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刻划花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陶器一般施化妆土)用铁制或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已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刻划花的纹样和器型结合紧密,同时又和坯釉相联,整体感强,题材多样,形象简练,线条刚健有力,手法灵活,具有朴素大方的特点。刻划花一般不需要其他装饰材料进行加工,因而具有节省材料、操作简便的特点,也有的与釉下彩结合运用。
  刻划花是以刀代笔,强调指腕有力,需要掌握行刀的轻重徐疾,虚实强弱,转折顿挫。刻划技法虽因地区、材料、工具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总的不外乎刻、划、剔、扒、镂等几种基本手法。
  刻:刻的技法,一种是斜握刻刀,在干坯上刻出纹样,线条的一边深,另一边浅,成斜坡状,称为“半刀泥”或“单人侧刀法”。另有在纹样两边垂直刻人,使刻出的纹样具有阳文篆刻的效果,称为“双入正刀法”。也有为了使纹样边沿不致发生爆裂,保持画面工整,先沿纹样刻划一道线,再运刀刻出的。刻的线条有宽有窄,有虚有实,转折变化多样,具有线和面的效果。宋代定窑白瓷和耀州窑青瓷上的纹饰主要是采用这些方法刻的。
  划:用竹扦或铁扦在半干的坯体上划出纹样线条,也有用铁扦划出整个纹样轮廓,然后用刀刻出细部。划的线条无粗细变化,因此,一般多结合刻、剔的方法表现形象。宋代越窑瓷器上的所谓“针刻纹”就是其典型代表。
  剔:一般是在上了化妆土的坯体上,先用圆扦划出纹样,再把纹样之间的底子用刻刀把化妆土平起出来,也就是“起地皮”,形成凸起的纹样。
  扒:和剔的处理手法正相反,一般在上好化妆土的坯体上,用刻刀将纹样部分的化妆土刮掉,形成凹进的纹样。
  镂:又称镂空或透雕,用刀把器壁刻透,形成不同形状的孔洞。古代的香薰、清代的转心瓶多采用这种装饰方法。
  上述刀法,一般多结合运用,有以刻为主的,有以划为主的,有先刻后划的,有先划后刻的,有先刻划再剔等各种手法。宋代磁州窑的剔刻花瓷器就是其典型代表。它的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对后世装饰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刻填花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该技术在宋代北方各窑口应用比较广泛。邻国朝鲜产的古代高丽青瓷亦有广泛应用。明清以来云南建水地区的无釉磨光陶均采用这种装饰方法。它们是在半干的泥土上刻出纹样,填上白泥形成赭地白花或黑地白花,手法上多采用国画写意方法,构图简练,线条挺拔有力,其题材多为菊、竹、梅、兰、花鸟图案和书法金石等。四川荣昌地区也有在泥坯上用铁扦刻出花纹,然后在纹样的刻痕中填以不同于坯色的色泥,不施釉入窑烧成,与宜兴的刻花相类似。另一种是在坯面刻划花纹后,填以其他颜色陶土,经刮平修整后施透明釉烧成。古代工匠一般只在心中设计好腹稿,直接用刻刀在坯体上刻出花纹。先在半干的泥坯上按纹样刻出阴文线,再用毛笔蘸色泥浆填入线条内,亦可用刮刀将色料刮入纹样凹槽内并压紧,同时将多余色浆刮去,使纹样清晰。云南建水陶器人窑烧成后,还要用粗细不同的磨石细磨,达到平整洁净、光亮如镜的效果。因为线条槽内要填入色泥,此工艺在刻线时一般要求较“半刀泥”刻花深些。
  模印花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如果事先制作一个陶瓷模具,把设计纹饰刻画在模具上,再把陶瓷泥坯按压在模具上,就可以获得类似刻划花的艺术效果。而且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就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在古代,印花模具是用泥坯制作,成型后再烧制成陶瓷模具。碗、盘类器物多制作内模,又叫内胎,瓶、罐类器物则使用外模。型模做好晾至半干,尚有一定柔性时就可以刻划花了。刻划不宜过深,入刀要平钝,不可出现锐角纹饰,否则器物难以脱模。
  现代仿品多用石膏做印刻花模具,乍看上去与陶瓷模具没有什么不同,其实还是有区别的。陶瓷模具是在半软的泥料上雕刻,石膏模具是在固化后的石膏上雕刻,一软一硬,运刀时的手感和花纹的质感就有所不同:前者纹饰细腻流畅,刻痕丰满;后者纹饰粗犷滞涩,刻痕呆板。特别是在表现精细纹饰方面,二者区别就更大了。
  青花玲珑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和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最早的青花玲珑瓷器出现在清朝晚期,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景德镇多用它制造灯罩等日用瓷。玲珑釉色透明青绿,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清新明朗。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玲珑釉由单色发展到多色,称为“五彩”玲珑。玲珑眼也变常用的米粒状为各种形状组成的美丽图案。与玲珑结合装饰的青花由单纯的边角图案发展到山水、花鸟、人物图案等,并且与洋彩、古彩、新彩、颜色釉,腐蚀金彩、开光等技法结合,更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艺术表现力。现在它已成为当代高级细瓷。
  一般来说,玲珑眼装饰多在器物较薄的胸、腹部,其他部位宜装饰青花纹样。制作玲珑眼的方法,是在干坯上用金属刀逐步将坯体镂空,形成各种形状的玲珑眼,然后用笔蘸玲珑釉填进眼中。填时不宜过快,否则易起气泡。在雕填玲珑眼的坯体上再描绘青花纹饰。陈设瓷一般采用手工描绘,当代日用瓷则以机械代替手工,其方法和印花装饰中的戳印花、转印花相同。青花玲珑加彩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一般多采用画红描金,其方法同釉上装饰。
  五彩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清代康熙年间的五彩,通常也被称为古彩。它取材多样,形象概括,装饰性强;构图严谨自由,笔法潇洒奔放;线条雄健有力,刚劲流畅;色彩以单线平涂为主,对比强烈明快,红绿鲜明;表现手法丰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健康质朴的民间艺术特色。它的颜料以传统方法配制而成,烤烧温度较一般釉上彩高(约在800~850℃之间)。绘制五彩瓷器时要根据器物造型的变化进行设计。古代工匠胸有成竹,部直接用色料在器物上起稿描绘。一般多用古典小说、戏曲剧目和民间故事及各种花鸟、走兽、革虫、鱼藻等题材。描绘时着重于神情的表现及形象的概括,有时还吸取民间年画艺术的优点。在描绘时要掌握料线的运用,

画出的线条要求料色深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如同凹版印出的线条)。
  明代以来描绘后还要进行染包,主要是用在矾红的洗染上,以表现描绘对象的浓淡深浅。除染色外还要填色,一般采用平填法。在填色碟中将颜料调成一定的浓度(较洋彩要浓一点),平填在瓷面上,填时要求沿线条边缘填齐,颜色要均匀、平正、光洁,一般较洋彩要厚一点。五彩的烧成温度要高于粉彩,约在800~850℃之间。
  斗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逗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其特点是既保持了青花的青翠欲滴、幽靓雅致的特色,又增加了浓艳华丽的釉上色彩,相互衬托,争艳斗丽,形成了色彩丰实,绚丽多彩的独特风格。清代以后还出现了青花斗洋彩的形式。
  由于斗彩分高温釉下和低温釉上两次烧成,所以在画面设计时必须考虑青花与釉上彩的安排以及色彩效果,形成完整的设计意图。首先在坯体上进行青花纹样的描绘,然后施透明釉,人窑以还原气氛1280~1350℃烧成,再进行釉上描绘。
  以花草为内容的斗彩,一般将花朵部分留在釉上加彩,在描绘青花时,将花朵部位空出不画,或以极淡的料色进行淡描,而不宜用浓色勾线,否则会影响花朵的美感。在描绘青花和留出釉上彩绘的空白时,要考虑器物经高温烧制后的收缩比例。在釉上填色时,因无料线挡拦,颜色易流动,故填色不宜过稀。成化斗彩往往会有越线现象,清代以后越线现象较少。
  粉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画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雍正以后的粉彩在吸收了欧洲画珐琅艺术的同时,又融汇了中国五彩装饰技法,其特点是颜色明亮,色彩丰富,绚丽雅致,工笔写意俱全。
  粉彩装饰工艺流程同五彩。粉彩的描绘技巧是比较复杂细致的,要根据题材内容和描绘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线描来表现或用国画写意用墨的方法运用料色。画人物时,除线描轮廓外,还用阴暗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和手足。
  勾画完轮廓还要进行填色。填色是进一步美化画面的过程,如同画中的敷色,画者按设计要求填上各种不同的水色颜料。填色必须在料线干透后进行,否则易冲掉料线,还要注意掌握颜色的厚薄和浓稀。颜色过浓易填厚,不易填平,烧出来会“发惊”(颜色开裂脱落)或改变色相,光泽度极差。颜色过稀则易填薄,并出现不平整的水迹线,烧出来会色泽变淡或不光滑。
  此外还需接色、罩色和染色。接色多用于山水画的填色,是以两种以上不同的颜色填在画面的同一部位,使颜色相互均匀衔接。接色要求衔接处均匀平整,过渡自然。
  罩色是在色面上重罩另一种颜色,其方法是在底色上用平填方法罩上各种透明水色。如先在嫩枝干上填以洋红,然后罩上淡苦绿,使嫩绿枝干中透出红色,增加其鲜嫩的感觉。又如在叶子上敷以薄薄的广翠底,然后罩上大绿颜色,增添了绿的层次与浑厚感,丰富了色彩。罩色时运笔要轻,笔锋与瓷面要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到底色,以免将底色翻动,重笔不宜太多。
  粉彩的染色有两种。一种是用油染色,另一种是用水染色。后者一般采用国画的点染法,用羊毫笔蘸水,然后在笔尖上蘸色在玻璃白上点染。此法用于花朵染色较多,但也有用于人物衣服上的。“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发明的“水点桃花”就是以此法染色。用油染色的洗染时间可以长一些,用水染色则要求快且准。洗染时要心中有数,犹如在宣纸上点染一样,运用得法,可达到生动活泼、淋漓尽致的效果。但在洗染时不可重笔,否则会将底层玻璃白翻动而露瓷胎。粉彩的烧成温度略低于古彩,约在780~830℃之间。(连载十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696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