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传统建筑美学的角度阐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建筑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与生活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由于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思想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首先就是要求建筑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和书院等。其次便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乎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
  “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体现出来。古代的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设,不仅尊重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还力求做到对土地、水源的保护。《荀子・天论》即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如此方能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
  
  外儒内道
  
  儒学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特征最明显的体现于礼仪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同样也符合儒家的礼仪之道,
  儒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它过于束缚人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外观庄严雄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前宫后苑的格局,而这种格局恰巧可反映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是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形成的飘逸、流动之感,让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的状态,即使是屋顶也呈现出不同的弧面,这就使得因建筑的重量而生的压抑感消失了,颇为符合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
  
  恒变兼容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追求恒久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这表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具体使用中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井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皆可体现出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布局、空间处理上体现出伦理等级观念,但在外在的庄严氛围下,却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丫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二、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特色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汇聚中国的举世盛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地段,南北、东西轴线的交汇处,在黄浦江畔展现出东道主的好客热情与大国风范。作为世博会主办国所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与解读,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练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又透露出新鲜的时代气息。
  官方资料表明,世博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斗拱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它很像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鼎,有鼎立之势,却更抽象,属于现代构型手法。这种下窄上宽的造型,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主体造型。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整体选用了“中国红’,形象更加突出。
  显然,这个建筑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众多传统思想,带有明显的中国性,而且还可以阐发出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解读,或像传统建筑上的斗拱,或像一顶古代的冠帽,或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之为“东方之冠”,还有人称之为“天下粮仓”,正所谓“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此外,中国馆设计还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现代转译,创造出流动的现代空间效果。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也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中国馆的空间组合秩序由“规”与“回”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规”源于中国传统 建筑的仪式化空间,在象征自然本质的中心对称空间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从而使单个空间演变为有层次递进感的空间序列,这正是故宫中空间秩序的由来。“回”则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非仪式化空间,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赋予看似无序的自然山水以结构性的秩序,从而使自然空间升华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华,这正是江南园林空间秩序之原由,中国馆方案将这两种模式融为一体。在国家馆的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
  中国馆红色钢构件搭建的构架虽然源自中式木构,但巨大尺度和跨度则显示了现代科技的成就,内部空间通透而又有动感。比如内部自采光的中庭,又比如地面的城市广场、13米高的地方馆中国花园、63米高的观景平台形成了三个平台,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以舒展怀柔的亲切,广纳人群,既为游客、市民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更将成为上海举办各种重大仪式及宣传活动的标志性场景,展现着和谐的人文关怀。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环保问题始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就必须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策略体系表现在中国馆的设计上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规划和群体整合层面,中国馆充分考虑一轴四馆方面的呼应,力争实现靠近世博轴,使中国馆与世博主题馆部分设备资源能够形成共享与协调。其次,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凤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来有效实现隔热。第三,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了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最后,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设计以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塑造标志性城市景观,创造了从广场地面到建筑顶面多层次的城市立体公共空间系统。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意境表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表现为以下特点:其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二,追求礼制秩序美;其三,以华贵、精细、丰富为美;其四,呈现出许多具体化、个性化的审美特征,在我们考察了在“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之下,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地回应方式也便一目了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从来都是建立在天人互动的合理关系上的,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即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呢?
  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包括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而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满足人们的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的确是当今中国建筑设计界要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在人们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曾经一座座冠以“大师”、“后现代”等种种名号的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如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的“蛋壳”等等,既有广被人诟病的央视大楼,也有颇受好评的上海金茂大厦,究其成败原因,无外乎是否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否遵循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
  应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很真实的,它的建筑表皮和结构形式是完全统一的,就连我们所称道的建筑装饰部件其实也具有某种实用价值,这就非常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古典建筑有许多内在的东西值得也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把其神韵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应是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我们强调不能一概地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能死抱传统文化停步不前,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造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应该为我所用,但究竟用什么手段来表达民族的精神,却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甚至设计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 李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85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