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彩
  黄金这种贵金属自古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其高贵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来装饰瓷器。陶瓷上的金彩装饰工艺,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金箔装饰阶段、本金装饰阶段、洋金装饰阶段。一般情况下,根据器物上的金彩特征就可以大致判定出其制作年代的范围。
  金箔装饰
  明代及明代以前均采用金箔装饰工艺。目前所知最早采用金彩作装饰的器物是唐代彩绘陶俑,数量极少。宋代以后,用金彩作装饰的瓷器数量逐渐多了起来,但总体来说仍是少数。究其原因,很可能这时的金彩加工工艺还不属于陶瓷加工工艺的范畴,应当是由当时的金铺负责加工,是另外一个行当。因为在古窑址中很少发现金彩瓷片,倒是在古墓葬、古窖藏、古文化遗存中时有发现。
  黄金是一种延展性极好的金属材料。古人正是利用黄金的这一特性,首先把它加工成金箔。其方法是先将黄金捶打成厚一毫米的金叶,俗称“开条子”。然后在每张金叶之间用乌金纸把它们隔开,每四十张金叶为一捆,打成包。再在打金石上用打金锤锤打,打成只有1/3竹纸的厚度即可。
  目前我们发现,采用金箔装饰瓷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贴金,一种是戗金。前者是用毛笔直接蘸胶液在瓷器表面书写或描绘图案,待胶液半干时将金箔粘贴上并压实,胶液干透后再用硬毛刷将图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涂胶处的金彩图案。后嚣址使用坚硬的工具在釉而进行錾刻,然后在錾刻的沟槽内填胶、贴金,待胶液干透再将沟槽外的金箔去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离不开用胶液粘贴金箔。古人到底用的是什么胶液,众说纷纭,有蜕用几蒜汁的,亦有说用生漆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醚。笔者认为采用生漆的可能性更大。由于贴金箔用的胶都足有机物质,几百年后的今天已经人部分解,加之涂层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于段无法破解。而且由于这个时期的金彩牢固度较差,保存至今者多数已剥落殆尽,只剩痕迹。由此可见,因为金箔装饰工艺成本高,实用性差,所以当年采用者寥寥无几,保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均为国宝。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时的金彩加工工艺还不属于陶瓷工艺中的彩烧工艺,例与金漆镶嵌类似,从属于陶瓷制作以外的后朗深加工。
  本金装饰
  清代康熙朝不仅从欧洲引进了洋彩,而且对传统古彩工艺也进行了革新。景德镇陶瓷艺人在总结传统制备彩料工艺的基础上,又创制出许多新的彩料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把金箔制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铅以降低熔点,终于制作出了“本金”。直到这时,金彩工艺才真正成为陶瓷彩烧工艺的一部分。
  其操作过程如下:
  (1)擂金粉。将金箔放在瓷质擂金盘内加入适量水,加温到40℃左右,用手在盘内不断研擂,使其变成金粉,再用1200目筛箩过细。
  (2)以本金1分加入0.5%西赤置于调色碟内混合,然后加入树胶溶液5-6滴,调至金粉不起泡为宜。把凋好颜色的碟子放在热水碗上烫干。
  (3)用描金笔沾水调金描绘纹饰。
  (4)在烤花炉中以700-800℃烧成。
  (5)烧成后用玛瑙笔在金上刮出金色亮光来,或用细沙擦磨。
  用本金制作金彩瓷器加工难度很大。首先,用金不宜过厚,过厚则呈色灰暗,且易产生“脱衣”(即金色脱落)现象。其次,用金要一笔涂成,不要加填,否则也会影响呈色,引起“脱衣”。另外,使用水分要适当,水分过少也会引起“脱衣”现象。冬季胶水易冰结,则用大蒜汁调匀金粉为宜。最后,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呈色会出现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黄金的光泽。洋金装饰
  民国初年,中国从欧洲引进洋金工艺(又称亮金或金水)。它是把金溶解在强酸中,制备成硫化香膏金的复合物。其优点是发色好,光亮平整;涂层薄,大大降低了黄金的使用量;工艺简单,不需要像本金那样在出窑后再进行打磨抛光;附着力好,提高了产品质量。
  金水的操作较为简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据装饰部位用描金笔蘸取金水描绘花纹,镶边铺金地或结合其他装饰使用。目前也有采用戳印来代替手工描绘的,但质量粗糙。目前看来,使用最多的是给日用瓷镶金边,当代已采用镶金机代替手工操作。
  其他金彩新工艺
  在本金和洋金装饰工艺基础上,又陆续演绎出许多金彩新工艺,大大丰富了金彩的装饰效果。
  堆金。此工艺产生于民国时期,主要运用在广彩中。先用白釉74.1%、玻白18.5%、烧硼砂7.4%混合擂细,干透后用老油调合成底色料。再用笔蘸底色料将纹样绘于瓷面。经低温烧一次,使线条牢固。再在线条上涂金,再经低温烧成。
  紫砂器镶嵌金银丝。此工艺亦产生于民国时期,是一种吸取漆器、红木工艺的装饰方法,艺术效果华贵精巧。其方法是在泥坯上将纹饰图案刻出凹槽,入窑烧成后再用金属丝嵌入槽内敲实,然后把金属丝磨平。目前多用银丝镶嵌。
  嵌金。在坯体上釉后,刻划双勾纹样,并根据设计要求用小刀剔去纹样中某些部位的釉层,再堆画颜色釉,入窑高温烧成。然后,除纹样中的颜色釉外均涂上金水(或白金水),再入锦窑烤烧而成。
  镏金。近几年,景德镇民间小窑采用金水创造性地生产出许多“乾隆年制”款、“雍正年制”款的仿金银器瓷器,来冒充清代官窑器,实属杜撰产品,因为清代根本没有此类产品。
  填金。宜兴精陶的一种现代装饰方法。它是在上色泥的坯体上,用阴刻线条的方法刻出装饰纹样,施釉人窑烧成,然后在纹样线条的凹槽中填描金水,再经烤烧而成。该地区也称之为“嵌金”。
  雕金。当代金彩装饰工艺,和唐山瓷区称为“刁金”(腐蚀金彩)的技法完全不同,目前只在宜兴精陶装饰上使用。它是在色泥的坯体上刻出边饰纹样,用泥料将刻出的花纹堆高,使成浮雕状,施釉后,根据画面要求扫除纹样空间的釉层,人窑烧成后,加填金水烤烧而成。
  腐蚀金彩。20世纪50年代以后唐山地区出现的一种装饰方法。它是用氢氟酸在瓷面上腐蚀出花纹(被腐蚀部分无釉),然后加填金色烤烧而成。其效果为无釉部分凹陷无光,与未经腐蚀的光亮部分形成凹凸、明暗的对比,以此显出花纹。腐蚀金彩装饰具有高雅富丽、雍容庄严的艺术效果,适于装饰高级细瓷及陈设瓷。腐蚀金彩还可以与其他釉上各种彩饰、颜色釉结合使用。
  仿腐蚀金彩。又叫假腐蚀金彩,属于现代工艺,有的地区也叫“影金”。它的特点是不腐蚀瓷釉表面,只是用特配的原料描成花纹,干后(或低温烧一次)覆盖一层金色,经烘炉烧成。填在花纹处的金色无光,着于瓷面的金色发亮,与腐蚀金彩相反,但亦具有明暗对比的效果。
  托金。一种现代技术,先以釉下贴花纸的印刷方法印制出花纸,再转贴于瓷面上,经760―800℃烤烧一次。然后用金色全部覆盖底色料的花纹,再经700―720℃烤烧即成。
  陶瓷的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

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釉下装饰又分釉下彩绘装饰和釉下雕塑装饰。釉下彩绘装饰又分青花、釉里红、铁锈花、釉下三彩和釉下五彩等。釉下雕塑装饰又分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填花、雕花和堆塑等。釉上装饰可分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广彩、墨彩、新彩和电光彩等。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一)釉下彩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人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而,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当代釉下彩有分两次烧成的,即先素烧一次,再在素胎上进行彩绘,然后再罩上一层透明的面釉,经高温烧成。现以青花为例,介绍一下釉下彩的装饰步骤。
  (1)准备颜料。手工绘画的青花料分画线料和分水料。画线料是含有一定水分的泥状湿料,用三寸碟盛装,碟中央筑起一道颜料坝(坝,景德镇地方语,如同水坝,用各种色料筑成,方便凋色和防止干裂),坝两边有一定空间,一边放清水,一边用来调色。现在景德镇的画工在画写意青花时,一般会在料中加入适量氧化铁,便于青花在熔融时的流动,增加其表现力,且色彩的饱和度也会降低,显得沉稳厚重,俗称“炸料”。仿制苏尼勃青时,还要适时加大氧化铁用量,以便烧成后产生铁斑效果。所谓分水料就是要调制出浓淡不同的青花料,又称“水色”,即康熙青花的青分五色。
  分水料的处理要复杂一些,首先要进行泡料。其方法是将磨细的湿料放在大碗中,搅散后用开水冲泡,同时不停搅动,直至水面泛起泡沫为止。待其沉淀后,撇去上面的清水,就可分碗调制浓淡不同的水色了。用茶水调制水色,是景德镇人的独到之处。茶水比重大于清水,对颜料有较好的悬浮性,便于色水较长时间保持稳定浓度,不致沉淀,利于操作。另外茶水表面张力较大,在分水过程中可以减少坯体的吸水性,这和茶水的弱碱性有关。
  (2)画面设计。这一步可以在纸上进行,也可以在坯体上进行。在纸上设计的纹样必须适应各种器物的造型曲面,最后仍须将纹样画到坯体上去,俗称“升图”。在坯体上升图,古代用黄篾灰,现代用炭精粉描画。黄篾灰是一种用毛竹焙烧后除去汕胶质的碳化物,画在坯体上易于涂改,烧成后不留痕迹,炭精粉是它的代用品。多数古陶瓷都是在绘画背的头脑中先构思好纹饰,然后在坯体上直接勾线。部分明清官窑瓷器的图案由于系严格定制或需要多件复制,就必须事先按器型没计好画面,并用毛笔描摹在纸上。如果有纸稿,就在纸的背面按轮廓线勾填后将画纸覆在器表按压,使之转印到泥坯上。或者,在定稿后的坯体上,用浓黄蔑灰按纹样勾线,然后用棉纸或毛边纸贴在耐而上,用手指轻轻在纸背上擦摩,纹样就会清楚地翻印在纸面上,再在纸上用浓黄蔑灰把翻印下来的纹样重描一遍,再将纸贴于无稿的新坯体上,用手指在纸背擦摩,纹样就翻印成功了。目前景德镇采用的方法是将誊写蜡纸用针笔沿图样线条刺出小孔,形成点状花纹,再贴在坯面上,用棉花蘸黄蔑灰或红粉,在蜡纸上轻轻刷抹,粉料就从针孔落到坏面,形成由小点连接起来的清晰纹样,蜡纸图样可以连续使用。
  (3)勾线。用钴料在坯体上描绘纹样,一般以线条勾勒较多。用画笔蘸饱钴料,在坯体上按纹样进行描绘,不同的对象用各种不同的线描。运笔要缓慢均匀,厚薄相等;要避免线条粗细不一,忽断忽续,防止出现堆积的料迹。在描绘细致的纹样时,可在其范围内涂一层清水,降低坯体的吸水性。现代人为了在画线时容易掌握,多在调料时加入甘油数滴,以减慢坯体对料水的吸收,使画出来的线条较流畅,同时可增加其对坯面的同结力,分水时不易冲掉。
  除采用钴料勾线外,还有一种是勾胶线,利用胶油料的性能,在分水时能堵住颜料液体,不致扩散到纹样的线条之外,从而使其露白。如元代产的蓝地露白器和永宣时期产的官窑釉里红三鱼杯就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它是用黄蔑灰调和少量乳香油勾勒纹样,然后再用钴料或铜料在勾线外进行分水。
  (4)分水(渲染填色)。青花分水主要是掌握其料性和水性,以康熙青花为代表的分水料一般分为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其深浅浓淡主要以含水的多少而定。含水量一般波动于80%-96%。分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纹样的线条内,用不同的浓淡料色分水。分水前,分水笔上所含料水的多少,是根据画面分水范围的大小来决定的。小面积分水,笔的含水要略少一点,大面积时则含水多一点。分水时落笔要轻捷,运笔时从左到右,顺料水的流势用笔引到需要的地方。收笔时将积水用侧笔吸尽,做到运笔自如,一气呵成。分水过程中切忌停滞,更不宜来回重复添补,否则会造成水迹不匀,料色聚积,层次不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分水有一定范围,初学者易掌握,适宜表现工整细致的纹样。另一种方法是先分水,然后勾勒轮廓。此法优点是不受轮廓的限制,画面活泼自然,线条清爽,适用于写意画。但初学者不易掌握,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艺术修养才能运用自如。坯的厚度与坯的松紧对分水的操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厚坯或紧坯(圆器)吸水性强,分水时宜慢一点;薄坯或松坯(琢器)吸水性弱,分水宜快一点。
  勾线和分水都极见中国笔墨功夫,初学者在古代是不会被允许直接在坯体上练习的,只有达到一定水平,被师傅认可后,方能进行操作实践。那些笔墨功夫极差者多是当代粗制滥造的低仿品。当然,古代作品也不是件件都是大师级的,特别是民窑器,也有水平稍逊者。左上图和中图就是从河南密县宋金古窑址出土的两件白地墨彩梅瓶残片复原器,其绘画题材完全一样,绘画技法却大相径庭。右上图是河北邯郸出土的元代磁州窑白地墨彩人物纹盆底残片,比起同一窑址出土的鱼藻纹大盆,画工也略显逊色。由此可见,绘画水平稍逊者未必都是赝品,还要综合分析。(连载十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607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