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亚平宁铁骑 意大利C1“公羊”主战坦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可

  进入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陆军装备的M60A1和“豹”I坦克逐渐跟不上时代,而且军中仍有不少老旧的M47坦克在服役。鉴于此,意大利陆军换装新型主战坦克的计划提上日程。在此之前,意大利本国研制的OF-40坦克主要用于出口,而且其技战术指标也达不到本国陆军的要求。作为“豹”I的后继者,“豹”II型坦克技术先进,是意大利陆军不错的选择。但是,引进其生产线的计划遭到了意大利工业界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实力研制出同水平的坦克。最终,意大利陆军被说服,同意由本国军工企业自行研制新型主战坦克。
  
  从国产OF-40说起
  
  二战之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较早开始了独立研制坦克的进程。相对于这些国家,意大利自行研制坦克的时间晚了许多。20世纪50年代初,意大利装备的是美制M47坦克,就当时实际情况而言,战败后的意大利没有能力研制和生产更好的坦克,装备M47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随着时间推移,M47性能逐渐落后,意大利决定自行研制新型坦克。所谓自行研制,其实并不是独立进行坦克整体的全部研制工作,而是参加由西德和法国于1956年开始的欧洲标准坦克联合研制计划。后来,由于利益上的冲突,坦克联合研制计划失败,西德和法国另起炉灶,分别研制出“豹”I和AMX-30坦克。意大利则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最终还是决定从美国进口300辆M60A1坦克,其中100辆由美国直接提供,另外200辆由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按许可证生产。M60A1与M47相比性能上没有实质性飞跃,只是安装了更大口径的105毫米火炮,而意大利多山的地形也为M60A1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意大利又试图购买其他新型坦克。当时可供选择的坦克不多,美国坦克不适合在意大利国土上使用,英国坦克机动性能不高,剩下只有西德“豹”I和法国AMX-30。经过比较,意大利最终决定选用“豹”I坦克。随后,意大利对“豹”I进行评估测试。但是由于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意大利没有马上订购“豹”I,直到1970年才正式采购了800辆。“豹”I与M60AI坦克属于同时期的车型,意大利采购的800辆中,200辆为德国直接提供,另外600辆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按许可证生产。1978年,800辆坦克全部装备意大利陆军。后来,意大利又订购了120辆“豹”I与160辆“豹”I改进型坦克。意大利陆军通过大量装备“豹”I,成功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豹”I的引进也为意大利的坦克生产部门带来了极大影响,他们在“豹”I坦克的生产过程中,掌握了许多研制和生产坦克的技术。奥托・梅莱拉公司正是在这种宝贵生产经验基础上,开始了独自研制坦克的历程。
  在采购国外坦克计划基本结束时,意大利就打算利用学习来的技术研制专门用于出口的坦克。70年代前半期,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出了“狮”式坦克,它采用“豹”I的底盘,安装英国L7火炮。但是随之又出现了专利权的问题,鉴于底盘和火炮都是国外的产品,得不到许可,因此无法出售。
  之后,意大利修改了研制方针,决定重新研制出口用的新型坦克。为此,奥托-梅莱拉公司与菲亚特公司组成了联合体,前者负责设计、生产火炮和车体,后者负责动力装置和悬挂系统。1977年,新型坦克进入实车设计阶段,1980年生产出第一辆样车,命名为OF-40坦克,“OF'’是两公司名称的首字母,“40'’表示坦克重量级为40吨。OF-40坦克的研制成功,为意大利陆军自行研制第一款自用坦克c1“公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羊”坦克在研制中吸取了很多OF一40的设计方法。两者在底盘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有了OF-40的成功,才有了接下来的“公羊”。
  1982年,意大利陆军提出了新型主战坦克的技术指标。1984年,意大利陆军与工业界对新型坦克的设计指标达成了共识。新组建的联合体很快于1986年生产出第一辆样车,随后研制的第二辆样车交付意大利陆军进行试验。意大利陆军根据国际惯例将这一新型主战坦克命名为Cl“公羊”(Ariete),“c”是意大利语“战车”(carro armato)的首字母。同年6月,“公羊”坦克的照片首次被意大利媒体披露,1988年,联合体又生产了6辆样车供意大利陆军进行试验。在450多天的部队试验中,“公羊”坦克共发射了3000多发120毫米炮弹,最终经受住了考验。意大利陆军决定采用“公羊”坦克,并计划在1990年至1994年间采购300辆。除了奥托・梅菜拉公司和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外,还有248家分承包商参与了“公羊”坦克的生产。
  
  整体布局与防护
  
  c1“公羊”主战坦克的车体布局、外形和OF-40坦克很相似,可以说是后者的扩大版,负重轮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只不过由于车体的增长,负重轮之间的间距增大了。车体采用了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具有很好的抗弹性能。车体前部弧形区装甲得到加强,并且安装了复合装甲。目前复合装甲的厚度和材料尚无法知晓,但是一般来说,陶瓷复合装甲对抗穿甲弹的防护系数多在1.5左右,差别不是特别大。结合车重分析,“公羊”坦克的车体前装甲防护能力应该和西方第三代坦克早期型号(“豹”IIA4之前的型号)持平,当然无法和极为重视装甲防护的英国“挑战者”坦克相比。
  车体布局按照从前至后的顺序分别是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右侧,头顶上有一个向右打开的舱门。舱门前方有3具潜望镜。中间的1具可以更换为夜视潜望镜。和OF-40坦克相似,驾驶员左侧有一弹舱,只不过由于装的是120毫米口径火炮炮弹,弹舱内存放炮弹的数量有所减少,为27发。在驾驶员后方的车体底部,设有一个紧急逃生舱门。驾驶舱前面左右两个翼子板上。分别装有探照灯和可折叠后视镜。“公羊”坦克也安装了侧裙板,制造材料与工艺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楚,似乎与OF-40没有太大不同,而且明显比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侧裙板薄,恐怕只能起到提前引爆破甲弹和对付小口径枪弹的作用。侧裙板上设有脚蹬,方便乘员上下坦克和维修悬挂系统。车体中央是战斗舱,顶部的炮塔装有一门120毫米坦克炮。炮塔同样采用了轧制装甲钢板焊接结构,前装甲倾角很大,与“挑战者”类似,但是从正面投影来看。更像“豹”||的炮塔,特别是炮塔右侧的炮长主瞄准镜的位置设置与“豹”||相似。从正面看,炮塔的投影面积较小,显然是牺牲了侧面防护能力。虽然炮塔整体较小,但整车重量仍然达到54吨,通过目测炮塔前部两块大倾角装甲的厚度,可看出其装甲得到格外加强,应该可以抗击2000米距离内俄制1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

  炮塔内有3名乘员,炮长和车长居右呈前后排列,装填手居左。炮塔右侧的车长座位上方有一个向后开启的舱门,周围有8具潜望镜,保证车长具有良好的周视视野。炮塔左侧有一个向后开启的装填手舱门,舱门前边和左边各有2具观察潜望镜,这些潜望镜均为伽利略公司的产品。
  装填手前方还有马可尼公司生产的激光告警装置,一旦探测到激光测距仪的激光波束,会立即在车长监视器上发出警报并且显示方位,供车长决策。在炮塔两侧各安装有一组4具前抛式电驱动烟幕弹发射装置,它们与B1“半人马座”装甲车和“达多”步兵战车上安装的烟幕弹发射器相同,这些烟幕弹发射器可由激光告警系统自动发射。
  炮塔后部的尾舱用于储放主炮炮弹。尾舱顶部装有泄压板,一旦吊篮内的炮弹被引爆,可以迅速排放出爆炸波。在炮塔左侧,还有一部圆形的小舱门,用于向炮塔内输送炮弹。“公羊”的这种弹药存放方式也与“豹”II坦克相同,即将炮弹分别存放在车体和炮塔的弹舱内,并加以隔舱化。这种方式要比俄式坦克那种人员弹药混装方式安全许多。
  
  火力
  
  “公羊”坦克的主炮为奥托・梅莱拉公司独立研制的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外形与莱茵金属公司的滑膛炮有明显区别。奥托・梅莱拉公司是研制舰炮的行家,研制与舰炮相似的坦克炮自然不在话下。该炮采用立楔式半自动炮闩,后坐装置由同心式驻退机和氮气复进机组成,氮气瓶位于主炮的摇架处。炮管上装有热护套、抽烟装置和炮口校正装置。火炮俯仰角-9度~+20度,最大仰角要高于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水平,有人据此分析该炮具备反武装直升机的能力,不过梅莱拉公司并没有这方面的宣传。炮塔旋转和火炮俯仰由电动液压马达驱动,另外还可改为手动控制。“公羊”坦克上的火炮采用水平和垂直双轴稳定装置,因此在高速运动中也可对目标进行射击。该炮可发射北约标准的所有120毫米炮弹,意大利陆军使用的弹种为意大利本国公司生产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高爆多用途破甲弹。主炮弹药基数42发,其中15发置于炮塔内作为待发弹,另外27枚置于驾驶员左侧的弹舱内。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一挺与火炮同轴,另外一挺安装在炮长舱门上,用于防空,弹药基数2400发。
  “公羊”坦克采用了伽利略公司的TURMS指挥仪式模块化火控系统,包括车长昼间周视指挥仪、炮长稳定式三合一瞄准仪、弹道计算机、传感器组、炮口校正装置,以及车长、炮长和装填手控制面板。由意大利和法国SFIM公司共同投资研制的车长周视瞄准仪安置于车长舱门前部,可360度旋转,并可进行-10度~+60度俯仰。车长还有一个单人使用的电视屏幕显示器,夜间可为车长显示炮长热像仪的图像。火控计算机为马可尼COSMO数字计算机,通过处理来自瞄准镜、激光测距仪、气温、风向、车体姿态、炮管温度等传感器传来的各种数据,赋予火炮合适提前量。计算机具有自我诊断和训练等辅助功能。除正常工作模式外,当一些部件发生故障时,计算机还可将各组件重新组合,保证系统能够可靠工作。
  
  动力
  
  “公羊”坦克的动力装置为发动机、变速箱和冷却系统的一体式结构,该装置在1小时内就可以装卸完毕。发动机是依维柯公司生产的MTCA型12缸4冲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956千瓦,单位功率17.6千瓦/吨。最大公路速度可达到65公里/时,远胜于意大利陆军以前装备的坦克。
  发动机工作时需要的空气,从发动机舱左右两边的进气口进入,废气从车体后部排出,冷却风扇通过发动机舱上部中央的圆形吸气口吸入空气,为发动机提供冷却气体。吸气口外部装有铁丝网,防止落叶等大型杂物落入发动机舱内。就整体而言,发动机舱上部的开口较少,结构比较完整严密。用于动力系统冷却的空气从车体侧面后部的狭长排气口排出,考虑到中弹几率问题,这样的设计会让人有些不安,其利弊目前还在争论之中。
  战斗舱后方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玻璃纤维制成的油箱,驾驶员可通过开关手柄选择油箱,燃油由泵直接送至发动机。燃油系统由主油箱和用导管连接的辅助油箱组成,当坦克爬坡或某个油箱没有油时,其余的油箱会继续给发动机提供燃油。“公羊”坦克在满载燃油的情况下,最大行程550公里。
  “公羊”坦克采用了依维柯/菲亚特公司许可证生产的德国ZF LSG3000型全自动变速箱,带有4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换挡操纵由微处理机控制并有伺服机构助力,紧急时刻还可以手动换挡,但手动时前进和后退都只能挂到2挡。
  传动装置上还使用了同轴减速器,起制动器的作用,同轴减速器与机械式制动器连用,减速器可吸收约75%的制动力。主制动器和紧急制动器为液压控制,停车制动器为机械控制,这些制动器都为盘式结构,同轴减速器为行星式结构。
  “公羊”坦克的悬挂系统为传统的独立扭杆悬挂方式,每侧各有7个负重轮,在第1、2、3、6、7负重轮位置上有液压减振器,每个平衡轴都装有液压限制器。负重轮、托带轮和诱导轮都有橡胶轮缘。诱导轮可以调整履带的张紧度,主动轮后置。履带为带有可更换胶块的双销式钢质履带,履带宽618毫米。
  
  装备与改进
  
  由于意大利陆军没有及时作出“公羊”坦克的采办预算,其采购计划也推迟到2002年才完成,采购数量也削减至200辆,第一辆于1995年服役。首批200辆“公羊”坦克主要装备意大利第132、第32装甲旅以及第8机械化旅,用以取代原先使用的老式M60A1坦克,换下来的M60A1则配给原先装备M47坦克的部队。装备“公羊”坦克的每个旅由1个营(装备54辆“公羊”)、司令部、技术保障连、维修站等组成,坦克营包括4个装备有13辆坦克的连(司令部保留2辆),每个连有3个装备4辆坦克的排组成,另外一辆为指挥员乘坐的指挥车。
  作为一种90年代服役的准三代坦克,“公羊”坦克的火力、防护与机动性均与80年代服役的西方第三代坦克存在不小差距,提升性能是必须的。之前已经装备的“公羊”坦克被称为Mk1,而“公羊”Mk2已经处于研发阶段,将配备1103千瓦发动机、液气悬挂系统、120毫米火炮用自动装弹机、更先进的火控系统与复合装甲。
  意大利陆军希望将来用一种坦克来全面替换目前的美式与欧式坦克,减少后勤维护的负担与压力,因此计划装备500辆“公羊”Mk2。如果计划最终得以实现,那么“公羊”坦克总数将达到700辆,意大利坦克部队的战斗力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提升。
  
  结语
  
  作为西方七国集团里面工业基础最为薄弱的国家,意大利一直处于一种微妙而尴尬的追逐先进国家的境况。意大利人在跑车工业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但在研发需要经受粗暴操作的军用重型装甲车辆方面,却并不出色。虽然在引进“豹”I坦克的过程中,意大利人总算从德国老师那里搞到了些真材实料,研制出了“公羊”坦克,但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扭转。作为西方最后一种服役的三代坦克,“公羊”坦克的机动性不如“豹”||,车载作战系统不如“勒克莱尔”,装甲防护不如“挑战者”2,在欧洲第三代主战坦克中只能敬陪末座,这也是意大利在北约地位的真实写照。毕竟,军工业的实力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辉煌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公羊”坦克也只能在亚平宁半岛上自娱自乐,了此残生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