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莫把“高级思维”教成“低级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灶华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维质量,科学家都是思维质量较高的人,他们的思维能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因遗传原因,个体的思维习惯差异,有的人在这个项目中思维能力表现突出,而在另一项目中则不行,个体的学习、工作经历不同造成思维倾向也不同。学理科的人对数字非常敏感,而学哲学的人总喜欢钻研事物的本质规律。同一个体在不同时刻的思维能力也不同。有的人早上的思维能力最强,有的人喜欢在深夜思考。
  人人都有高级思维与低级思维之分,在成人看来,孩子的思维是“低级的”,但对孩子来说它可能是“高级的”的。如,天为什么要下雨?对于未上学的孩子来说,这是高级思维,他从来就不知道这个答案,需要努力去思考。而此问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低级思维,回答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大脑作出努力。区别“高级思维”与“低级思维”没有绝对的标准,就看有没有深入去思考。能引发深入思考的思维就是“高级思维”,那些不需要多少努力就能完成的思维是“低级思维”。
  后天的思维能力全靠培养,得到培养的人思维能力相对较高。从某一角度说,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教知识不是目的,通过知识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是真正好的教育。学生有了“高级思维”能力,还愁学不到知识吗?比起思维来,知识是下位的,知识是思维的“积件”,思维是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判断一堂课的好坏应着眼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参与了思维,并尽量地发挥了“高级思维”,引导学生处于“高级思维”状态的课就是好课。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师教学目标的不同,存在着“高级思维”与“低级思维”的相互转换。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总能发现教师用简单的问题引出学生复杂的思考,这是“低级思维”转成“高级思维”;而在以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情形却往往不同。有些课很明显地把本该有的“高级思维”转换成“低级思维”,应该由学生探究的结论由教师直接告诉,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及解题正确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明,而可能是越学越机械,越学越没有创造力。小学教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堂课时就有两种教法,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组织学生按这个公式做相应的面积计算题,做到熟练为止。这是“低级思维”,学生在这堂课上用不着深入思考,只要按照公式计算就行,当然,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考试时也可能会获得好结果。另一类教师在教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提供学具,引导学生自己去推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有的学生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拼成长方形,得出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同学用数格子的办法来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就是“高级思维”,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要动脑筋去思考,要调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要联系以前用过的方法,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他还能推算其他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这就是培养“高级思维”的课,在教学中经常做着这样的转化,让简单的题目变得有思考深度,尽量避免教学中的“低级的思维”。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能得奥数金奖,却出不了高级人才?这跟中国式教学经常把“高级思维”转化成“低级思维”有关。国外有个数学教师来到中国课堂,发现中国的学生很容易就算出“鸡兔同笼”这样的题目,而外国学生算这样的题目要花很多时间一个个去画,最后才得出结论。因为中国的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懂得用公式,只要用公式一代,答案马上就出来。那么,到底是中国的方法好还是外国的方法好?按高、低级思维来分析,我们的教学把“高级思维”程式化了,把“高级思维”转换成“低级思维”。学生掌握公式就能很快地算出题目,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用公式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目前,有许多人在学习奥数,也有很多人在反对奥数,反对的人认为奥数只是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技巧,却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并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解决模型,都需要我们用“高级思维”来解决。据说一些中学教学中,初三或高三年级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复习、做题目,教师的要求是看到题目就能做,做了就对。这其实是在做把“高级思维”转换成“低级思维”的事,尽管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但却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形成了很不好的思维习惯。
  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好好地从“高级思维”与“低级思维”这个角度去审视教学。我们的课堂是在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吗?不去培养“高级思维”,学生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呢?拼命地让学生做题目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它有利于“高级思维”的成长吗?培养“高级思维”与考试成绩之间到底有没有矛盾?如果教师们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再去组织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应该会有些改变。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晨曦小学)
  
  (责任编辑:赵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70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