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之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海丽

  摘要: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需站在教育民族化的最前沿。而针对古代文学的教学难度大、覆盖面广、教学时间缩短、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最为吃力的核心课,不断进行学科建设与教学革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观念;建设与革新
  
  在高校中文系专业的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贯穿上下五千年,时间跨度大;涉及书籍众多,内容庞杂,容量大。不仅包括对古代约三千年的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且包括对文学史的诠释,涉及到了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另外教学中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资料,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距离当今现实生活都似乎很遥远,学习难度较大。而随着社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高等教育继续要求增加新课程、压缩传统课程学时。古代文学课程由于开设时间长、学时量大,成为相当部分高校缩减传统学时的首选对象。针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难度大、覆盖面广、而教学时间缩短、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最为吃力的核心课,不断进行学科建设与教学革新,迫在眉睫。其改革内容及目标主要是:
  一、以新思维定位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课程包含对大约三千年的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包含对文学史的诠释,涉及到了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课程设置必须充分平衡好点与面的关系。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作品的学习上,必然要选择大家名作,而且入选的作品应该尽可能保持原貌,不作删减。那么,课时有限,一般作家作品如何兼顾?史的线索如何贯穿?如果一般的作家作品不讲,学习的系统性就难以保证。当务之急应该是设置课程,点面兼顾。教师应首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及各个教学单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教学单元做出目标分析,然后确定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与重点、难点,再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性讲授,以便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建立起相关知识系统与框架。既要保证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又要能够点、面兼顾,使得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系统学习,对于中国文学史有大致的了解。
  相应于课程的设置,就要打破旧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立体的,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基础层――知识积累层;中间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体制、经典作品、作家风格等,都属于基本知识积累的层面;对文学发生原因的深层追寻,对文学时代风格的理论抽象,对文学发展嬗变的逻辑归纳,以及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层体悟等等,属于思维训练层与能力培养层。其中,对原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抽象、概括等,属于思维训练的层面,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理论抽象与概括,尤其是富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等,属于能力培养的层面。实施这种模式,具体地应为: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通过精读原著,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经典性作品,了解文学史发展线索和主要作家风格,并具备较好的分析鉴赏能力。
  由于旧有教育观念的驱动,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把古代文学仅仅当成教育人、传播知识的工具;当作了解人们“苦难历史”的参照物。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古代文学课讲成了纯文学知识的传授、纯历史的演绎、纯思想史演变的课程,甚至将古代文学课上成了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挂图。中国古代文学既作为一种技能的训练,又作为一种人格修养的传统至此发生了断裂。另外也有老师对古代文学是一门“艺术”的观念,还比较模糊,因此,从课程的准备到课程讲授的整个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艺术思维。在课程的教学理念中,一定要有“艺术”这一概念,把古代文学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古代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有着相当的联系,特别是与音乐的联系更是非常密切,不管是诗、词、还是戏曲都与音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词、戏曲等内容的古代文学课中,增加一些古代音乐、戏曲表演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对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进行相当的了解,这对于多方面地阐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水平是不无裨益的。当然这也有待于古代文学老师艺术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当然更需要充分利用精品课程资源的生动、可感性,使该课程在教学中突出古代文学的审美精神、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和谐中的教育作用,以培养具有知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新型人才。
  二、增强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的重组与再造功能,增补完善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系统
  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电子授课方式,希望老师不仅仅囿于教材内容,而应结合研究特点和学术前沿,适时扩充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向着更高更宽的领域迈进。而教师自身,花了心思建立精品课程,就是为了方便省心,已经习惯了现有的教材和教法,改动、重组十分费事。而且文学史和一般的选修课不同,教师对于课堂上讲授的作品,未必都做到认真阅读和真正理解,真要深入分析,讲出自己独到的认识,教学上的盲点其实不少。尤其课堂上讲的,还有许多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科研领域有距离的作家作品,以前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上课前势必要认真准备,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认真读书。但是这样付出的结果,又无法直接反映在自己当前的研究成果方面。
  从学生来看,多数学生还不能自觉地把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自己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对精品课程不了解,显然不能够自觉地把对精品课程的利用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另外学生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搭建一个精品课程的教学辅助及使用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个平台上,各个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教学辅导站,上传相关的电子教案,发布课程公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就可以通过上网学习,以在任意地点下载教师的教案进行学习,并且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版提出,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
  三、改变机械的照搬式的对古代文学有形资源的使用,增强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使用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应该因为建而忽视了用,更不应该为了建立而停止使用。在建设初期,因时间和精力、经验等的限制,古代文学精品课上马较为匆忙,古代文学资源远没有达到足够的丰富性、全面性等,况且古代文学的知识量太大,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涉及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学生查找资料、寻找资源,进行补充学习。
  如今教学中过分地依赖于精品课程系统,这对于教学展开、扩大、深入、创新等很是不利。古代文学精品课程能否有效地被利用,在现实的教学中能否产生预期效果,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其关键在于不囿于有形、有限的资源。并且古代文学教学涉及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个方面,有形资源主要是指在网上直接看到、学到、浏览到的如教学课件,课程的教学内容、大纲、习题等。而无形资源是指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不能直接看到的,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在进行精品课程时只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结合在一起,甚至将无形资源看作要比有形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资源。
  四、增添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教学时长,提升学生传统文学的修养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古代文学教学长度极为有限,受教学时数的限制,精品课中的古代文学,很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不能成为教学资源,没能进入课程系统,或有的进入了系统,但只是蜻蜓点水的涉及,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学(文化)修养的提升。足够长度的教学和研读、多维视野的实践与发挥,将融古典精华与现代气息于一身,使古代文学所蕴涵的精神和魅力充分显现,使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营建精品课程建设使用的氛围,升华古代文学教学境界
  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教学与建设,离不开整个大环境的氛围,因此,需要院、系互为联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扩充能力、激励超越、升华境界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让用力投入的精品课程,不因缺乏后劲而阻碍精品课程产生应有的效应。其效应涉及到三方面:
  1.针对于革新教学观念、课程设置
  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师生观、课程观等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每一个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对象,要树立起一个教育信念,把古代文学的教学立足于当代,才能谈得上弘扬民族传统,也才能实现它的人文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古代文学这门主干课程实际是由一个课程群组成。它一般包括先秦文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此外还相应配备有一批专题选修课程。要保证这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个数量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不少高校承担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再者担任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除了要熟悉本门学科之外,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蕴涵着其产生时代的社会、思想、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这不仅要求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开阔的视野,做到文学本文、史学思维、文化视角三位一体,而且应注意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具备一种对当下文学的观照、关怀,甚至是审视。在这样的古今对照之中,寻找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寻求心灵的相通。
  关于课程设施及教学内容的实施,突出重点与难点,以点带面。设置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时,把握课程特点,尊重教学规律。相关课程的合理配套设置,是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获得成功的坚实保证。这门课程既是一个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群,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应当把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以选修助必修。在开学时间安排上,选修课的开设应在必修课开设之后至少一学期,以便学生在必修课学习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储备前提下,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培养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较快步入古代文学殿堂,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又有利于顺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节约授课学时。
  2.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和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认知,进一步扩大古典文学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说能力。”[1]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根据各个教学单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教学单元做出目标分析,然后确定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与重点、难点,再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性讲授,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建立起相关知识系统与框架。在基础教学中重点讲授经典作品,以培养学生审美直觉能力与作品感悟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构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进一步培养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用立体网状精品课程的教学体系,可以建立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针对学习效果
  确定好检查、考查和考试的内容。检查主要是以提问、作业、随机抽查等形式规定学生自学内容学习的效果;考查是以随堂考试或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考试则是通过具体的试卷、试题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与逻辑分析能力的测试。改革现行的知识考卷式的考评制度,通过讨论、论文、综合测评以及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在考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汉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之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4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