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雅.常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这是《诗经·小雅·常棣》的首句,讲的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常棣。常棣别名郁李、棠梨,属蔷薇科,原是生长于南方山坡林缘上肥沃湿润土壤之中的一种纤细而柔的木本植物,因其花朵开放形态而闻名。常棣之花,花开成双。在长长的下垂着的细茎上,常棣花往往两三朵为一缀,比肩而开、携手生长,有繁密如云之态。初民有感于常棣花彼此相依的特点,借以起兴创作了《小雅·常棣》篇,抒发对兄弟天伦的无限崇尚,常棣也因此成为兄弟的代名词,常被用来寓意和睦友爱的兄弟情义。
  回到《小雅·常棣》篇,事情却远远不是和睦友爱那么简单,这样一首情调恳切的诗作背后掩藏的是深刻而尖锐的政治问题,沐浴在常棣花开的春光之中的其实是周代贵族呼唤重塑兄弟亲情以拯救王朝的良苦用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读《常棣》这首诗: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并蒂而生的常棣花绽放灼灼光辉,世上谁人能比兄弟更加亲近?首章以并生的棠棣之花比兴同根所出、亲密无间的兄弟天伦,为诗篇罩上一片明媚烂漫的春光,一番关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谆切叮咛就将在这片春光里徐徐展开。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死丧之事为人畏怖,但兄弟至亲却生死相念。无论埋骨荒原还是葬身陵谷,兄弟至亲都会墓前洒泪不相弃。水生的雝渠流落在原野,危难之际只有兄弟来相救。固然是至交好友,见你遇险时也只会长相嗟叹。兄弟在家吵吵闹闹,遇上外侮时却能携手并肩战沙场。固然是至交好友,真正临难时也不会前来帮忙。二、三、四章为一个层次,是对“莫如兄弟”的进一步阐释,不过阐释方式很有意思:首先创设的情境很恐怖,上来就说“死丧之威”、然后说“急难”、最后是“外御”,桩桩件件都棘手、只有兄弟可依靠,毛先舒说:“《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严峻形势下的种种考验更能证明兄弟天伦的诚笃深厚;其次,“良朋”被用来对比“兄弟”,以重章之法演绎“兄弟”与“良朋”在危急关头的不同表现,彰显兄弟关系的非比寻常,文字上很具冲击力和说服力;第四章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一句更是全诗的亮点,不管家里矛盾多激烈只要遭遇外敌马上一致对外,没有一丝一毫的犹疑,纯粹出于天然的手足之情,情感魅力恒久远。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没有了弥漫着血色的烽火硝烟,仿佛在和平年代中朋友来得比兄弟更重要。摆好碗盏和杯盘,家中私宴上只有兄弟亲人共团聚才能和乐愉快。妻子儿女琴瑟和谐,兄弟关系友爱融洽,家族才能兴隆繁荣。有了兄弟之和,才能有家室之安、妻儿之乐,仔细思考推究,诚然是这个道理吧?这四章是对和平时期兄弟关系的具体阐释,共患难容易同享乐难,用在王族兄弟关系上再恰当不过。继上文用“良朋”作对比后,“妻孥”也被用来对照“兄弟”,要表达是无论何时兄弟和睦都是家国安康的根本保障。“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八字卒章显志。
  初民为何创作《常棣》这首诗?究竟《常棣》诗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秘密?回答这些就要从西周的封建制度和周厉王时期的历史说起。
  周代王朝建立在殷商政权的废墟上,却有着与殷商时代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观念。商族带有游牧民族习性,军人队伍庞大且凶狠善战;周族则完全依仗农业生存发展,没有足以抗衡殷商的军事实力。然而商周之间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并没能阻止强大的殷商王朝走向灭亡,周朝建立后,周公等人认真吸取了殷商覆灭的前车之鉴,又有感于商代诸弟争相代立的“九世乱”和周初管叔蔡叔的武庚叛乱,认为要想政权绵长就要打破商代小邦林立的混乱局面,竭力维护并利用周王族兄弟之间的亲缘关系。于是周初大封建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庸、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传说周公封国七十余,其中姬姓兄弟就占五十三个。
  从历史角度看,封建制度在周代的成熟是符合政治需要的,以血亲为纽带的封建统治确实具有天然的牢固性。但凡事都有两面,对封建制度的过分依赖导致团结宗族成为周王朝须臾不可背离的宗旨,这种依赖性所引发的矛盾在周厉王时期达到第一个高潮。公元前841年,国人不满厉王专政发动暴乱、宗族站出来将厉王赶出了镐京,周王朝由此进入所谓“共和时期”。从前841年厉王出逃到前828年厉王病亡、宣王即位的十四年间,周王朝实际上由两大宗亲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主政,王权的传承出现严重的脱轨现象,各大宗族之间政见不一、冲突不断,周初依仗亲缘关系所建立起的礼乐文明形态也渐渐走向末路,整个王朝都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小雅·常棣》正是写于“共和”前后的诗篇,《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虽然不能确信本诗为召穆公所作,但是维系摇摇欲坠的宗亲关系和风雨飘摇的封建政权这一根本目的是贯穿诗篇的。《常棣》背后真正隐藏着的是王朝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大政治危机和宗族试图扭转此危机的苦心孤诣。宗族兄弟间紧绷的神经需要温柔敦厚的诗篇来抚慰,娓娓道出的都是深情厚意,含辛茹苦劝导的是要重拾兄弟情义。也正是由于肩负了如此重要的劝导任务,才使得《常棣》在文字和音韵的使用上显得那样温婉动人。
  怎样的苦心孤诣都挡不住历史发展的洪流,《常棣》和它所高扬的兄弟情义没能拯救末路上的王朝,西周曾经繁盛一时的王权统治随着烽火台上褒姒嫣然一笑灰飞烟灭。周王朝引以为豪的封建制度也随着西周覆灭、礼坏乐崩、秦灭六国废封建置郡县慢慢变质成如今常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
  历史不会因一首诗而停滞,美妙的文采却可以让它传承百代、熠熠生辉。兄弟友爱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常棣》对兄弟和乐、家国安康这一主题作了诗意的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如今再读《常棣》,我们是否也应该从中领悟到一些兄弟亲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呢?
  责任编辑 王海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134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