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永远的音乐之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勇

  每到夏季,欧洲艺术节云集。对于推崇阳光和音乐的欧洲人来说,尽情享受人生的一刻又来到了。要给欧洲的艺术节做个排名,如果萨尔斯堡艺术节说自己第二,那还有谁敢说自己第一?长达六周的顶级演出,16万人次的国际观众让萨尔斯堡闻名于世。
  一、萨尔斯堡,音乐大师的故乡
  尽管萨尔斯堡是一座音乐名城,但说起出生于此的音乐名人,或许真的不算多,屈指算来,最顶尖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莫扎特,一位是卡拉扬。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在萨尔斯堡盖特莱德街9号的一座米黄色6层楼房里。在三四层楼之间的外墙上镶着很大的白色艺术字:“莫扎特出生处”,楼上还挂着一面长长的奥地利国旗,从六楼直垂到二楼。在拱形大门旁刻有“莫扎特博物馆”几个字,顶端有莫扎特头像浮雕。从1917年起,这座公寓楼房就作为莫扎特纪念馆对外开放。莫扎特一家曾住在四层楼上,这是一套三居室的公寓,临街的一间是起居室,中间是卧室,后面是书房。卧室是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在四层的房间里陈列着莫扎特幼年时使用过的小提琴、羽管键琴,还有莫扎特的亲笔信件。为了纪念他,萨尔斯堡从1877-1910年间先后举行过八次莫扎特节,可以算得上是萨尔斯堡艺术节的前身。
  卡拉扬1908年4月5日出生在萨尔斯堡,他儿时的梦想是成为欧洲最有名的音乐总监,他在50年代开始实现了这一目标。除任萨尔斯堡艺术节的音乐总监,他还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艺术总监。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是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爱乐协会,金色大厅就是他们协会的物业。卡拉扬还担任过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总监,与瑞士的卢塞恩音乐节也有着很近的关系。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萨尔斯堡是他的音乐帝国的基石。
  卡拉扬出任艺术总监时曾说:“我将是一位独裁者”。这成为他的名言。虽然他于1964年卸任艺术总监、成为委员会的一名普通委员,但音乐节的网站上仍称他是“最后位绝对统治者”,因为继任的总监一直听命于他,他在1989年去世之前仍在幕后策划,做出最重要的决定。
  二、94岁的艺术节
  一战末期的1917年,原萨尔斯堡大剧院的导演马克思・莱恩哈特(Max Reinhardt)在维也纳提交了设立一个艺术节设想的陈述;1919年胡戈-冯・霍夫曼斯塔(Hugo yon Hofmannsthal)完善了他的想法,1920年8月22日,萨尔斯堡艺术节诞生了:由马克思・莱恩哈特担任艺术总监,在大教堂广场首演了霍夫曼斯塔的伦理戏剧《每个人》(Jedermann)。这部戏剧1921年再次上演,此后便成为了艺术节的保留剧目,今年依然用此剧作为开幕演出。这是一种流行于15、16世纪的道德劝说话剧,每年固定在萨尔斯堡旧城的大教堂前面表演,平常这个教堂广场是开放的,但在表演当天,会场四周都会封锁,只有持票者才能进去。话剧表演结束前,是一声凄厉的“Jedermann”。这个鬼哭神号的声音必须响彻全城。而话剧团会开放个名额给当地“尖叫冠军”,这位“大声王”便可以与一流的话剧团一起表演。作为观众,我也尝试了大喊一声的快感,试想在场数千人同高喊同一个单词,这是多么壮观!
  自1922年开始,除了话剧,音乐会、歌剧也先后上演,这增加了艺术节的多样性。演出曲目的增加,使艺术节不能只在室外,于是1926年,借用了原岩石骑术学校,开始动工修建艺术节演出大厅。岩石骑术学校位于17世纪前半叶为建造大教堂而挖掘僧侣山的砾岩石而形成的峭壁洞中,1693年大主教约翰・厄恩斯特Johann Ernst Thun依照巴洛克建筑师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的设计建造了岩石骑术学校。观众坐在分布在三层的96个拱廊中,可以尽情地观看马术表演。马克思・莱恩哈特在马术学校里修建了舞台,上演歌剧与话剧,自此,萨尔斯堡便成为夏季艺术家们的汇聚地。
  二次大战期间,艺术节曾经一度终止,1945年夏天才又恢复。战后几年,艺术节开始逐渐重新树立其国际声望。1946年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重新回到艺术节舞台。1948年,一个直到今天仍然与萨尔斯堡艺术节密不可分的重要人物走到了前台,那就是卡拉扬。卡拉扬1948年首次在萨尔斯堡音乐节表演,他于1956年被任命为艺术节的艺术总监,现在大家见到的艺术节演出大厅(Grosses Festspielhaus)就是那时开始动工的。由建筑师克莱门斯・霍茨麦斯特负责设计建造,大概用了5,5000平方米的僧侣山中的砾岩石,以建筑巨大的后台空间。这座新的演出大厅的建造,将原皇家马厩的外墙完好保存合并进整个建筑,以马赛克马头像装饰的地面让人们很容易想象出这个建筑原先的用途。100米的宽度,使艺术节大厅成为世界最大的歌剧院之一。1960年7月26日,卡拉扬主持落成典礼,并指挥演出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而今年的复排,更是赚足了眼球。
  2003年,皇家马厩开始被建筑师霍兹鲍尔(Wilhelm Holzbauer,克莱门斯・霍茨麦斯特的学生之一)和卢森堡建筑师瓦伦蒂尼(Francois Valentiny)改建成“莫扎特之家”,2006年(莫扎特年)完工,三个入口由艺术家(Josef Zenzmaier)设计,德国艺术家(Michael Hammers)受命将“金墙”设计安装到门厅处,落成开幕典礼上,由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挥上演了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莫扎特之家能容纳1,580名观众,这个体量和上海大剧院相同(座位1,495个:站位85个)。
  三、新时代的来临
  卡拉扬的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继任的总监们不可能在传统上超越他,那么,“搞搞新意思”便成为了必须的选择。吉拉德・莫迪埃(Gerard Mortier)在1990-2001其艺术总监的任职期间,追求更开放的方式发展艺术节。向不同人群和青年人推荐更宽广、更现代的曲目以及新颖、甚至大胆的美学视角。个性化的座右铭体现在整个艺术节的演出中,大量新制作演出逐年增加,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一代的艺术总监走到了萨尔斯堡的聚光灯下。   从2002年开始,彼得・鲁兹卡(Peter Ruzicka)从五个方面实践他的戏剧化概念:他用全新的示范性的制作以及第一次完整地演出22部莫扎特歌剧来对这个城市最著名的儿子表达敬意: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被搬上舞台以表达对艺术节创始者的崇敬:纳粹年间被流放和驱逐的奥地利作曲家科恩戈尔德(Korngold),策姆林斯基(Zemlinsky)和斯柯瑞肯(Schreker)的作品首次被搬上艺术节舞台和观众见面:Ruzicka也想让观众们以全新的视角欣赏19世纪耳熟能详的作品,并致力于探索“第二个摩登时代”的唯美主义;在艺术节期间推出更多首演作品。在他四年的艺术总监任期中,艺术节达到了从卡拉扬时代以来最高的票房纪录和最大的观众数量。2007年德国歌剧导演出身的尢尔根・弗里姆(Juergen Flimm)开始接任艺术总监。
  现任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Alexander Pereira)原来是苏黎世歌剧院的总监,接任几年来,已经做出了许多风风火火的改革。他尤其看好中国的发展,和上海大剧院的合作日渐增多。去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正是由萨尔斯堡音乐节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
  四、2014年萨尔斯堡艺术节
  2014的萨尔斯堡,又是名家名团汇聚的一年,参演乐团有: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奥地利广播交响乐团、西东合集青年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马勒青年交响乐团等,指挥家有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埃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西蒙・拉特(Simon Rattle)等等。
  对于曲目的安排,佩雷拉还是非常得意,他说,今年看点很多,首先是莫扎特的歌剧《唐・乔瓦尼》,指挥是埃森巴赫,又一部莫扎特的歌剧重新登上萨尔斯堡的舞台。第二,为了配合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有一些以战争为主题的节目。艺术节再度与法国作曲家马克・安德烈・达尔巴维合作,委约创作一部战争题材作品,此部作品的灵感来自犹太作家夏洛特・所罗门的生平。今年为了庆祝理查・施特劳斯150周年诞辰,艺术节与世界知名的管弦乐团合作,呈现施特劳斯的一系列作品。而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也将全部呈现。此外还有舒伯特的歌剧《菲拉伯拉斯》,这是一部几乎被遗忘的歌剧,指挥是尼古劳斯・哈农库特,舞台导演为彼得・施泰因。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期待舒伯特的作品能够在萨尔斯堡艺术节的舞台上演出。同时,推出新版的《游吟诗人》也非常具有看点。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佩雷拉即将卸任,但我们相信,明年的萨尔斯堡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782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