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丁克”到“白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夫妻那些事》很火,作为家庭伦理剧,它从一片婆媳大战之中跳了出来,跳到了一个崭新而杰出的高度。我没有做过统计,在我印象中,它应该是中国第一部直面丁克家庭的电视剧。
  剧中的林君和唐鹏是坚定的丁克夫妻,两人从马尔代夫度假归来的飞机上,林君与一对抱小孩的夫妻同座,逗孩子时被尿了一身。感觉孩子虽然可爱,但是真麻烦。唐鹏见同龄人都有了孩子觉得很失落,林君却很庆幸,想先享受生活,40岁再生孩子。唐鹏等不及了,父母一个劲地催,他为了哄林君生孩子,处处忍让赔小心,但林君就是严格执行避孕,让他有苦说不出。唐父的去世成为夫妻俩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唐鹏心疼父亲临走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孙子,不想令母亲也有这种遗憾,在“要么离婚要么生孩子”的通牒下,林君屈服了。
  为什么说它不是玉呢?因为它根本就没打算成为一块玉――它的本意只是想和玉打个擦边球,仅此而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勇气可嘉,可由于心里没底,多少也会显得底气不足,心里不踏实。
  首先,林君和唐鹏这对夫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算不上丁克家庭,因为其中一方是“被丁克”,唐鹏非常想要一个孩子,只是妻子林君死活不同意。34集的内容全部是围绕这个戏剧冲突――它不是勇敢得不彻底,而是根本不打算勇敢――因为林君最后在“要么离婚要么生孩子”的两难选择中,还是选择了妥协,而且她是以一个妻子的立场来妥协的,并非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要讨大多数的观众的喜好――或者说,要讨整个父权社会的喜欢。很难忘记黄磊饰演的唐鹏在“圆梦”那一刻的悲欣交集――那是一个成年男性将一个不驯服的女性终于压入生活轨道时的疼痛而欣喜的表情。
  如果好莱坞拍同样的题材,即使结尾也是生孩子,但动机绝对不是单纯地为了讨好丈夫,或者维稳家庭。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就应该宽容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女人,连自己的肚皮都做不了主,还谈什么自由、民主和人权?
  有一家时尚刊物邀我写一篇《夫妻那些事》的评论稿子,主题是讨论三角形的家庭是否最牢靠。刚接到这个选题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错,数学老师确实告诉过我们,三角形最稳固。可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数学理论被人们拿来形容婚姻,偏偏还真有人买椟还珠,错把喻体当本体,这就有点拧巴了。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还告诉我们圆形最美丽呢,可你为什么讥笑容祖儿的大饼脸呢?把一个数学理论应用在建筑上是精确的,应用在婚姻里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先人告诉我们要 “格物致知”,就是说我们应该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我们撕开这层修辞膜,就人际关系而言,三个人是最牢固的吗?我看未必,我听过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也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喝,还听说过两人不看井,三人不出门……说得太孟浪了,难免有诡辩之嫌,说不定还有人骂我揣着明白装糊涂――“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可不是社会上泛泛的人际关系,能这么类比吗?!”可是,提出质疑的人难道就没有听说过这世界上还有单亲家庭这回事吗?难不成单亲家庭统统都是双胞胎四边形吗?最近翻看小仲马的书,发现一句俏皮话,“婚姻的锁链如此沉重,以至于不得不让第三个人来承受”――当然,如果把“小三”算作“三角形”的一边,你肯定不乐意。但这种不乐意也只是主观上的好恶,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婚姻的内外前后都能产生爱情,也都能产生真正的血亲,因此三角形式的“绑架”不能带来任何“排他性”的好处。
  但是,无论是《夫妻那些事》,还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丁克家庭最后往往为了所谓的“三角形”理论而牺牲掉自己的生活方式,乃至信仰。实在是国情不同啊,中国人的婚姻观是纵向的,其目的只是在于敬事父母和生养孩子;西方人的婚姻观则是横向的,其核心是在于夫妻两人。所以在对待生育的问题上,我们要保守得多,或者说原始得多。用叔本华的话来说,生育只是个体为了种群的利益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只有通过一代一代地生孩子,肉身凡胎才能借助物种的延续,以达到不朽。这是多么功利的想法啊!
  我们往往喜欢在口头上叫嚣民主和自由,可真到做选择的时候,又喜欢顾左右而言他。比如丁克家庭,在我看来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当事人双方自愿,并且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外人根本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陈腐观念都并不能强奸我们的独立意志。我相信大多数丁克家庭,都是“被丁克”――他们只是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就被周围人的贴上标签;也有一些丁克家庭会惶恐万一以后想要孩子,又丧失了生育能力怎么办。在我看来,这两种情况都是一回事:没想清楚。人在惶惑的时期,要么需要心理辅导,要么需要现实参照,而如果此时他刚好看了《夫妻那些事》这样一部被阉割的作品,也许他会感到非常绝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41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