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鼻咽通气道在脑出血微创术后诱导吸痰的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在发病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易合并坠机性肺炎,出现痰液黏稠、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呼吸道梗阻症状,不能进行有效排痰,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出现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必须通过吸痰解决呼吸道梗阻症状,改善通气功能。重症患者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但多数患者仍采用经口或鼻腔吸痰,通过应用鼻咽通气道诱导吸痰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脑出血微创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应当注意患者存在颅底骨折、鼻腔感染或鼻腔发育异常时禁忌应用鼻咽通气道吸痰.
  一、鼻咽通气道型号选择:鼻咽通气道置入后的理想对位是:从患者的鼻腔插入到咽腔后,咽端位于声门外0.5cm外,如此对位可以支撑起咽后壁,从而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目前临床上指导鼻咽通气道型号选择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长度,即按照拟置入的深度来选择,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测量测量从耳屏到鼻尖的长度再加上2.5cm;另一种是测量测量从耳道口到鼻尖的长度。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用Fr30~34(即ID7.5~8.5mm), 成年女性用Fr24~28(即ID6.0~7.0mm),
  二、鼻咽通气道置入技术:置入前准备,在鼻咽通气道表面涂上液体石蜡油或润滑止痛胶等润滑剂,有利于置入。在双鼻腔滴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苯肾上腺素或可卡因等,以收缩鼻腔黏膜血管,通畅鼻腔,减少置入所致鼻腔出血的发生。置入前体位:先将病人的下颌向前向上托起,呈嗅花位,如此体位一方面可使气道通畅,便于置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鼻咽通气道置入上鼻道。选择鼻腔较为通畅的一侧置入,通畅首选右侧鼻孔,当置入不利时可选择左侧鼻孔置入。置入操作:用优势手持笔式持鼻咽通气道沿下鼻道进入,插入方向与面部完全垂直,其翼缘抵达鼻孔即可。
  三、通气道位置有效固定:通气道留置在鼻腔,最常见的是导管移位或脱出,还有使用过粗的吸痰管及不当的清理通气道。有效固定通气道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做好患者通气管的鼻外的长度测量和刻度标记以便观察,而后用防过敏的纸胶布蝶形妥善固定通气道与鼻孔外侧,以确保通气道位置固定〔2〕。因此严格交接班,每次用棉换或小片纸巾放在管口试验官腔通气程度,是有效观察通气通畅不可缺少的手段。
  四、清理时吸痰管的选择:在日常工作中选择不合适的吸痰清理通气道中会出现异常,如粗大的吸痰管在通过弯曲管道时容易带动管道导致通气道移位,而细小的吸痰管容易遗留导管壁处血迹造成管道内血快形成。因此需要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管内径是通气管内径的2/3效果最佳。
  五、鼻咽通气道吸痰的技巧:在清理通气道时,要力争定位准确,动作轻柔和控制吸痰时间。操作方法:调节合适负压成人0.040―0.053mpa(300―400mmhg),一只手戴薄膜手套,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沿通气管内壁轻轻插入,边进边吸,当吸痰管插入长度超过气管的下端口时,将吸痰管用手折住靠近与负压连接管衔接的一端,以免压力大而损伤咽部粘膜,然后以慢而轻柔的动作下送吸痰管,感觉到有阻力后将吸痰管上提0.5―1.0cm,用旋转提拉手法充分吸出气道分泌物,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以不超过通气管下端口1cm为宜,一般患者插入通气管长度为鼻翼到耳垂长度,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3〕,时间过长,会引起缺氧,吸痰前后加大氧流量,提高了供氧浓度,有助于提高SPO2.
  六、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鼻咽通气道的放置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刺激,应加强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的监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血压变化不定,血压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要重点监测血压的变化,随时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
  鼻咽通气道是从患者鼻腔插入到咽腔的一个类似于气管插管的软管道,做为一种常规的通气工具适用于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的患者。置入鼻咽通气道首先可以解除咽腔组织或器官对声门的梗阻,同时临床可以采用吸痰管经鼻咽通气道吸痰,也可以通过鼻咽通气道的管腔直接吸引咽部的分泌物,尚可刺激咳嗽反射,使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咯至上呼吸道,利于痰液吸出。其次通过鼻咽通气道吸痰,对鼻粘膜无刺激,避免了鼻黏膜的损伤,吸痰管通过鼻咽通气道插入气管准确高度,并可以以鼻咽通气道为参照物,更准确掌握插入深度,且吸痰管不易打折、盘旋,减少了吸痰次数,延长了吸痰间隔时间,置管方法简单,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启明.临床麻醉学[ 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
  2.王秀川.高血压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变化 [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744―2745
  3.王玉珍 ,王银孩,魏雁林.使用口咽通气道缓解昏迷病人舌后坠 [ J].南方护理学报,2011,8(4):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511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