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动科普创新 共襄教育盛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6年6月21日,第3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拉开序幕。为期3天的展评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52家科普场馆的66个科学教育项目,广大科普工作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举。此次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原创教育品牌――拓展类教育项目“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和基于展品的创意教育项目“探索者联盟”,希望借此机会与同行深入交流,相互学习。
  项目简介
  “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创开发的博物馆系列教育品牌之一,旨在深挖展品背后的科学内涵,吸引并促进受众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活动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
  ・设计理念延伸静态展览,衔接学校课程;以标本为依托,倡导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前、中、后一体化规划设计。
  ・品牌特点活动主题多元化――包含鸟类、植物、昆虫、古生物、生态、天文、地质、人文等多种主题,目前已开发57个活动项目;目标群体分众化――涵盖亲子低幼、小学低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多个年龄段;呈现形式多样化――包括但不局限于角色扮演、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主题演示;实施地点灵活化――活动材料和教师手册整体打包进活动箱,便于在馆内外流转。
  丰富的鸟类标本是我馆馆藏特色之一,基于这一优势,我们开发了“探秘鸟类”系列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包含“结构与功能”、“行为与习性”2大主题13个活动。此次参加科普教育项目展评活动的项目便是“结构与功能”主题下的“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移动课堂,目标群体为初中生。该项目的三维目标分别是: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鸟类的基本结构与行为特征;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方法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理解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及信息素养,体会团队协作,懂得合作与分享。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分活动前、中、后3个阶段实施。活动前,参与者以任务单为导向,自由参观展区,收集、记录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信息。当然,参与者也可以在学校或家中进行资料搜集,完成任务单。
  在对活动主题形成初步认识后,博物馆科学教师进一步组织参与者在实验教室展开探究,依次为活动引入、小组探究、成功展示3个环节。
  科学教师先以问题引入,“假如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拥有了飞行能力,我们的身体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参与者自由畅想并分享观点,科学教师从中总结出鸟翼、羽毛、骨骼、呼吸系统等关键词,作为备选探究主题。
  随后,参与者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并组成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都会得到主题材料包和对应任务单,以便开展协作探究。例如,以鸟翼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雨燕标本、机翼纸模、吹风机和工具包,任务是观察鸟类标本翼形、鸟翼前后缘厚度;制作机翼纸模,探究机翼升力原理。以羽毛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羽毛标本和放大镜,任务是观察触摸羽毛,记录其结构;根据羽毛形态推断功能;描述鸵鸟与猫头鹰羽毛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并解释鸵鸟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原因。以骨骼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一套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家鸽骨骼标本、盐溶液、砝码、工具包,任务是通过比重实验找出密度较小的脊椎动物;模拟测试中空长骨承重能力,探究截面形状对承重能力的影响。
  小组探究结束后则是成果展示环节。每组需派代表展示研究主题、过程与结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参与者根据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不断完善记录单,归纳梳理鸟类适应飞行的各项特征。所有小组都汇报结束后,科学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并布置活动后任务。
  活动后,参与者可以进一步收集资料,补充鸟类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方面对飞行生活的适应性,也可以尝试运用探究结论解释家鸡是否具备飞行能力并形成报告。
  项目效果与特点
  “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在1年内累计实施40场次,包括学校定制24场和散客预约16场,参与总人次为818人次。通过课堂随访和调查问卷2种方式收集参与者反馈,发现活动后参与者对鸟类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
  本活动与初中生命科学内容密切相关,活动中引入的动手实验和可触摸标本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深受广大教师好评。活动ppt免费共享给参与上海市教委联合上海科技馆设立的“馆校合作”项目的教师,覆盖上海市60余所学校,亦有许多学校专门要求定制本活动作为课堂延伸。
  根据活动反馈总结出本项目的4个特点。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参与者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科学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知识讲授为辅。
  ・注重受众体验,促进全面发展。参与者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之余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
  ・紧密衔接中学课程,活动呈现形式丰富。项目内容与中学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学生已有理论基础之上拓展思维容量,提供大量可触摸标本,方便开展深度探究。
  ・活动定制,博物馆教育进校园。根据校情、学情实施定制,教育资源整体打包,社区、学校多地流转。
  获奖感言
  本项目从设计实施到优化完善经历了漫长的磨合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网上预约所导致的参与者实际年龄与目标人群不符、参与者年龄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活动引入时,能根据参与者的回答快速评估其认知水平,根据受众之前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经历确定究竟采用验证式探究、引导式探究还是完全开放的探究,同时对内容的深度、广度、呈现方式、活动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以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目前项目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如“呼吸系统”主题和“肌肉”主题目前还只有视频资源和图像资源,缺少实物支持,后期将引入鸟类呼吸系统模型和鸟类塑化标本进行支持。
  自然探索移动课堂之“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能得到组委会和广大同行的认可,十分荣幸。衷心感谢本次活动的发起单位,为来自百余所科技场馆的展教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我馆展教人员队伍,也促进了全国科普场馆在教育活动这个专题下深入交流,互相切磋,可谓意义非凡。相信每一位参与者都从本次活动中获得了良多收益。也期待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越办越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163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