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永远的经典玉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敏

  z
  今年是被美国电影学会(AFI)选为“百年最伟大女演员”第3名的奥黛丽·赫本冥辰20周年,不少有关她的作品重现于世,如一支巧克力广告以《蒂凡内早餐》主题曲“月亮海”搭配她在该片中的风姿剪影,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还有今届“奥斯卡公主”安妮·海瑟薇将出演她1954年经典作品《窈窕淑女》。
  儿子的追忆
  奥黛丽·赫本1993年1月20日因患结肠癌辞世于瑞士特洛什纳的寓所,遗留下两个儿子。他们不久前接受英国《太阳报》采访,表示:直到母亲去世的当天才知道她是那时全世界最受瞩目的超级巨星。大儿子西恩说:“母亲生前从来不提也不同儿子一起去影院看自己主演的电影。”我常常躲在阁楼上用60厘米幻灯片看她的电影,“过世当天原本只有600人的小村庄涌进了2.5万多人来悼念。我和弟弟收到全球各地粉丝寄来的信件、折纸、卡片,满满的好几大包,那一刻才知道她是巨星,没有人能取代她。”小儿子卢卡则讲述母亲的生活点滴:“她就像一般平凡的母亲,从不管得太多,但一个眼神,我们就知道自己做对或是做错事情了”;“妈妈永远觉得自己不完美,觉得太瘦,牙齿不整齐,总是感恩老天给她机会当演员。”两个儿子继承遗志成立了“奥黛丽·赫本基金会”,“妈妈生前常常把帮助弱势儿童挂在嘴边,我们会努力达成她的心愿。”
  世人的赞美
  奥黛丽·赫本是影坛上难得的瑰宝,她容貌清纯秀丽,既不俗艳,又很耐看,许多摄影师都喜欢为她拍照,以捕捉那“无与伦比的美”。她的演技活泼轻盈,细腻隽永。在所有的赞美词中,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算是最贴切了:“自从嘉宝以来还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女演员:导演见了会忍不住再三为她大拍特写镜头——拍她那端庄的大眼睛,拍她那诱人的甜蜜笑靥,拍她活跃举止,拍她炽烈的感情。你离开了影院,但她音容笑貌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前,挥之不去,欲忘不能。”
  声名的鹊起
  谈到奥黛丽的辉煌生涯,通常都从她的成名作《罗马假日》算起,但她出演此片纯属偶然。原先她应法国著名作家高莱特夫人的邀请,乘船来到纽约,准备在百老汇演出一部根据后者的小说改编的舞台剧《琪琪》。刚抵纽约港码头,奥黛丽即被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手下的星探发现,问她愿不愿拍电影。原来惠勒正在为《罗马假日》物色女主演。《罗马假日》是部轻喜剧。奥黛丽饰英国公主安娜,在访问罗马期间,因厌烦官场的繁文缛节,悄悄溜出皇宫,在夜幕下的街头溜达。途中邂逅美国记着乔。两人一起狂游,渐渐萌发爱意。但安娜考虑到国家利益,终与乔黯然分手……评论指出,如无奥黛丽,该片只能是一部平庸感伤之作。由于奥黛丽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她接连获得195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奖和奥斯卡影后桂冠。她在片中剪成秀美的短发,竟引起欧美许多时髦女性争相仿效,故该发型被人们成为“赫本头”。
  坎坷的身世
  奥黛丽1929年5月4日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爱尔兰裔英国商人,母亲则是荷兰一位女男爵。六岁时双亲离婚。后来二战爆发了,她被母亲接到荷兰老家,结果她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下。饥饿与贫困使她营养不良,故长大后她的体形始终那样清瘦、修长。当时她人虽小,却勇敢地为盟军送情报,而她的一个哥哥被投入集中营,两个亲戚被处死。奥黛丽从小对芭蕾舞十分迷恋,在当地一所艺术学校里勤奋练就了一身好舞艺。战争结束后,全家迁居伦敦。奥黛丽因体力不支,只得忍痛放弃了芭蕾舞演员职业。她当过时装模特儿和歌舞女郎,后又在一些短剧中扮演没有对白的哑角。1951年起从影,曾在我国上映过的影片《天堂里的笑声》中饰个女招待,戏虽然只有一分多钟,却把那个纨绔子弟弄得神魂颠倒。
  出彩的演出
  成名后,奥黛丽并没有得意忘形,她始终向前。这时,以拍喜剧片闻名的导演比利·怀尔德邀她同两位奥斯卡影帝亨弗莱·鲍嘉、威廉·霍尔登联袂合演《龙凤配》。奥黛丽饰一个灰姑娘式的角色——司机的女儿莎布琳娜,两个富家子弟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奥黛丽声情并茂,还亲自哼唱了一首浪漫的法语歌曲《玫瑰生涯》。为此再度被提名奥斯卡奖。
  至五十年代中期,奥黛丽在欧美影坛上的地位几乎独占鳌头。而她的才华得到了最充分显露的恰恰是根据托尔斯泰小说改编的巨片《战争与和平》里的娜塔莎一角。托尔斯泰描写娜塔莎:“黑眼珠,大嘴巴,不算漂亮,但很活跃。”奥黛丽在外形上近似,甚至更娇美,但她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揭示了角色内在的美。片中有个舞会场面,奥黛丽的娜塔莎怀着少女那种羞怯、矜持而又激动的心情、等待着安德烈公爵(梅尔·费拉饰)邀请她跳舞,却受到了冷遇。霎那间,娜塔莎的脸上,忽而容光焕发,忽而阴影掠过……起先,她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仿佛在说,我又不是第一次参加舞会。可是,她终于掩饰不住自己的失望——长长的睫毛在颤动,双唇嗫嚅,呼吸急促……如此丰富的表情,说明奥黛丽对角色的情感变化的把握与刻画是非常准确、细致的。一些研究托尔斯泰的专家——甚至是最严格的专家,看了此片后,也无不对奥黛丽的精湛演技大加称赞。有人曾说:“每当我翻开小说《战争与和平》,一副奥黛丽·赫本面孔的娜塔莎就跃然纸上。”
  不要忘记,奥黛丽还是位出色的舞蹈家,加上音色柔美,歌唱的很好,擅拍歌舞片的米高梅公司早就盯住了她。1956年拍的《俏人儿》系奥黛丽的第一部音乐片。她饰一位从美国来到巴黎时装模特儿。奥黛丽自己当过模特儿,所以驾轻就熟自不在话下,她的搭档又是好莱坞大名鼎鼎的舞帝弗·亚斯泰,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1964年,华纳兄弟公司花了550万美元买下百老汇轰动一时的音乐剧《窈窕淑女》的拍摄权。但他们不请舞台上的“艾丽莎”(该剧女主角)——朱莉·安德鲁丝,而宁肯给奥黛丽180万美元(当时创纪录),让她主演有史以来最豪华的音乐巨片。此片改编于萧伯纳的名剧《卖花女》,描述一个美丽但粗鄙无知的卖花少女,经脾气古怪的语言学教授的巧妙训练后,俨然成为上流社会的淑女名媛而震惊社交界,艾丽莎在刚开始学习标准英语发音时,所能念的一个句子是“西班牙的雨大多下在平原上”,可是后来她对教授却能说道:“没有你,每年仍会有春天;没有你,树上仍然有水果;没有你,艺术与音乐依旧能发展;没有你,西班牙的雨仍会下在平原上!”说得多么铿锵有力!所含的意思又多么丰富!在服装及色彩上,奥黛丽设计得非常别致又富于寓意:当艾丽莎贫穷时,尽管衣衫褴褛,可服饰的蓝绿色象征着青春、活跃与狂野,她伸展双臂映衬情怀的舒张与兴奋;后来知书明理了,服饰是华丽起来,但处处拘束,她身穿的粉红色礼服和头戴的粉红色帽子,一方面喻示成熟、高贵与富丽,但另一方面,在她下垂的两手配衬下却显露了内心的苦闷与抑郁。总之,不论是朴实的卖花女还是雍容华贵的淑女,奥黛丽都演的恰到好处,个性鲜明。《窈》荣获八项奥斯卡奖,其中大有奥黛丽的功劳,虽然她不公正地落选了。
  名导威·惠勒发掘了奥黛丽,但没滥用她,而她也慎选剧本。到1962年再度合作——《双姝怨》。1966年,第三次合作,拍了一部喜剧片,叫《偷龙转凤》。故事背景在巴黎,妮科勒(奥黛丽·赫本饰)的父亲是个专门伪造名画的老手,一次竟将维纳斯雕像的赝品交给巴黎博物馆展出。妮科勒担心出事,为挽救父亲的名誉,不惜强迫潜来她家的窃贼相助,一起偷回赝品。奥黛丽又一次显示喜剧表演才华,演得风趣绝顶,妙不可言。
  有人说奥黛丽只擅于演某一种类型的角色(指天真无邪、活泼善良的少女)。其实她的戏路是很广的。她还演过惊险片(《等到天黑》)、西部片(《恩怨情天》)、悬念片(《谜中谜》)、意识流影片(《俪人行》)、传奇片(《绿厦》)等等。
  1967年起,奥黛丽息影了,她在观望,在等待,终于在1976年,经过仔细挑选,又复出拍了一部传奇史诗片《罗宾汉与玛莉安》。不愿囿于一种类型的奥黛丽这次演农民英雄的情人,她把中年妇女的那种浓郁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又拍了两部影片《血亲》与《皆大欢喜》。在欧美重又掀起奥黛丽热。
  奥黛丽认为:不论在舞台或银幕上,演员不应该演戏,而应该生活,从角色的个性出发,力求真实自然,绝不可按照制片商的旨意矫揉造作,更不可卖弄姿色。她拍片子都要仔细看过剧本后才决定,所以从影那么多年里,每年只拍一部。色情的东西绝不染指,裸露过多的戏也绝不演,而最喜欢演追求幸福的善良女性。只要剧本合意,情愿少拿酬劳,但同她合作的导演、演员与摄影师必须是第一流的。在拍摄过程中,她坚持要排练,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的表演,除非有把握,决不轻易开拍。这在西方影艺圈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为了表彰奥黛丽·赫本对电影艺术的贡献,法国政府于1987年授予她法国最高荣誉——骑士荣誉勋章。
  责任编辑/张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473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