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撑起斑锡一片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聿

  赖庆国忙得不可开交。几次约定采访未果后,我们终于在第四届昆明泛亚民博会现场见到了他。
  进入年底,他忙着参加一大堆各种级别的展览,还忙着已进入收尾阶段的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琐碎事务。无论如何,他都要把这个项目做成功,这个梦想如今已经替代了当年他要成为大师的梦想。“成为大师之前,追求‘大师’的境界是当时的目标。但当我被别人叫一声‘大师’之后,就意味着我对这门艺术,对这个产业,要
  有比别人更多的责任。”赖庆国说。美术有限公司艺术设计总监。
  斑锡工艺的生命起点
  在喧闹的会展大厅坐下后,赖庆国伸出厚实有力的手和我握手。一如此前别人的评价,穿着随意闲适,态度谦逊温和,充满了艺术家气质。在此前一天,也在这个展台上,作为评委正在给作品打分的他行动还风风火火,和今天比似乎变了个人。展台上摆着一个小小的斑锡罐子,但并不是他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一件都没带来,因为我是评委,加上我平时参展评奖机会多,像今天这样的机会应该更多留给年轻人,鼓励他们中冒出大师来。”
  或许,在20多年前,带他的师傅并没有想到,当时那个年轻人能够成长为一位国大师。
  赖庆国和锡的渊源由来已久。1963年,他在素有“锡都”之称的云南个旧出生。受锡都2000多年历史的锡文化影响,从小就喜欢美术的他,对锡工艺尤其痴迷。
  “中学毕业那会儿,正好乡镇企业局招青工,我就去了,跟着工艺美术社的老师傅学习锡加工工艺。”1978年,赖庆国进入个旧市锡花工艺美术厂跟锡艺大师李宗泽学习。当熟练掌握锡工艺的技巧后,他发现,要使技艺更上一层楼,必须在文化内涵上深入拓展,但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显然还不够。
  1984年,云南艺术学院成立第一个工艺美术专业,赖庆国立即抓住了机会。然而3年后,和很多人料想的不同,他并没有回厂成为一名技艺超群的设计师,而是走上讲台,成了云南第一所工艺美术职业中学的专业课老师。
  也正是做老师的几年,让他有了更多机会去了解锡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背景,从而有了此后创业的冲动。“当时的创业概念和现在不一样。国家鼓励公职人员和特殊技能人员下海,还不存在自谋职业一说。当时自己怀着一种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个旧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锡文化产业上做一番事业。”那时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对这些下海的人该怎么扶持,一切都还没有政策。于是,东拼西凑借够了最低门槛5万元注册资金后,赖庆国在懵懂中下海了。
  
  
  
  走了一段“十分值得”的弯路后,赖庆国得到一个消息: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发明了一项技术专利,可以让锡显现出斑花来。这是一个提升锡工艺品文化内涵、艺术品质的重要机会。赖庆国果断决定,以10万元天价买进这项斑锡专利。
  正是借助这次契机,赖庆国的斑锡工艺美术厂正式建立起来,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拥有斑锡专利技术的机构。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斑锡的出现,成就了赖庆国的转型。凭借着十几年对锡工艺的领悟力,赖庆国开始了传承和发扬锡工艺文化的漫漫征途。但对于斑锡工艺来说,这个时候才是它生命的起点。
  一次前所未有的豪赌
  在此之前,衡量锡工艺品优劣的标准仅仅是简单的“白如银,明如镜”。斑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锡器的视觉效果。“植入了新的文化理念,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整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工艺,产生了现代的斑锡工艺品。”赖庆国说。
  但就算如此,没有好的作品,斑锡再漂亮也难以获得认同。在刚开始做斑锡工艺品时,“斑锡”之斑并不为传统观念的人们所接受。于是,赖庆国考虑在锡工艺品上局部出斑。他甚至把做好的锡工艺品在街面上设展柜展示,让人们提意见,但效果甚小。此后,他到各地出差时,便到各个城市的旧货古董市场,凡是遇到老锡工艺品都设法买下。他甚至自主改造了厂里的液压加工设备,不料在改造过程中发生意外,差点性命不保。但凭着他的执著认真、刻苦钻研,斑锡工艺的发展开始渐入佳境。
  然而真正让斑锡工艺大放异彩为外界广为认可的,却是1999年在昆明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赖庆国决定成为这次展会的礼品赞助商。
  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赖庆国是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豪赌。为了把个旧锡工艺品推向市场,取得与国外产品竞争的“入场券”,赖庆国大胆地把以60万元赞助获取“唯一指定纪念品”权的允诺给定下来。这样一个赞助金额,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投入血本的冒险,因为当年这家小厂的全部资产,都没有60万。赖庆国的同事也被这个决定吓坏了,告诉他:“这已经不是小马拉大车的概念,而是在拉飞机。”
  但独特的商业胆识,让赖庆国在这次运作中大获成功。“要想跻身到顶级工艺品的行列,如果只是投入60万元的广告费,能做得到吗?但是当年赞助之后直接经济效益到今天还在体现。重要的是借助当年的机会,企业发展已经走上道。”赖庆国说。就在那次对斑锡的商业运作中,斑锡厂与浙江大学挂上钩,获得“省院省校”项目合作立项,依靠政府支持,率先搞锡工艺科技改造,掀开了云南锡工艺产业技改序幕,提升了个旧锡工艺品生产科技含量,获得了与国外产品较量的资本。对于斑锡工艺产业来说,这个转折点后正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时期。
  蚂蚁和大象的较量
  
  但也几乎就在个旧斑锡开始被人所接受认可的同时,赖庆国开始不得不与国外的同行业巨头站在了擂台上较量。
  1998年,以“大马锡”和“皇家雪兰莪”为代表的马来西亚锡工艺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这对力量尚且弱小的斑锡工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个旧锡工艺品产业开始萎缩。
  此时,赖庆国却要求自任斑锡厂厂长。许多人都在窃笑,这时候当厂长真是扯淡。“大马锡”和“皇家雪兰莪”都是世界屈指可数的锡工艺品制造商,赖庆国的这家当时在国内都还没多少名气的小厂,与那些大象般的世界巨头相比,就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如何竞争?
  “马来西亚巨头的特点是能够把握市场开发产品、吸纳东西方文化,能够进行产业运作及世界性营销。这些方面,国内的手工企业都做得很差。最危险的现状是很多企业到今天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让赖庆国有底气和对方一决高下的,在于中国有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遗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我们身处云南,拥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底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在继承传统的特色工艺基础上,向他们学习研发、市场管理等,让这个产业做到兼容并包,优势互补,所以我们在未来要超越对手,并不是问题。”
  
  赖庆国努力地从本土元素中发掘创作灵感,在他的探索下,斑锡工艺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精品时代。他的作品《故滇神韵》,创作灵感就取材于云南沧源的石器时代岩画。作品以岩画记录的古人生活场景为装饰内容,形状源于古人用的棒槌,同时它是一个普洱茶的茶器,又是一个可以装饰的花瓶,也是一个可以供奉起来的神圣器皿。这样一个结合了云南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的创作作品,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赖庆国赋予了斑锡工艺品生命和灵魂,斑锡工艺品因此成为云南文化的一个象征,成为礼品中的新贵。海尔等企业前来定制礼品,甚至有人从韩国专程赶来和赖庆国合作。2004年,斑锡精品茶筒成功进入钓鱼台国宾馆,作为赠送外宾的上佳礼品,至今仍供不应求。
  大师能带起一个行业
  “不管是什么载体的工艺品,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工艺美术人应该有一种专业心理准备,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赖庆国说。现在很多工艺品都存在千篇一律、人为追风的现象,有一定工艺价值,却不具备文化价值。“这其实也是工艺品行业的误区。大家都只考虑近期利益,不考虑长久的整个产业发展,这是最大坏处。”赖庆国说,即便自己不是大师,作为行业的一名从业者,也有责任引领这个行业从高、从远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中国锡工艺界真正的文化品牌。
  但要真正做到这些,赖庆国坦言还是很难的。怎么样用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让斑锡产业的研发、产销形成健康循环?如何在产业自身尚存在“小、散、弱”不足的困境中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如何解决斑锡这个产业发展人才难济的问题?如何告别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产业化发展的好路?所有的一切,都是赖庆国正在忙着解决的问题。
  但最让赖庆国忙碌的,是年底即将开门迎客的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我从作坊到工厂,再到园区操作,见证了斑锡工艺的诞生到壮大。”他的目标是,在未来把个旧的锡工艺形成产业,做一个像马来西亚的锡工厂园区,集中创意研发、生产加工、展示展销、学术团队参观交流展示的功能。“但比他们更有优势的一点在于,我们的园区是一个生态园区。这不仅是孤芳自赏自我炒作。我们需要做适应文化消费市场的作品,既出作品,也出产品,两条腿走路。如果作品的市场做小了,作品只会越来越少。只有做大蛋糕,做大市场,才能将产业发展更大。”
  赖庆国也一直在提醒同行,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他的努力下,个旧斑锡已经获得云南省文化类的第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你是一个大师,你个人的操作能力很强。但再过几十年你不在了,大家还认不认得你?手工艺形成的产业要发展下去,这就需要品牌。不单是工艺品,很多企业都还缺乏这种意识。这也可以理解为一
  些工艺美术传承人没有商品意识,只考虑这件作品是一件艺术品,而不会考虑商业操作意识。”这一切都让他感到焦急。
  至于他为什么会这样焦急,或许来自于在被社会赋予“大师”身份后的责任感。在他看来,“大师”能带起一个产业,但也能毁掉一个产业。不能因为自己当大师了,就只关心自己作品的价值。大师要有专业责任,要有人格责任。“当大师只是一种新的开始,更应该做大师该做的事情。大师没有骄傲的资本,可以自信,但不能自负。我很庆幸我还年轻就获得大师的称号,这样我就可以多有一些时间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采访结束后不久,赖庆国匆匆赶回了个旧。他要忙着处理一大堆园区运行的大事。紧接着,赖庆国又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出差。在出现一大批新的大师之前,他或许还要像陀螺一样连轴转下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221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