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佐 欧阳珊珊 朱尊尊

  [摘要]价值观教育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以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了“当前及今后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了“公民社会”在精神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67-01
  学校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学生思政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教育教学力度不够
  高中学生是一群价值观擅变的特别群体,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当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现实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部分的价值,学校为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两课”教育捆绑进行。
  (二)社会家庭配合乏力
  当前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育方式过度依赖学校,缺少社会家庭的关怀;二是高中培育方式过度依赖理论灌输。本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现在却只依赖学校的培育方式显然有点势单力薄。
  (三)学生价值取向模糊
  一是一元化主导。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仅靠以一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的价值观建构模式己经是力不从心了,其需要的是多元化、兼容性的价值建构体系。二是功利化追求。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应试教育的片面性等。
  二、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对策
  (一)注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
  要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高中学校培养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渠道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多种渠道协同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内容,单独列入学校教学的内容,具有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要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讲解和阐释,充分结合传统思想文化,将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涵和源流,有机融合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实质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
  (二)注重网络环境影响
  学校要把重视网络影响,加强学生引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学校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供条件。其次,要加强对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对进入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屏蔽,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培育高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教育原则,又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一)挖掘学校教育资源
  高中学校教育要深入挖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校园文化的隐性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文化渗透的功能发挥不充分。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去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同时,学校的课堂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中课堂教育的每一门课程。
  (二)挖掘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既要利用学校课堂和校园文化,又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思想境界。进一步理解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内涵,将其先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三)挖掘教育方式方法资源
  创新培育学生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必须抓住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倾向,以实效性为出发点,选择教育的方法。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是改善学校教学的一种途径,如通过各种新媒体载体,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进行宣传教育和讨论学习,教师也可以积极开设自己的专栏,以知识储备和师长的影响力,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2]石中英.社团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
  责任编辑:张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861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