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改革开放30年高考作文题目看――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回顾改革开放30年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作文发展的未来,不仅有历史意义,更主要的是它的现实意义。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
  
  高考作文面对着的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考生,命题的意图不仅要考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写作能力,还要对考生的态度、感情、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考查和潜移默化的熏陶。高考作文命题总是将目光投向考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看似平静的试题中,却蕴含着强烈跳动的时代脉搏。
  1978年,恢复高考意味着恢复了知识的价值,宣告了向科学进军,把工作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1978年的高考作文是把《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是把一篇反映时代对人才要求的《第二次考试》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写短文《画蛋》有感。说明了抓基本功,虚心听取老师教导的重要。1981年是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短文写读后感,要求考生在分析“毁树容易”和“种树难”这两个对立统一关系,联系实际,从“创业与守业”“建设与破坏”“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的辩证关系中阐述论点。
  1982年要求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写一篇议论文,歌颂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美德。
  1983年,是看图写说明文和议论文,一幅“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反映“贵在坚持”“锲而不舍”“不能浅尝辄止”“要调查研究”的思想品格。
  1987年是通过提供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的经过材料,写“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短文。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文命题,突出了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如何辩证看问题,这样的主题,实质还是归结到了加强个人修养,对考生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根本出发点上。
  如1990年的《玫瑰园》一文,以花与刺来比喻社会,提倡全面看问题,不可以偏概全,只见“刺”,不见“花”;1992年的“玻璃罐”材料,直接将这一社会上常见现象摆到了考生面前,启发考生去认识,去思考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这与当时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相吻合;1994年的命题作文《尝试》,暗含“实践出真知”,鼓励人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揭示了“尝试”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995年《鸟的评说》,以寓言诗的形式,直接面对现实,正视社会。1996年的两幅漫画,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现实社会中的弊端。漫画《截错了》讽刺了当前社会上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玩忽职守的人,这与当时提倡的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有联系的;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则是该取消的没有取消,反而有用的、好的、该保留的却被取消了,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两幅漫画均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1997年是助人为乐的主题,呼唤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回归,这对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了促进作用。
  1998年则将目光投向了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旗帜鲜明地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这仍然是素质教育的成分,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道德行为成为社会上所关注的问题,于是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提供了一则寓言故事:船小负载超重,须从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丢去一个背囊,抛进水里,方可安渡难关。年轻人选择了“诚信”这一背囊。题目要求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2年作文 “心灵的选择”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对道德、人生价值的看法。2004年是反映社会和谐的“包容”,生活节奏加快的“忙”,重视精神家园建设的“人文素质与发展”、“家庭教育”的话题作文。2005年是有关价值观的话题作文“位置和价值”、“安”、“留给明天”。
  助人与受助的内容是2007年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一年的高考作文是以歌手从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178名贫困学生,而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竟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的事情,让考生写作文,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
  2008年,以四川汶川地震为题材的作文题占了一多半,可见高考作文命题虽然不刻意直接去写政治,但是其内容却蕴含着时代的最强音,思想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足迹。
  
  高考作文反映了教育思想的转变
  
  由重知识到重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富有哲理性的高考作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许多试题都寄寓着深刻的哲理,或多或少地带有辩证法的色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作文命题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和渗透,如唯物辩证法中的普遍联系观点,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认识与实践等。
  二是作文立意上的哲理性。由于作文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并非单一层次的、一目了然的题目,而是有着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层关系。考生要对题目和所给的材料进行辩证分析、理解,才能发幽探微、确定题旨。这样命题的区分度合理,可信度高,能准确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拉开“档次”。
  1990年的高考大作文是读“小姑娘与玫瑰园”一段文字,然后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第一个小姑娘因为花下有刺而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第二个小姑娘因看到刺上有花而说玫瑰园是个好地方,两人不同的态度,就涉及到全面与片面,主流与支流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第一个小姑娘只片面地看到花下有刺,看不到刺上有花,分不清花与刺之间的主次关系,犯了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刺虽不好,但毕竟无法掩盖玫瑰花的芳香艳丽,人何尝不是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明白了这个道理,文章的立意也就不会偏了。
  1995年的大作文对《鸟的评说》的议论,也是倡导如何一分为二看问题,与1990年作文题所包含的辩证原理类似。
  1996年是求异思维能力的考查。大作文命题所给的是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题干是: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注意项中要求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
  该命题新颖之处在于,考查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较大的转折,难度也就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往的命题,是根据一则(或几则)材料而作的立意作文,运用“发散式”思维模式由材料引申联想,以小见大,拓及当前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类比求同或求近似的“顺向型”思维。1996年命题是要求对两幅漫画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更喜欢哪一幅漫画及其理由,属于同中求异型作文立意。
  1997年的大作文提供了两则材料:一是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二是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时会怎么样?”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要求根据这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并在“注意”项中特别提出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
  命题要求在分清两则材料之间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把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在两者的相互碰撞中抓住立意点。从两则材料的结合点来看,说明了人们思想上与行动上的矛盾,即道德价值取向与实际行为准则之间的矛盾,只有抓住这个矛盾,才有可能使文章的立意较深刻。如有篇题为《奉献与索取》的考场作文,开头即引用徐虎事迹报告中的话:“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你不奉献,我不奉献,靠谁奉献?”以此统揽全文,可谓一针见血指出弊端,立意正确,而且深刻,体现了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1999年的高考作文只有一篇,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内容范围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只要符合这一要求即可,考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无论是写作的题材,还是形式手法,都是不拘一格。从阅卷中可以看出,那些思维活跃,涉猎广泛,富有创造力的考生都能撰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当然,那些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更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施展才能的天地。那些思维模式僵化、知识面窄,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面对如此广大的天地会感到束手无策。
  2000年高考作文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一道题,让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考查考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看问题的话题作文。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自然不仅是一个,有许多个。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答案也都不一样。
  2004年提供了《韩非子》中的一篇寓言,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作文。考生对主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因果关系的理解,可进行生活常理的思辨过程和认知结果多角度的思维。
  2006年的“人与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走与停”。2008年,北京卷的“沙子、石头和水”,福建卷的“果汁、咖啡和矿泉水”,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都充满了思辨能力的考查。
  
  高考作文体现语文科特性的考查――想象和联想
  
  语文有它的通用性、工具性,语文也有它自己的不可忽视的文学性。想象和联想是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想象在其本质上讲是对于世界的形象化思维,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与联想常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中学生阅读和写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高考作文命题明显突出了这一特点。
  1990年的小作文,让考生依据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对两个小姑娘进行肖像描写,这就测试了考生的想象能力,要找出这对孪生姐妹的同中之异,这些细微的差异,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驾驭。
  1991年的小作文,直接命题为“想象作文”,以黑板上的圆为依据,想象成为一物体加以描写,描绘出一个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镜头或场景,这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1995年的小作文,则更加典型地反映出高考作文命题对形象思维的重视。寓言诗《鸟的评说》,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塑造了鸟的艺术形象,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将诗人要表达的抽象的理念,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出来,离开了形象思维,是难以感知其艺术风格的;要想将对话时的神态、心理、动作和口气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没有形象思维更是做不到的。
  至于1999年的作文,题目本身就要求考生大胆地去想象,试想:记忆移植这一高科技如果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全凭考生丰富的想象力了,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深层,就不能折射出考生较高的素养,因为,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在质上制约着想象的丰富程度。
  
  高考作文趋势反映了对考生思想上松绑
  
  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要体现规范交际,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和公正,也为了统一评分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考作文采用统一命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是从五个层次去提出要求和进行框限的,分别是作文的字数、时间和分数;作文的文体;作文的内容;作文的立意和针对性要求。
  高考作文这五个层次的要求,编成试题的话,通常就组合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三个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试题都具备这三个部分的。如果只有“标题”和“注意”的话,就叫标题作文;如果只有“材料”和“注意”的话,就叫材料作文;如果三个部分都齐全的话,就叫做标料作文。话题作文是要求考生围绕话题的范围写作文,1999年一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作文,给考生适度地松绑。从此,高考作文有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三自”方针还考生写作的本质,考生作文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从阅卷中不难发现,1999年以后的作文试卷呈现出千姿百态、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从表达手法上看,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夹叙夹议等;从文体上看,有议论文、有记叙文、有散文、有随笔、有科幻小说、有童话、有科学小品文,甚至有书信体、会议记录等样式,可谓不胜枚举。考生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兴趣爱好,从自我出发,充分地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愫,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心态,倾吐自我心声。总之,所写范围几乎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尤其是写人、叙事、抒情的文章,更是倾注了考生个人的心血,蕴含鲜明的感情色彩,通过写作者心灵的窗口,折射出了独具个性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风景线,从中可以感受到其心灵跳动的脉搏,这绝不同于那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式的虚假的自我表白。
  (作者单位:原教育部考试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50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