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东晋颍川庾氏由盛而衰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丽霞

  [摘要]晋室南渡之后,王、庾、桓、谢四族轮流执政,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庾氏家族在与其他世家大族的斡旋中迅速登上历史舞台,显赫一时,但之后却急遽衰落,终被桓氏取而代之。本文就从庾氏家族独特的两重身份、执政方式、北伐的失败以及家族文化方面来探析其由盛而衰的原因。
  [关键词]东晋时期;颍川庾氏;士族
  [中图分类号]K2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64-02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鼎盛,由此出现了一批世家大族。庾氏家族在东晋四大家族中属于影响较小、实力较弱者。在短短几十年内,庾氏家族经历了其他大族要上百年时间才经历的政治历史演变轨迹,故而对庾氏盛极而衰的原因进行探讨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庾氏虽有两重身份,但属新出门户,力量弱小,根基不稳
  庾氏家族在晋之前名位不显,“难入高门之列”,后通过庾氏族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和皇室联姻,地位得以擢升。由此得知,庾氏没有王谢等有深厚的家族背景给予支撑,故难以在政坛长久立足。
  庾氏既为外戚又为士族,为了维护两方利益,在执政过程中需与各种势力周旋,因此所面临的矛盾异常尖锐。在“主少臣强”的情况下,庾亮作为外戚掌握政权,招致其他势力的不满。“阶缘戚属,累忝非服,叨窃弥重,谤议弥兴”。①此时,庾亮与皇室宗亲、王氏家族、强藩陶侃之间都有着明显的矛盾。
  庾亮与皇室司马宗之间的矛盾源于明帝朝。时皇权伸张,南顿王宗和元帝虞妃之弟虞胤得以重用,于殿内掌禁兵,并集结勇士为党羽,对庾亮等朝臣极为轻慢。庾亮、王导趁明帝病危之时,剥夺司马宗的兵权,结果导致庾亮专权,引起皇族不满。“宗遂怨望形于辞色”,②而司马宗“又素于苏峻善”。③之后,二人矛盾激化,司马宗不满庾亮欲密谋废之,庾亮在不禀报成帝的情况下,擅自将其诛杀。
  王氏家族在统治集团中资历声望较高,当时王导对庾亮专权内心不满,庾、王之间不得不互相克制。庾亮对王导采取拉拢打击政策,《晋书·卞壶传》载:“是时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卞壶奏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请免官。虽事寝不行,举朝震肃。”
  东晋的每一任执政者,都要考虑中央与藩镇之间的关系。对于执政者庾氏而言,即为庾亮与陶侃的关系。庾氏为世家大族,有着十分强烈的士族意识,对寒人出身的陶侃自是轻视和不信任。后苏峻叛乱,庾亮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④这进一步说明庾亮最先考虑的还是对付陶侃,对苏峻反倒不以为意。此时,陶侃控制尤为重要的荆州地区,并且对庾亮也有着敌对情绪。“侃、(祖)约疑亮删除遗诏,并流怨言”,⑤后苏峻、祖约发难,陶侃持观望态度。由此可知庾、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隔阂。
  二、庾氏实行的峻急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东晋是一个侨寓政权,政局不稳,就其当时的形势而言,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安置北方迁来的侨民,如何处理南北世家大族之间、地方流民武装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边境上不时的外来威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东晋政权的存在与否。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笼络人心,求得生存,以此稳定统治基础。王氏辅政,实行的是“镇之以静,群情自安”⑥的宽和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强调统治阶级内部以和为贵,不至于激出动乱,使得基础不牢的东晋政权能够尽快稳定下来。王导曾说:“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⑦这种“愦愦”之政,是适应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的。庾亮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政策,主张“任法裁物”,⑧采取严厉激进的方式,以求重振晋朝。这样的峻急之举必定招致各方怨怒,甚至发生乱事,其中以苏峻之乱最为突出。
  苏峻是流民统帅,手中掌握着实力强大的流民。“永嘉之乱”时,苏峻帅流民数千家泛海南渡,得司马睿嘉赏。太宁三年(325),王敦举兵,苏峻奉诏讨敦,并随庾亮击破王敦的亲信沈充,以此功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成为东晋御北藩屏。庾亮执政伊始,有心剥夺苏峻兵权,旋即征苏峻入朝,峻不奉诏。庾亮认为苏峻流民势力坐大势必会对朝廷造成威胁,“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为恶滋蔓,不可复制”。⑨王导、卞壶等人皆以为不妥,“举朝谓之不可,平南将军温峤亦累书止之,皆不纳”。⑩在当时时局不稳的情况下,朝廷和流民之间可以保持互相利用的关系。苏峻手中掌握着大量流民,其以此立足于东晋,此时若要剥夺苏峻的兵权,必定会导致其激烈反抗。苏峻本人对于朝廷的“征召”,差人向庾亮求情,并上疏表明愿意在边境为朝廷效力。庾亮不准,态度坚决。苏峻决意举兵反抗,“台下云我欲反,岂得活邪……往者国危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理自应烹,但当死报造谋者耳”。11由此可见,苏峻叛乱是庾亮不考虑现实情况下实行过于激进的政策所致。
  三、北伐失败是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东晋时期,北伐之举时有发生,前有祖逖率领流民独立经营北伐,后有东晋权臣世家大族或力倡北伐之议,或慷慨北伐之行。咸和八年(333),后赵石勒死,庾亮认为恢复中原的时机已到,遂有“开复中原之谋”。12调兵遣将,进行北伐军事准备。表请桓宣任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镇守襄阳;又以其弟庾怿任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守魏兴;弟庾翼任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守江陵;毛宝任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统领精兵万人戍守邾城。庾亮自己亲领10万大军,移镇襄阳石头城,为诸军声援。此外,还派遣偏师进攻蜀中的成汉政权,俘获成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在完成上述布置后,又上书晋帝,要求北伐。然朝臣赞同者寥寥无几,加之石虎遣将攻邾城,毛宝、樊峻战死,北伐未及发动便夭折。不久,庾亮亦忧愤发病而死。
  庾亮死后,其弟庾翼为都督,统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假节代亮”,镇武昌。庾翼都督六州时,为了北伐,一方面安置南渡流民屯田,储存军粮。“诸郡失土荒民数千无佃业,翼表移西阳、新蔡二郡荒民就陂田于浔阳”。13另一方面,庾翼征发所都督六州士庶的奴僮及牛车驴马,引起强烈不满,造成百姓嗟怨。建元元年(343),庾翼上疏请求北伐,并遣使约前燕、前凉同时出兵,合力攻赵。然庾翼的北伐之议也和庾亮一样,颇遭朝臣反对。庾翼执意而行,率众4万,进驻襄阳,以桓温为前锋小督,领兵入临淮(今江苏盱眙北)。此时,东晋康帝也同意庾翼北伐,并以翼兄冰“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以为翼援”。14于是,庾翼在襄阳大会僚佐,陈兵誓众。然首战失利,败于丹水。不久,康帝和庾冰相继病亡。建元二年(344),庾翼被迫从襄阳退守夏口,但仍然“缮修军器,大佃积谷,欲图后举”。15然第二年七月,庾翼亦染疾病亡,北伐之举遂告终结。   庾氏兄弟的北伐,一次以未得到朝廷同意而罢,一次未及大举行动而终,其失败的原因归根在于北伐的时机不成熟。庾氏北伐,其所作所为虽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却侵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失去了他们对北伐的支持。历经多次动乱之后,此时朝廷也愿意偏安一隅,并无恢复中原之志。在北方,后赵势力依然强大,此时北伐必然失败。另外,庾氏在北伐过程中在长江沿岸经营的成果,并未使庾氏门第延绵久长,而龙亢桓氏以此为基,在上游骤然兴起,取庾氏而代之,驱除庾氏家族的势力,这极大地加速了庾氏门第的衰落过程。
  四、家族文化的衰颓
  东晋前期是庾氏家族政治上的峰巅,是该家族成员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这个家族文化上最辉煌的时期。但自五世之后,家族文化开始没落,朝中已少见庾氏族人踪迹。庾氏后世子孙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愈来愈暗淡,文事活动也在急剧衰落。东晋一朝百余年间,庾氏成员有著述及文事活动者14人,而南朝至隋初170余年,见于史籍的庾氏文人仅8人,且其文化成就也远远不能与东晋时期相比。
  庾氏第五代庾亮、庾冰等人多凭自己文化和品行上的优势跻身于统治阶层,并且一度控制朝政大权,但他们的子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晋书·庾亮传》记载庾冰之子“希既后之戚属,冰女又为海西公妃,故希兄弟并显贵”。他们的仕进道路已失去了父辈的个人奋斗性质,而是依靠门第资荫,纨绔子弟的奢糜气息在他们身上已不时地散发出来。庾希之弟袭“尝贷官绢十匹”,遭其父痛打之后,才“市绢还官”。庾希为徐州刺史,曾因坐失数郡而被免官,其间竟多次盗窃国家军用物资。刘宋时代的庾登之,冰之玄孙,曾为宋武帝镇军参军,与王弘、谢晦、江夷等当世名流“皆相友知”,但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不涉学”,16刘裕北伐之际,军中将士畏途怯战、士气低落,而身居军中要职的庾登之竟“以母老求郡”,且“二三其心”,结果被刘裕怒除其名,后为西阳太守,出入觐见,“备持箱囊几席之属,一物不具不坐”,17后终“莅任赃货,以事免官”。18
  尽管在当时的庾氏子孙中也出现过像庾持、庾自直等“好为奇字”的文人学士,但终不是家族发展的主流,他们已无力挽回家族的颓败大势。五世之后,庾氏家族成员大多文化素质低下,家族文化优势丧失,必然影响到家族政治的发展。总之,庾氏族人后代子嗣或是短命或是缺乏政治才能,再加上家族文化的衰退,导致了政治力量格局的变化,使这个家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注 释]
  ①②④⑤⑥⑨⑩11121415唐·房玄龄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9页、第1595页、第1918页、第1918页、第1751页、第1871页、第1918页、第2629页、第1923页、第1928页、第1935页。
  ③⑧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2页、第2941页。
  ⑦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页。
  13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49页。
  161718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15页、第1516页、第1516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056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