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陈师曾及其艺术成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曦

  [摘要]陈师曾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及理论研究的名家,其艺术主张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尤其是对文人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美学的精神及绘画史论的建树、美术创新的探索、美术教育的提倡、团结新老画家、筹建画社画会、开展中外美术交流等方面,其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其中很多见解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在研究中国画如何创新等问题上,仍有借鉴和学习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人画 中国绘画 民族传统 西学东渐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67-02
  
  一、陈师曾的简介
  陈师曾是民国初期画坛上闻名中外的大家。陈师曾 (1876-1923),名衡恪,号朽道人,又号槐堂,晚年得安阳出土的唐志石,以颜其斋,称安阳石室,又称唐石。因仰慕吴昌硕的书、画、篆刻,又以染仓名其室。陈家属客家民系,原居福建上杭,到师曾的六世祖才举家迁往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光绪丙子(1876年)3月12日(农历2月17日)生于湖南他祖父的镇辰沅永靖道署中(今湘西凤凰县),民国癸亥(1923年)9月17日(农历8月7日)卒于南京,终年48岁。
   二、陈师曾的艺术成就
  他的艺术思想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北京乃至整个20世纪的中国绘画。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他依然是我们后人进行绘画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学习的榜样。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新的视野,站得高、看得远,才高气盛、智力超常,且爱国心切,能励志苦学,具有哲人的睿智与超脱。他深信传统艺术的魅力,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美学的精神及绘画史论的建树、美术创新的探索、美术教育的提倡、团结新老画家、筹建画社画会、开展中外美术交流,以及对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开创等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画为例,陈师曾经历过“五四”运动,对新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作画追求创新,反对“四王”一派的复古习气,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他的山水参合沈周、蓝瑛、石涛、髡残诸家,用笔钩多皴少,生辣有力;作园林小景饶有诗意,写意花并取法明末陈淳、徐渭,曾得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指点,结合写生,自成一格;其风俗人物画,紧贴生活,风格清新爽健。陈师曾通晓中西绘画的原理,主张中国画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的肤浅论调。陈师曾山水画,不喜模仿,以游历四方,亲眼所见之奇山好水画之,一丘一壑力避平庸,用笔天真有趣。他出生于典型的传统文人家庭,形成了敦厚儒雅的文人性格,而西洋文化的熏陶浸淫,又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够不受传统文化的限制,尽情发挥自由的创造力,成为20世纪初期北方“京派”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及《染苍室印存》等。陈师曾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袖,是“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陈师曾的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其1921年发表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中,这篇文章在反传统和“美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捍卫传统文人画价值和肯定其先进性的重要文献,它为传统派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画中要“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必需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用笔是另有一种意思,另有一种寄托”,不能徒有形似,强调陶写性灵、发表个性、纯任天和寓书法于画法,认为“不求形似”正是中国画之进步,指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为文人画最重要的要素。陈师曾在学习和创作中也身体力行他的文人绘画主张,他主要师法文人绘画中具有强烈个性和极具创造性的画家。
  有人说,“民初北京画坛上没有陈师曾,或许会暗淡无色,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齐白石……”的确,陈师曾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创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中西画家都对他很钦佩。西画家吴法鼎、李毅士、徐悲鸿、钱稻孙;中国画家齐白石、姚茫父、王梦白、陈半丁、胡佩衡、凌文渊、余绍宋、金城、周肇祥、汤定之、叶恭绰、罗复堪、贺履之等皆视其为画学好友,槐堂中常是文艺界名流登门入室,论艺谈世,宾朋满座之地。他对齐白石的帮助指点,助其开创了大写意花卉一派。白石老人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说明了他和师曾不寻常的关系。
  陈师曾不但在艺术创作上为画家们做出了榜样,在理论上也为画家们指出了方向。他重视理论研究,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作品。他的最大功绩是为已经衰颓的中国文人画开拓了新的意境,使画面产生了新的生机,焕发出新的力量;同时他又是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先驱。陈师曾强调美术的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对“全盘西化”与一切贬低、否定中国美术的论调予以驳斥。陈师曾从民族美学的高度看待传统艺术,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为解决当时画坛上的迫切问题,深思熟虑地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以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为例,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对文人画的阐释来论述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并没有直接表明对中国画革新问题上的肯、否态度。其实他旨在指出中国画的前途令人堪忧,我们不得不放在世界艺术中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文章开门见山地点明文人画的涵义,它蕴涵了绘画的“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又指出了绘画高于照相机的所贵之处,就是“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而文人又具个性优美、感想高尚者也。”所以文人画的品格和修养就迥出于普通人之上,其作品抒发性情,引人入胜。接下来答疑解惑世俗人对文人画不深刻了解的内涵。“宁朴勿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加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陈师曾用寥寥笔墨便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文人画的全部气质特征,这也正是中国上千年传统美学的核心思想。
  此外,陈师曾在这篇文章中还透露出他对文学和文人画前途的担忧,因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面临“革命”的危机,不得不引起作者的关注。由于20世纪初,面对西方文明的强暴,中国人世世代代赖以安身立命的儒道传统受到了西方新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和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王朝相碰撞,当新思想和旧传统,本土的和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等等不和时宜的一切交织到一起的时候,中国人的思想迷乱了,文化和艺术都不知去向的时候,陈师曾用冷静的头脑和自己丰富的学识提醒人们,文人画之价值实际上具有东方美学的价值,告知人们文人画在中国美术上存在的意义及应该继承其中蕴涵的中华文化精神。同时他又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事例呼应与此,他说“或又谓文人画过于深微奥妙,使世人不易领会,何不稍卑其格,期于普及耶?此正如欲尽改中国之文辞以俯就白话,强已能言语之童而学呱呱婴儿之泣,其何呼?”。至此,陈师曾虽然没有明显地表态反对艺术革新,但却可以看出他对“革新”的明显态度。陈师曾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捍卫,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他没有把文人画看做为一个独立而封闭的艺术,而是试图把文人画放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这是陈师曾的高明之处。
  他提出的《文人画之价值》的意义就是让人们清醒地看到文人画有其存在的价值,民族艺术的精神是不能丢弃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任何艺术要想留存下来就要与时俱进,文人画也当随时代!他自己在艺术创作上就是最好的先行者。正如林木所说,“陈师曾对文人画的深刻研究不仅催化了返归民族本位传统的新一轮革命思潮的出现,同时,对几乎整个世纪中国画坛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研究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三、对陈师曾的评价
  梁启超在《师曾先生追悼会上演说》中说:“陈师曾在现在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无论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甚于日本之大震。”陈师曾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敢于“画吾自画”,并以诗、书、画、印集于一身。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力、以意为象的形象塑造、举简治繁单纯朴素的画面、合乎理法的反叛意识、直面人生和关注现实的艺术创作,斐然成一家面目。梁启超评他为:“现代美术界可称为第一。”傅抱石认为:“陈师曾是这一代中最伟大的画家。”傅雷更将陈师曾和吴昌硕并列,称二人为“大师”,他说:“这两位在把中国绘画从画院派的颓废风气中挽救出来这一点上,曾尽了值得赞颂的功劳。” 今天我们也许对当时人们关于陈师曾的评价觉得有点过高,但从历史的高度看,陈师曾在摆脱世纪性的西化思潮而朝民族传统努力回归的潮流中,对文人画甚至是中国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附录.文人画之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
  [3]成佩.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思想.美术研究.2005年1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22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