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会:展示未来之城
杂志之家论文发表、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求解世界难题
街区改造范例。” 遵循这些原则,唐子来和他的团队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了遴选标准和遴选规程的建议方案,递交国际遴选委员会,得到了国际遴选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并再次给予唐子来及其团队三个“非常”的评价:“非常精彩、非常严谨、非常科学”。后来的遴选过程基本按照这一标准和规程来进行。 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会开幕以来,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经历了从冷到渐热的一个过程。但唐子来对于这片自己投入心血的区域却一直很有信心。唐子来说:“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一个‘展品’。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参展的案例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公认性、创新性和示范性,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以展示,体现出作为城市实践代表性案例美妙、独特的一面。这里就是放飞梦想又实现梦想的地方。” 城市最佳实践区主要有4个展示领域:宜居家园(尊重市民)、可持续的城市化(尊重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尊重科技)。在世博园最佳实践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案例交相辉映,和谐而又自然。来自浙江宁波的滕头村本身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案例,马德里的神奇“竹屋”完全颠覆了社会住宅的传统形象,德国的“汉堡之家”红砖房的外表就像刚拉开的“抽屉”随便叠加在一起,产生的神奇效果就不需要任何空调或取暖设备。能通过透明的水幕外墙为整幢建筑提供能源的法国阿尔萨斯双层水幕太阳墙……法国玫瑰园、丹麦奥登塞的自行车道、沙特麦加恢弘的“帐篷城”……在这里,来自全球五大洲的案例形象直观地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功能的综合街区,每栋小楼、每条街道、每个细节都是展品。灯光、自行车道、遮阳系统、花园都代表着一种未来可能的生活形态。漫步在这个街区,人们能如此深切地提前领略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感知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 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的展示方式最初主要分“实物建造”和“展馆展示”两大类。为了容纳更多的优秀案例,经国际遴选委员会一致同意,世博会组织者后来增设了第三种展示方式,对于不适合实物建设和展馆展示的案例,采取报告、研讨、表演、活动等方式予以短期展示,从而让更多的优秀自荐案例能够参与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中来。 在前期“案头”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唐子来曾经一度担心:策划方案虽好,如果各个城市的参展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庆幸地是,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最终确认参展的14个建造案例包含城市建成环境的各种元素,整合成为一个模拟街区。最终确认参展的33个展馆案例五彩纷呈,地域代表性非常广泛。 案例遴选结束以后,唐子来和他的团队随即转入实施阶段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参展服务、设计协调和建设推进。对于唐子来和他的团队来说,进入这一阶段以后,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尤其是14个建造案例的布展工作。 由于这些案例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作为设计协调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逐一进行全面沟通。其中,“适应性设计修改”遵循“基于原型、高于原型”的原则,就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气候适应性、形态适应性、技术适应性、规范适应性和功能适应性。设计修改要满足三方面的功能要求,一是保持案例原型的基本功能特征,二是适应世博会期间的展示功能要求(如超大规模的参观者、有些技术节点需要开放式展示),三是兼顾世博会以后的持续使用功能。为此,国外的原设计师与中国的建筑设计机构合作,共同完成案例建筑的施工图。工作量和压力之大,可想而见。 “未来的城市,必须是生活的城市。”但现实中,理想常常要直面现实的考验,在可预见的将来,当“生活的城市”成为大家的向往,尝试和争议也会如影随形。规划师要将超前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住者,也决非易事。但让唐子来感到欣慰的是,从规划到执行,居然一点没打折扣:“从概念的提出,到规划的设计以及最后的建设,都能够完完整整地实施,并以理想的效果呈现出来,我认为这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最好的演绎。在规划设计时,哪里要划掉一笔,哪里要添上一笔,都是按我们设计团队的意愿来执行的。在施工时,更是严格按规划来建造,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多大名气的大师,都没有例外。” 缘定“世博” 当唐子来在国外的很多同学、同行看见他在各种媒体上频频露脸时,有时也会在电话里或是电子邮件里说他赶上了好机会。 对于做规划的唐子来来说,世博会这个舞台的确很诱人。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一次的光荣绽放,他已经历练了几十年。1977年,高考恢复了。无数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唐子来就是其中之一。填报大学志愿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毕业分配不要去农村就成。那个时候,能在城市里有一份稳定工作是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城市规划”专业引起了唐子来的注意。他想:既然是“城市规划”,想来不必去农村,挺好! 就这样,唐子来“误打误撞”地迈进了城市规划的大门。除了考虑就业,选择这个专业多少还有一些性格上的原因。唐子来说:“我向来很钦佩一种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的气度,而做一个城市规划师,某种程度上很接近这种状态。” 事实证明唐子来进对了门,他具备诸多“规划师”的特质:语言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又不乏激情、想象力丰富。 本科毕业,他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创始人金经昌教授。后来,他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这个世界城市规划教育的发祥地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无疑又更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竞争力。 博士毕业他在新加坡工作,这里良好的秩序感在规划界有“经典教科书”之美誉。但1996年,唐子来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在他看来,新加坡虽好,但客观上留给规划师的空间已经不大。相比之下,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对于每一个有抱负的规划师都是巨大“诱惑”。只是他没想到几年之后他能有机会和“世博会”再续前缘。 早在1985年,时任上海市领导的汪道涵接受日本友人建议,开始考虑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相关的预研课题,正是由唐子来所在的教研室承担的。那时作为青年教师的他,已经被“世博”深深吸引。在英国期间,唐子来重点研究城市再生,在国际学界顶尖杂志发表论文,渐渐成为实力不俗的“少壮派”。 今天,这段跨世纪的世博情缘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s://www.xzbu.com/7/view-2956678.htm |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