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北魏时期洛阳的社会风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霖

  [摘要]《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布局及其形制的作品,同时也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实。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本文从北魏时期的经济状况、里坊形制、饮食等方面窥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北魏时期;洛阳;《洛阳伽蓝记》;社会风貌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37-02
  一、《洛阳伽蓝记》所反映的北魏经济状况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都城皆是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经济重镇、交通枢纽,这都是其基本职能,而其中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活动更是维系都城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北魏洛阳也概莫能外。据《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城有“户十万九千余”,①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那么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这在古代的城市中也算前列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肯定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城市自身的经济能力。
  考察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状况,首先要看当时的商业状况。洛阳的商业繁荣在当时的北方城市中是很突出的,《洛阳伽蓝记》在若干章节做了较集中的记述。魏晋时,“旧洛阳有三市”,②其中一市为位于城东建春门外石桥南的魏朝马市,或又称“中朝牛马市”,这是“当年刑嵇康之所”,③可能是专门的牲口交易场所。又有一座晋时的金市,位于城西西阳门外御道北一里。到了北魏时期,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数量上都比前朝有进一步发展。此处仅以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记的西城为例予以简要说明。
  西城为拓跋氏皇族聚居之地。《洛阳伽蓝记》卷4“城西”条记云:“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④作为拓跋氏皇室宗亲的居留之地,这里遍布着达官贵人,为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北魏在西城设有占地八个坊里的“大市”,市内“诸工商货殖之民”按行业集聚,形成相对集中的手工业区和商业区。繁荣的“大市”使洛阳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也造就了一批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其中,以大富商刘宝最为典型。他的经营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对各地市场行情也是了如指掌,家中“海内之货,咸萃其庭,产匹铜山,家藏金穴”。以至于他家住宅修得超过了朝廷对商人的规定,“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⑤正是通过像刘宝这样的洛阳富商们的商业活动,将洛阳与全国各地市场联系起来,使北魏洛阳体现出了它作为整个中国北方商业中心的职能。
  其次是手工业。洛阳城中的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其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书中提到了以下几类:一类是酿酒业,以退酤、治觞二里最为集中,里内之人多以酿酒为业。尤其是一位酿酒能手刘白堕,他酿的酒“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故京城里的朝廷显贵们出任地方官时,便以此酒相馈赠,由于它从远道而来,故称为“鹤觞”或“骑驴酒”。又因为此酒有醉倒群贼的故事,遂有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⑥一类是集中于孝慈、奉终二里的丧葬业,各种棺木椁、丧车、送葬器具等多出自里内之人。⑦又有一类是制陶业,集中于闻义里,京师的陶器多出于此。闻义里地处城东北,靠近邙山,便于获得丰富的制陶资源,这样的布局显然较为合理。因此,洛阳的制陶工匠便集中居住于此,他们的地位低微,时有民谣曰:“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去之住者耻。”⑧
  由此可见,作为孝文帝迁都后的都城,北魏时期的洛阳曾经出现了相当繁荣的景象,《洛阳伽蓝记》则真实地记述了这一繁华的景象,为后人了解北魏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城市经济状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二、《洛阳伽蓝记》所反映的北魏里坊形制
  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里坊布局环绕宫城,益发棋盘格状化,里坊分区益发等级化,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里坊管理益发严格化,里坊与市场结合益发紧密化。尤其是内城、外郭城形制的创建,使外郭城得以大规模地辟为规整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把都城居民的里整齐地建成。里坊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至此基本定型。隋唐长安城、洛阳东都城都直接继承了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
  (一)里坊数目
  北魏洛阳城居民的住宅区有200多个里坊,但这些里坊名称的记载,却为数不多。《洛阳伽蓝记》中共记载了43个,是目前所发现的数目最多最为详尽的资料,填补了里坊记载之空白。
  内城有8个:永康里、衣冠里、凌阴里、延年里、义井里、治粟里、宜寿里、永和里。
  东城有11个:建阳里、绥民里、崇义里、东安里、晖文里、敬义里、昭德里、孝敬里、景宁里、孝义里、殖货里。
  南城有10个:利民里、劝学里、延贤里、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慕义里、白象坊、狮子坊、中甘里。
  西城有12个:准财里、奉终里、通商里、达货里、调音里、乐律里、退酤里、治觞里、慈孝里、寿丘里、金肆里、宜年里。
  北城有2个:永平里、闻义里。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洛阳墓志中所记北魏洛阳里坊资料的研究,对北魏洛阳城内里坊的确定,进一步丰富了里坊研究的内容,仅里坊名称就由原来的43个增加到88个。⑨
  (二)里坊规制
  《洛阳伽蓝记》卷5记载:“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北魏的一步相当于今天的5尺。《魏书·释老志》记载:“不听毁坊开门,以妨里内通巷。”由此可知,一般里坊的形制为一里见方,设有坊墙,内设十字街,并有小巷,四面开门。除比较规整的一里见方者外,亦有大小不同的里坊并存。比如《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里坊内的户数多寡不等,里坊内宅邸大的住户少些,宅邸小的住户多些。如慕义里住有万户,归正里住有3000户,建阳里住有2000户;寿丘里东西2里,南北15里。这些例子说明,在规划都城时,里坊就有大小之别,而没有一定的规制。   (三)里坊管理
  北魏政府对里坊的管理很严格,《洛阳伽蓝记》卷5记载:“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里正为流外四品,是里坊内人民的直接统治者。这是一个管理严禁的社会群体单位,对里坊内的人民形成了严密的封建统治网。
  里坊内的居民皆为政府编户,被编定在固定的地方,不得随便迁移。《洛阳伽蓝记》卷3载,景明初年,南齐建安王萧宝寅归附北魏,被封为会稽公,赐宅于归正里。后来又进爵为齐王,并娶南阳长公主为妻。萧宝寅认为与夷人同居一处是件可耻的事,要求到城内居住,让公主与世宗说情,世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赐宅于永安里。一个被皇上宠爱的人想移居都如此之难,一般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北魏政府对居民的住宅、服饰也有限制,尤其对商人服装严格控制。《洛阳伽蓝记》记载,城西大市周围的10个里坊,里内人们以工商货殖为业,有些人家相当富有,衣食住宅也很奢华,“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统治者认为,这是工商业者上僭,神龟年间(518~520)下令不准他们再饰金银、穿锦绣。
  里坊内的种种制度只是对下层城市贫民和工商业者而言的,对那些王公大臣、皇亲贵族则不起多大作用。他们可以在里坊内大兴土木、广占民宅、胡作非为。
  三、《洛阳伽蓝记》所反映的北魏饮食风貌
  《洛阳伽蓝记》内容兼及洛阳社会都市风俗,对饮食生活颇多涉及。
  北魏鲜卑拓跋氏迁都洛阳后,“胡食”之风渐播中原,饮食中肉、乳类食品比重不断增加。洛阳居民肉食品以种类分,主要有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牛、羊肉,汉人喜食的猪肉,及很大程度上受到南方饮食习惯影响而渐至风行的鱼鳖类水产品。在各类肉食中,鱼类数量最少,却是洛阳士庶各阶层喜食之物。洛阳居民所食鱼类均出自本地,且形成由南方归附民众聚居的两大水产品专卖市场。有“吴人坊”之称的归正里“自立巷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为鱼鳖市”。还有位于洛水之南的四通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
  《洛阳伽蓝记》卷3还记载了这一时期粮食加工的先进方法,“碾石岂舂簸,皆用水功”。加工谷物的一整套过程,脱壳、去糠、磨粉皆利用水力,效率大为提高,“日所毁半,比于陆碾,功利过倍”。在主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肉、乳类食品、果蔬、酒、茶以及游宴使洛阳的饮食生活显得多姿多彩。
  四、结语
  总之,杨衒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中大量关于北魏时期社会面貌的真实记载,尤其是关于北魏时期都城洛阳的社会状况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北魏时期社会风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由于笔者知识水平浅薄,仅就北魏时期的经济状况、里坊形制、饮食等方面进行了粗浅勾勒,以展示《洛阳伽蓝记》不仅有历史地理学价值,同时对社会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③⑤⑥⑦⑧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49页、第87页、第202~203页、第203~204页、第204页、第249页。
  ②王国维:《水经注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8页。
  ④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
  ⑨张剑:《关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几个问题》,载《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368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