网络走向世界”的学术讨论会。日本和美国竟然派了五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这里我不想再说别的,光有这么多外国友人参加学术会这件事情的本身,就足够说明我们的秦腔艺术已经通过网络走向了世界。
   三、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打破了专业演员长期独霸戏曲舞台的局面,为普通老百姓搭建起一座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
   传统戏曲艺术,观众长期以来仅属观者,而电视、网络戏曲则为普通老百姓搭建起一座充分展示自我艺术才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意义就在于不管你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只要你有一展自我艺术才能的欲望和要求,就可立马利用电视或者网络这种传媒方式一跃从台下走向台上。正如一位喜欢秦腔的老教授所言:“高兴了唱两句,自娱自乐;难过了唱两腔,安慰自己。只要有了秦腔,我一天到晚都开心!”
   除此而外,电视、网络戏曲还让我们惊奇地发现,戏曲艺术在这里似乎完全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严格约束和限制,人们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变得那么自由那么灵活。不管人们是否同住一座城市,也不管人们是否身居天南地北,只要大家步入同一网络,便有了相互合作的机会和可能。2010年12月26日,我观看了“大秦之腔”栏目举办的一个庆祝其创办五周年的纪念性文艺晚会。晚会只有一个多小时,主持人竟从各地请来秦腔、迷胡②、蒲剧、曲剧等不同剧种的许多名演员一起参加了演出。其实这些参演人员并非身处一地。不仅如此,有时还能通过网络把不同省市的演员调动组织到一起相互配戏。一折《二进宫》,其剧中人物吕后是甘肃的演员,杨波是宁夏的演员,徐彦昭是陕西的演员。其实他们之间从未谋过面,但他们却确实合作了,并且成功了。还有,如果有人临时想亮一嗓子,来一段唱,可是身边无人为他伴奏,这时他就可以从网上立即请来一位琴师为他伴奏,等等。这些放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如今却都神奇般地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电视、网络戏曲的问世,不仅改变、拓宽了传统戏曲的生存方式,使传统戏曲的发展路子变得更加宽广多样,同时也改变、拓宽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①李敬寅《秦腔如潮动地来》(2009年11月30日《秦腔艺术报》)。
   ②迷胡:又有“曲子”、“眉户”之称。本文称“迷胡”。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称“迷胡”(见2005年9月中国ISBN中心出版)。
  (作者系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4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