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现典型・发掘典型・发展典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石击起千层浪。近期陈海新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轮椅上的天使”的事迹感动了众多受众。陈海新宣传报道的成功,为扩大正面报道的社会影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新闻的典型宣传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发现典型:别具慧眼
  
  新民晚报于今年2月10日发表的通讯《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当时是一个独家报道。这是由浦东新区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线索,记者鲁雁南与特约通讯员蒲欣通过深入调查,仔细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经过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分析、研究、讨论,发觉这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社区医生事迹不凡,思想闪光,堪为先进典型。报社领导决定刊发通讯,配发言论,予以突出报道。于是记者几易其稿,精心写出了第一篇通讯《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陈海新身患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病,大半身瘫痪,无药可医,年仅37岁便离开了人世。她生前每天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为病人搭脉、开方,14年如一日,以便宜但有效的方子,不知医好多少病人。这篇通讯文字不长,仅1700余字,但构思精巧,白描写人,极富个性,感人至深。
  记者围绕“水:喝与不喝”、“药:用与不用”、“痛:说与不说”、“人:留与不留”这四个问题,全面报道这个“医生兼病人”的感人事迹。第一个问题由她重病带来,她每天上班,父母要为她花一小时穿衣服;她不是不爱喝水,而是为了从每天7时半开始,牢牢地坐定在椅子上,为五六十个乃至上百个病人搭脉、开方,不喝水为的是不上厕所。而她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口气喝下几大杯凉开水!14年来,天天如此,谁能做到?“药:用与不用”是写她医术与医德。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陈海新,诊病时想着如何为老百姓开既便宜又有效的药方,这在许多人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实在不易。第三个问题,是写她对病痛的态度。她病痛时,浑身像刀割一样,但她强忍痛楚,只有在家在父母面前时才会叫出口。“我知道自己的病,但为病人看病,是我活着的价值”。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但到2006年的最后一天,她发现自己的眼睛已不能聚光,开方子的手也拿不住笔了,便主动向院长请辞:“再坚持上班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了!”更感人的是在“人:留与不留”一节里的描述,她于病危时用录音作证:“我要把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捐献出来”。她要让自己的角膜给需要的人带来光明;把遗体献出来供医学研究,以攻克这个罕见的重症!
  有老报人说:时下的典型宣传,往往不能感动人,原因在于采访作风不深入,写作缺乏细节。新民晚报这篇报道的成功,写出了典型人物对生命的渴望、对事业的求索、对他人的关爱,尤其是细节的描写令人动容。比如,这位37岁的女儿临终前几天躺在床上“撒娇”:“囡囡要喝水!”新落成的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楼中医科,院长特地找人帮陈海新定制的那张舒适的靠背椅,还留在那个位置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他们认为,主流媒体做好正面报道,发现和采写好典型人物,首要的是拿出感人的新闻作品来。作品感人,才会可读耐读,才会有社会效果,才会增强正面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发掘典型:深采精炼
  
  新民晚报报道陈海新先进典型,独家首发,别具慧眼。发掘典型人物陈海新的内心精神境界及其行为的闪光思想,须有一个深化采编、精心提炼的过程。从第一篇《“轮椅上的天使”》开始,整个报道就在报社领导筹划之下,层层推进,围绕她的坚强善良、爱岗敬业、贴心服务、平凡真实等质朴而光辉的个性特点、事迹亮点做文章,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既有平凡人情感又有非凡人生追求的基层医生形象,从而使晚报在同城媒体的新闻竞争中“一着占先,步步领先”。
  新民晚报首发《“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后,记者继续深入医院、社区,采用滚雪球的办法,深入报道群众的反映。同时深入“开矿”,发掘陈海新事迹,2月10日至15日连续刊登《浦东上午追授陈海新多项荣誉称号》、《人已去,生命烛火依然暖人》、《“轮椅上的天使”后继有人》等消息、照片,使陈海新的先进事迹似水银泻地,渗入社区;如熊熊火把,点燃人心。特别是3月15日,晚报刊发第三篇通讯《陈海新的4张特殊药方》,娓娓讲述她的“最后一张药方、”“最便宜的一张药方”、“不用药的‘药方’”、“没有开出的药方”,生动地表现她情系病人、关爱病人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精心谋划、精心写作,也是新民晚报成功报道陈海新的关键所在。新民晚报的通讯,每篇限于2000字左右,不可能浓墨重彩、洋洋洒洒挥写,而多用白描画人、简洁叙事、精心谋篇、精雕细凿,注重选择角度、讲究细节描写、精制大小标题,连续发表的5篇通讯,篇篇精心打造,独具特色。
  首篇通讯《“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以“水,喝与不喝”等四个问题立意谋篇、置设悬念,用陈海新的非凡行为一一作答,读来令人感佩不已。第二篇通讯《人已去,生命烛火依然暖人》从父母、病人、同事、群众四个视角制作小标题,“女儿没有走远”、“医生仿佛还在”、“榜样感动同事”、“故事众人传诵”四个小标题制作,构思也很巧妙;第四篇通讯《陈海新:我是一株“平地木”》,用详实的材料记叙她的生平事迹,突出“她是坚强的人”、“她是乐观的人”、“她是乐于助人的人”、“她是不愿麻烦别人的人”,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极富个性;第五篇通讯《她的情也真她的爱也深》,写她爸爸说“她很聪明”,弟弟讲“她可敬”,同事认为“她善感”,妈妈称赞“她坚强”,记者从四个方面观察陈海新的内心情感世界,笔触细腻,扣人心弦。
  新民晚报关于陈海新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除了典型抓得好、采访做得细致,文章写得精,还善用评论画龙点睛,发掘典型的思想内涵,提升报道的思想高度。首篇通讯发表时配发的署名时评《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坦陈新闻迟发的缘由:“陈海新医生去世后,我们才知道她这个人,这确实是一个遗憾。”同时肯定“那么多人诉说着陈海新的故事,这又是一份幸运”。时评针砭时弊,有的放矢,提出两个发人深省问题:“在今天非常物质化的年代,我们多少人能像陈海新那样,在爱自己的同时想着怎样爱他人?在追求许多有数字价值的东西时,想想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言简意赅,语重心长。3月27日通讯配发的评论,则从“最近两个女性,两件事情先后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谈起,评论“陈海新与陈晓旭的人生道路”,深刻阐发“信仰可选择,理想不能丢”的道理,深入剖析陈海新的人生追求,发掘这一先进典型人物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篇评论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可读、可思、可议,很有理论说服力,加深了读者对主流媒体宣传陈海新先进事迹的现实意义与引导作用的理解。尤其是3月29日专发第三篇时评《平地木,不必说成参天树》,针对有的媒体报道“过于拔高”的倾向,及时提出“我们怎样宣传陈海新”这一问题;强调“她是人间的天使,并不是天上的神”,提出“我们应该好好呵护陈海新的形象”,重申“是平地木,不必说成参天树”。4月3日刊发第四篇时评《理想与制度,天使的两翼》,从医院里的陈海新说起,直陈“在看病难、求医贵正成为中国民生突出问题的当前,老百姓期盼海新般的微笑和医德,只是他们期盼的一部分”,不能用海新效应来代替制度建设,代替政府投入,代替医务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呼唤理想的时候,不要忘了制度建设;而在强调制度的同时,不要忘了理想的召唤”。这4篇时评正确引导典型宣传,有利于引导学习陈海新活动的开展。

  
  发展典型:协同作战
  
  信息时代的典型报道,既不能靠一家媒体单枪匹马“包打天下”,也不可能是一家媒体的“专利”。陈海新先进事迹的广泛、深入、持久传播,也须同城乃至国内各种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立体化全方位地推进典型报道,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民晚报《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刊出后,市委宣传部次日便予以充分肯定。中宣部也对此报道提出表扬。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批示,指示中央媒体对陈海新事迹予以报道。3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协调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次集中采访,邀请中央媒体及上海主要媒体参加,并参照中宣部指示对刊播时机做出统一部署。3月20日,新华社播发通稿,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当晚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发报道,上海主要媒体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990早新闻、新闻晨报、劳动报、青年报,以及新闻晚报等均在20日及21日刊播了通讯报道,从而把陈海新事迹的报道推向高潮。
  解放日报头版人物通讯《海的女儿―――追记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陈海新》,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让群众更好地共享和谐成果》。报道细节丰富,构思精巧。其中,尤其以“细心”、“好心”、“上心”、“耐心”,高度提炼了陈海新“医者仁心”的精神特质,主题开掘颇深。评论员文章把对陈海新事迹的认识提高到如何在公共服务领域构建和谐,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引领舆论。此后,还与市科教党委、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百姓眼中的好医生”笔谈讨论,申城医务人员、患者和普通市民踊跃来电、来信、来稿,深入阐述陈海新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心目中好医生的具体标准,引导群众广泛深入持久学习陈海新,体现了市委机关报的权威性。
  文汇报头版《“轮椅天使”的光和热―――追记上海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陈海新的感人事迹》内容扎实,事例生动,颇具说服力。配发评论员文章盛赞陈海新“用生命的烛光温暖人心”的优秀品质,号召医务工作者向“轮椅天使”陈海新学习,呼唤更多陈海新式标杆人物的出现,情深意切,显示文汇报的定位特色。
  新闻晨报在A22版刊出,选择了一个动态内容作为标题《“轮椅天使”悄捐遗体奉献最后爱》,报道以寻找曹姓病人的悬念作为结尾,颇有新意。
  劳动报第6版刊出报道《14年,她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把脉―――追记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陈海新》,突出处理“对身后事早有安排:捐角膜和遗体”,角度亦巧。
  青年报的报道强化青年特色,选摘日记内容,以几个重要的生命节点展示陈海新短暂而饱满的人生。
  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报道》、东方卫视《东方新闻》均作了新闻报道。《新闻透视》作出专题报道,大量采用患者、同事、父母在陈海新事迹报告会上动情陈述的实况录像,极具感染力。990早新闻播出一条3分多钟的录音报道,以陈海新生前最喜爱的《命运交响曲》贯穿始终,实况放送了陈海新最后的遗言录音,弥足珍贵。
  此后,解放日报、文汇报与新民晚报一样,抓住典型,继续跟踪,深入发掘,大量报道陈海新日记、事迹及其社会反响、基层开展向陈海新学习动态。解放日报3月29日新闻视点《这一刻,心灵深处震荡》,由“海新精神”引发的热议,展示“海的女儿”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深处震荡在延伸,她“轮椅上的天使”创造的感动在延续,“难得的好医生”这个先进典型的报道在发展……综观上海主流媒体这次陈海新典型的报道,由市委宣传部统一组织部署前期采访,后期采写编播,媒体根据各自定位作出创新处理,大大激发了报道热情,提高了报道质量。精彩的“同题竞赛”大大拓展了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
  由新民晚报率先独家报道陈海新,引发上海乃至中央媒体竞相报道,这个先进典型的报道成功,生动地说明发现典型、发掘典型、发展典型,既是新闻报道的必经之路,又是典型宣传的共同规律。其鲜明特点是:“一马当先”,众多媒体各擅胜场,协同作战,形成主流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使一个普通感人事迹彰显于众,成为先进典型从社区走向全市,走向全国。对此宣传报道经验,应及时总结,举一反三,以做大做强做好典型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正面报道的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15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