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灵,因感恩而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感恩”一词源于英语“Grace”,表示上帝带给人类的爱与恩典,及由此产生的感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文化在我国也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历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尤其是“90后”,现在很多人都已站在成年的门槛上,或许是成长太顺利了,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很多人对感恩的意识是模糊的。
  一、“90后”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1.个人成长环境的深刻影响
  “90后”的大学生虽然经历过“素质教育”、“减负”,但在初中和高中时代他们升学的压力依然是巨大的,毫不夸张地说从出生开始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他们比“80后”所承担的心理压力更大,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早已成为家庭关注的核心,他们同样生长在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中,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也同时陷入了误区,即把爱等同于给予,而忽略了教育孩子如何去关爱别人,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同时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高要求,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痛苦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即使是亲人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也常会被误解,让他们真正理解感恩的意义确实有些困难。
  2.社会环境对感恩意识的冷淡与“负容忍”
  时下,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感恩意识”已淡化到匮乏之状态,在一些地方提倡“感恩意识”已到了非常必要之时。钱与利交易、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也吞噬着他们的良知。一系列发生在生活中诸如贪赃枉法、坑蒙拐骗、不孝父母、无视恩情的“忘恩”事件告诉我们,重塑社会的“感恩意识”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与同是西方的节日相比,而“情人节”那天却是鲜花店里销售火爆的鲜花、情人分享香郁的巧克力、共进浪漫的烛光晚餐场面,而“感恩节”却显得异常的平静与冷清。
  3.教育培养部门对学生感恩教育的忽略
  如果说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好前两道关,那么重任就落在了第三道关——学校。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缺乏最实际、最能触动人心的教育,中国传统伦理中仁、义、礼、智、信以及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过分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某些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曾有专家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他们认为,一些年轻人追求所谓的外国性质的“个性”与“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认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在这种思想的毒害下,蕴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被日渐抛弃,几千年的感恩文化也日趋黯淡。而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绝不仅仅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更多的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是生命的一个重要要素。 二、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途径及办法
  1.把握先机——把感恩意识贯穿于学校的入学(入职)教育中
  意识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而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作为初高中阶段更多的是关注智力挖掘,在某种程度上情商的开发是欠缺的。因此,对高校来讲,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既要做好与学生高中阶段文化知识的对接,也要做好情商的培养和培育。而此时入学(入职)教育工作正是先机,这一阶段他们刚刚结束了单调、枯燥的高中生活,还留有金榜题名的喜悦和亲朋好友的祝愿,父母和恩师的辛勤培育也在脑海中有深刻的记忆。此时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他们来说,提倡感恩教育比较适合,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同时高校应将入学(入职)教育中感恩意识与校情校史、感恩意识与专业导航、感恩意识与军事训练、感恩意识与就业择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感恩意识在新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以后学生整个学业生涯规划中情感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2.重要节庆——把感恩意识融入到学校的氛围中
  重要节庆也是培养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好时机,如在每年党的生日那天,可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庆祝,又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再如一些高校每年经常组织的“优秀校友返校周”活动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优秀校友的成功离不开母校的辛勤培育,学校可以安排采访、讲座等形式,请优秀校友谈体会,请在校的大学生与之座谈等多种形式展开,在活动的安排上,要把校友对母校的感恩意识融入其中,坚持开展,形成一种大学文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他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每个人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沉浸在他人、社会对我们恩惠的海洋里了。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让他们明白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3.写进教材——把感恩意识教育持久开展起来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情商教育都纳入了意识日程,总体是好的,但力度不够,不能长效开展。据了解,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高校把感恩意识编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律》等教材,但不能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业生涯规划,开展不够深入,建议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计划的设置中加大力度,做到学生的两课教育由始至终都要渗透感恩意识教育,常抓不懈。
  4.加强引导——把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社会实践是锤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培养人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引导,用多种形式如社区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恩情,这样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能在活动中升华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使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总之,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切实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在第三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思想教育研究,2004(4):2~4
  2 许益锋.浅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J].惠州学院学报,2007(4):86
  3 秦和.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要突出时代特征——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760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