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播心理学视阙下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婷婷

  摘 要 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的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较为典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论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个体的作用机制,探寻促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实现少数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传播学心理学 黑龙江少数民族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Identity Research on Ethnic Minorities in Heilongjiang
  under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WANG Tingting
  (Qiqihaer University, Qiqihae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 typical multiracial province,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s more typical, has certain historical and special.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e,minority culture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a hitherto unknown impinge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psychology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media on the minority individual 's mechanism of action, seek to promote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identity,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Key words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ethnic minorities in Heilongjiang; cultural identity
  
  1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概况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少数个民族。他们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文;朝鲜族、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语文。其中,赫哲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南支语言,没有文字,同满语接近,通用汉语,少数老年人会讲赫哲语。信奉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北方原始宗教萨满教。创造了口头说唱文学史诗伊玛堪、擅长鱼皮手工艺制作。鄂伦春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北支语言,没有文字,靠口耳相传传递信息,通用汉语。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属自然神多神崇拜。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说唱故事在内的口头文学、民间歌舞、书面文学。是一个精于打猎的马背民族,发展出狩猎文化精华。其他少数民族大多通用汉语言文字。
  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文化认同是指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表现在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等诸多方面,凡同人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而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
  由于时代变迁、历史基础等因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出现复杂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受同化较为明显;第二、宗教受影响的速度较为缓慢;第三、习俗受影响的程度存在着地域性差异;第四、女性教育问题仍然任重道远。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日益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中现代与传统杂陈,落后与先进并存,开放与狭隘共生,从而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内部断裂。由于原来的价值体系已经不得到主流文化的承认,少数民族对现代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原有的文化归属感不复存在,容易失去精神寄托产生信仰危机。
  3 如何提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水平
  (1)增加权威报道,树立“威信效应”,增强文化认同效力。这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学研究认为,当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定在高权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定就会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相信。传播者的威信的高低与受众被影响的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正比的关系。传播机构或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也能形成威信效应。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威信效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传播者、传播机构或信息来源在受众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而这种威望和地位是由受众授予的,并且是可以证明的。权威性和深度性是平面媒体特有的优势,通过增加权威机构的权威报道,可以很好的树立威信效应,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效力。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体系日益完善,内容愈发丰富,形成了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种文字的民族报刊体系。
  (2)创办特色栏目,满足“心理层次需要”,提高文化认同水平。传播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共性心理,是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动倾向。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其产生:①受众对媒介的认知。看书,探讨知识的心理;读报,获取新闻的心理;看电影,寻求娱乐的心理。②受众对信息产品的一般期待和要求。即求新重快;求知重趣;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深重活;求真重美。只要传播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切准受众脉搏,编制出符合和适应受众共性心理的信息产品,就会为其乐意接受。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设有全国惟一的省级朝鲜语广播,每天定时播出具有鲜明朝鲜族特色的民族节目,极大的满足了朝鲜族受众的心理需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一档吸引人的少数民族节目,它所挖掘的应该是独特自然地理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意义。这也正是少数民族节目的意义所在:历史的厚重感,对现实的执著与真诚,强烈的人文关怀,一种用奢华替代不了的质朴的真实力量。要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媒体和栏目的发展。在栏目的制作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内容翻译上,而是要制作、编排出一系列贴近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水平。黑龙江省境内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媒体做得比较好,除了转播中央、省、市台的节目外,还自办一些别具地方特色的新闻、艺术、影视类节目,用汉、蒙两种语言播出,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业余生活,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受众的喜爱。
  (3)借助新兴媒介,提高“心理唤醒”水平,拓宽文化认同渠道。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飞入寻常百姓家”。受众获得了以往传播媒介无法实现的话语空间,这种互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及其建构和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民族文化认知、情感表达角度看,互联网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激荡的空间,为展现民族文化知识,推动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表达的平台,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建构提供了更有活力的空间。很多少数民族网站为主流文化或外来文化了解本民族文化提供了窗口,促进民族文化在本民族的传播,培养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族文化认同。如云南人民信息港网站。传播的内容涵盖了包括傈僳族、怒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傈僳人民信息港网站还形成了复杂的文化场域,体现出外族人士对傈僳文化的欣赏和认同。网络环境勾勒出来的神秘、浪漫、充满情调的民族文化给异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民族的文化认同,最终体现为个人对族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下,我国一些从事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人士、旅居聚居地之外的少数民族人士、少数民族文化名人纷纷开通微博。通过留言、分享等方式建立联系,在人际传播中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围绕某个话题,在互联网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话语方式。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中找到了新的传播途径,同民族成员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异民族成员通过信息交流进行了解,拓宽了民族文化认同渠道。网络传播中,通过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意识形态浸润等各种因素合力下,形成了多层次的民族文化认同。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传播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一,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512359
  
  参考文献
  [1]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当代传播.
  [2]郑晓云.文化认同文化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1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