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孩子一双飞翔的翅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爱兰

  1 目标预设
  
  (1)初步学会全过程的探究实验方法。
  (2)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锻练和发展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养成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提出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多数农作物都在春天播种,“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什么春天播下去的种子容易长成幼苗?那么种子又需要在哪种环境下才能萌发呢?
  
  3 作出假设
  
  播放录像:播种(浇水、松土、多在白天进行)一幼苗萌发。学生可能出现的推测: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阳光等。
  
  4 制定、实施计划预案(时间预定:1~2周)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探究条件设计实验,规划操作步骤,并预计结果。
  学生的家就是实验室;瓶子、罐子、盘子、碗、纱布等都是现成的实验工具;黄豆、绿豆、花生、玉米、瓜子、大米等都是随手可取的实验材料;卧室、阳台、冰箱、暖气等都是方便的实验场所。
  (2)经过全班讨论,修改后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每天都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每天都可能有新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温馨提示:各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有能力的话,尽量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
  表格设计参考表1。
  
  注意:光照是指自然光,不是太阳或其他热光源直射在光照组的种子上。光线是散射进来的,空气也是流通的,所以光照不会改变种子的温度;少数种子的萌发也会受光照的影响,因为光照可能缩短种子解除休眠的时间。
  ②可探究同一条件对不同种子萌发的影响。
  ③在种子萌发后,可持续观察有光和无光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情况,为后面“光合作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④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进行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并讨论发芽率的测定意义。
  常见问题、原因及处理方法见表3。
  
  (3)将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温馨提示:怎样更好的减小误差?)
  
  5 表达和交流
  
  各小组在在课堂上交流、表达各自的研究“成果”。
  (1)各组代表交流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体会并答疑,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提出重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设计重新实验的方案。
  (2)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3)评选出最佳设计、最佳创意、最佳合作等奖项。
  (4)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小论文。
  准备方案说明:
  学生的探究不能仅限于问题的解决,从问题的提出到题目的确定以及整个实验过程,都应学生自己完成。课堂上做的只有两件事情:①讨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②交流实验结果。采用这样的探究方式,能够更高地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协作配合,使知识形象化,同时能更好的促进技能的发展。
  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能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和改进探究方案。学生自己全程参与探究过程,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对于较难的问题能通过收集资料、请教他人、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方法,并能很好地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表达、交流。能够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点滴知识积累起来,使原来在头脑中模糊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清晰、具体,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完成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思维的升华。
  拓展实验的设计,能够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学问题的能力,实验的成功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7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