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志愿者活动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理锋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价值观;内化机制
  
  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通过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活动,制约着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石,而且是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时代潮流时,更需要唤起他们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唤起他们新的、道德准则的规范,人与社会协调的能力。高校志愿者活动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倡导“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为改进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服务活动。它利于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的对应性、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1 价值认知结构现状
  认知结构即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一旦建立将成为个体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能量或因素。个体的认知结构决定着不同个体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同化能力,规定了接受者所可能接受的价值观信息的数量、质量,规定着他的“视界”。而接受价值观内容的最初阶段就是以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构成的整个认知过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知识累积时期,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要高于同龄的非大学生群体,因此他们所能接触的、能理解的相关信息较之同龄人更加多样化,视野更开阔,同时也就面临着更多纷杂多样的价值观信息,需要他们具有更强的对信息进行判断与择取能力。这样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价值认知结构系统。
  
  2 价值判断标准现状
  当代大学生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环境的孕育,他们基本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涌现了一大批有理想信念的新时期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条件下,一些学生发出“迷茫”、“困惑”的呼唤和希望“发展”、“超越”的诉求,出现目标选择与价值取向上的困难,有的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状况。这样在核心价值判断标准上产生了分裂,如判断善恶的标准,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度,在认同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度,进而产生内驱力等,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3 价值取向现状
  就当前社会环境而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在开放环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与科技强势,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同时,也以之为载体推行其思想文化。一些学生不了解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强大与我国经济与科技相对落后的根源,一时难以认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往往以现实的经济与科技为参照,来判定国家制度、思想文化的优劣。加上国际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挫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文化影响力的不对称。
  就当前社会价值而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直接与经济文化底蕴相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也增强了个人的竞争意识与发展压力。但市场经济竞争与市场价值规律泛化,使我国在经济文化运行中出现了权钱交易、市场的道德缺失和校园的不正之风等,这些市场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注重功利和眼前物质利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人文、长远内在精神价值取向的追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想信念上的多样、偏离与替代,归根于物质利益的诱导产生了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背离。
  
  二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对社会态度形成与个体价值观构建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其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服从;第二,同化;第三,内化。凯尔曼理论对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有重要启示,服从-同化-内化是个系统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该接受过程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活动中,通过内在心理变化实现的。内化的机理是复杂的,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接受机制主要由接受主体、接受信息、内化践行环境3方面因素及其关联作用构成。
  
  1 接受主体(大学生)与接受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只对信息刺激做出有选择的反应,价值取向则对教育信息的接收、过滤、认同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大学生已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多元化的价值观信息的选择与取向,决定着其价值观在建构中的发展趋向。心理意志品格影响着接受者籽外在的价值观念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思想信念与行为能力的过程,意志活动主要对教育接受活动起着方向性、稳定性、持续性上的保证作用,以完成接受活动。
  
  2 接受主体(大学生)在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与内化践行环境的相互作用
  内化践行环境是影响受教育主体内化接受活动的外部条件,主要由接受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日常生活环境构成。经济、政治、日常生活环境作用于接受者的是各种实践信息,是来自于客观现象的直接信息。而文化环境作用于接受者的是语言符号信息,是一种间接信息,它只在意识、心理层面与接受者发生联系与作用。而经济、政治、日常生活环境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它与接受者之间既在意识、心理层面发生联系与作用,还与接受者之间发生一种感性客观联系,对接受者的现实生活、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更强的信息刺激。因为人们从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体验是一种最深切的感性体验,较之于以符号形成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对人们的刺激要强烈的多,对人的影响作用也就更大。内化践行环境具有验证、巩固或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的作用。
  大学生的内化践行环境,特别是决定他们的生存状态的生存环境,决定着他们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意义的不同视界,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内化践行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取向决定着接受者对外部多元化价值观信息的判别、过滤、择取。大学生处在价值观未定型时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影响左右,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取向,成为他们价值观变化、发展的方向标。
  
  三 利用志愿者活动开展价值观教育应重

视的问题
  
  1 追求主导性
  从价值观教育的角度,“可能的”就是人生发展的客观性,“恰当的”就是教育要引导的方向。“恰当的”首先要建立在“可能的”基础上,没有客观可能性的主观意愿就不可能恰当,同时“可能的”并不就是恰当的,“恰当的”应是在可能基础上作出善的选择。为此,高校要崇尚以“人为目的”德育,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被动的施教对象,忽视他们的接受性、选择性的现状,通过体验式的志愿者活动提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能力,将大学生的利益需求、人生发展、文化提高、伦理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尺度、理想追求等作为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使体验式教育深入到大学生自身对存在意义的思辨层面。志愿者工作生活,将能产生更强烈的接近性、体验性、 效用性,使得正确的具有主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刻地内化到大学生头脑里去,最终逐渐会由个体的主体性转变成群体的主导性。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接受者是大学生。如何把握教授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基本内容与调动他们接受主体性的关系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与地位,因而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关注和强调内容的教授,且这种教授具有某种针对性,它总是超越个体经验、代表、反映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利益,表现出一定价值倾向性。但是缺点是常缺乏抓手或者载体,而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接受者是具有某种主体性的人,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应当允许有不同的价值倾向与选择的自主性。
  
  2 突出时代性
  缺少时代感与新意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缺少说服力的,志愿者活动是当前最切合时代特点的青年活动,让其作为载体将能增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创新性、说服力。大型志愿者活动往往内容中体现出强烈的主导性价值观,一方面这些活动的主旨一般反映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先进文化,赋予价值观培养以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增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厚度,从而以其深厚的思想价值占据政治性消退后头脑中的空白;另一方面这些活动往往与当代中国新的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层面具有较强的联系,通过活动容易将大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的思想与国家发展建设、知识学习联系起来。
  
  3 强调实践性
  思想道德教育所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决定了没有校本文化支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真正的价值观内化其实是一种文化熏陶和内化践行。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大学生首先容易培养自身的集体观念、自律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群体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进而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出积极参照对象和外部环境。
  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价值辨析,以道德认知要素为操作切入口,以生活中具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为导入,通过对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见所感的开放性道德讨论,引导普通大学生也进行价值分析和论证,能够激活当代大学生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能力;积累道德选择经验,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评判与选择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在认知碰撞中体悟价值观,最终形成价值信念。在开放的社会,在信息化的时代,强制式的、封闭的灌输形式显然与时代的品格、与人类的成熟格格不入。为此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价值观教育能够更加顺应时代发展,增加实践性,减少强制性,提高其内在吸引力。
  
  4 落实有效性
  现代社会环境影响的特殊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功能凸现。社会环境由于社会的开放、传媒的发达、广泛的联系对人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其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可控性。社会环境由于无确定性的主体,其对人的影响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故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难以预测性;其三,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具有充分的广泛性、高强度的诱导性。在社会系统中,同龄人群的交往,大众传播媒介对道德选择,对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影响更为突出。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扩展积极的影响,在最小的限度里限制其消极影响。进行价值辨析是个有效的抓手:首先,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环境作出正确的认识,如对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正确的评价;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内容,使大学生形成导向正确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体系;其次,在活动中形成的民主平等协作的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由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行为意向;最后,分析各种行为方式背后的价值系统与需要层次,让学生了解行为方式与价值信念之间的关系,增强行为价值意识的自觉性,提高价值抉择能力。这些无疑都成为落实志愿者活动对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得力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6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