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的思考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关注土地整治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造成了对生态效益的忽视,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必须尊重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治理理念,促进国土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文将就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整治;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016-02
  1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土体的影响
  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能够使土壤结构、质地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一定变化。学者艾东等通过采用综合分析法就土地整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有效的土地整治能够使土地得到改善,土地质量和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徐畅等通过对紫色丘陵区土地整治后土壤质量的研究,研究发现土地整治工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质,同时土壤质量改善效果也会随着整治年限的增加得以显露出来。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土地整治则会对土壤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面蚀和风蚀严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
  1.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土地平整以及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能够使水文结构得以改变,对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产生不利影响,并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牛传军等通过考察河北保定土地整治项目对项目区内水资源的影响发现,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能够大大降低输送中的水分蒸发与渗漏损失,使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确保区域内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韩霁昌等在陕西某盐碱地土地整治过程中,通过“改排为蓄”治理模式的运用,并结合生物、农业以及工程等措施,将重度盐碱地治理成为高质量农田,使治理区内水土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如果所采取的土地整治模式不合理,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说,如果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那么必然会提高水资源的需要量,进而使地表水系结构发生改变。
  1.3 对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也会因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而受到一定影响。李子田在其研究中指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道路及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会使得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变得不连续,甚至成为动物迁徙以及植物孢粉转移的阻碍,大大压缩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但是张正峰则认为如果所采取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技术具有生态保护作用,那么就能起到保护当地生态的作用,比如,对硬化道路路基进行打洞,为生物迁徙提供必要的通道,在泥结石碎石路面铺设耐压草皮,能够为野生动植物栖息提供场所,使生物多样性增加。但是,陈百明认为,现阶段土地整治工程已将生态化整治以及景观设计等技术,例如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农田防护以及自然景观等工作视为提供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2 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策略探讨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就摆在突出位置上,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着力实施的工程。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到十三五规划完成,我国通过土地整治实施的补充耕地应超过366.67万公顷,土地整治的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5%,以下就生态文明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思路和策略进行适当阐述:
  第一,树立生态化土地整治理念。为了保证土地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从项目最初选址、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施工一直到最终竣工验收,都必须注重生态效益,本著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同时,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不能仅靠工程机械,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生态进行改变,加强土地生态化整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通过有效地土地整治措施对水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土地整治应以土体有机重构为中心。如果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仅靠工程机械来使项目区内原有地貌发生改变,从而使田面平整,实现水电配套,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应着力于对项目区受损土体进行重构,使土地质地结构得以改善,对于土体中所含的各种污染性物质,应当采用各种理化方法进行去除,使土体自净能力得以恢复,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土地,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三,促进土地整治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相较于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生态景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国内的土地整治工程往往比较注重土地平整规模的整治,而忽略了生态保护以及景观设计,致使整治区景观类型缺乏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此,我国应当从土地整治工程特点出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注重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加快生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建设。
  第四,构建土地整治工程评价体系。项目区生态环境会因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而受到一定的影响,那么在项目实施完成后,需要全面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所受的影响,既能为项目规划设计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同时,评价资料也能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依据,检验项目实施是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符,进而确保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 生态文明形势下几种典型的土地整治模式
  3.1 “多功能导向型”农地整治模式
  这是一种为实现农地生产、文化、生态以及景观等多重功能而进行的一种农地整治模式,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耕地数量与质量,也要适当运用生态化整治技术,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修复,注重农田生态景观设计。目前,该模式主要在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农地集中区域得以应用。
  该农地整治模式主要包含三点:第一,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开展“田水路林村”整治工程建设,实现与现代农业园、社区等农业新业态的对接。第二,生态景观建设,在景观格局的设计过程中,对水、土、光、热等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考虑。田块层次设计中,考虑田块布局与形状,既要讲究基质、斑块和廊道的景观布局,又要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保留与重塑,在坑塘和湿地的填埋问题,应审慎考虑。第三,休闲游憩设施建设。注重农田的景观设计,实现景观林和防护林的相互建设,实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护坡建设并举,使农田休闲性得以提高。加强丰干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使农地能够满足休闲游憩等需求,并预留一定的基建用地,作为农业体验、观光与旅游业的发展用地。
  3.2 “乡村更新型”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这种农村整治模式主要是依托国家增减挂钩政策,为了激发农村综合发展与乡村活力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做法是实行“宅基地归并”集中的安置模式,对农居点进行归并,力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新型农村,提升农业,在土地整治前后,农民获得新房宅基地性质与之前一致,土地承包权益、农民身份不发生任何变化。
  具体的整治要点是:第一,将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拆除复垦处理;第二,将行政村田块进行归并集中,重新加以布局,并完善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第三,建设农民住宅安置小区,主要为其建造地层别墅,并配以相关服务设施。
  3.3 “渐进性”工业用地整治模式
  这种土地整治模式是目的是为了减小建设用地,对建设区外内与规划要求不符的闲置、废弃以及低效的工业用地,而采用渐进式的整治策略,遵循“由简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主要针对农田保护区内现存的零星、废弃以及低效的工业用地进行整治,对现存量用地空间进行腾挪,优化城乡产业用地结构布局。
  具体做法是:将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拆除,对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复垦,进行土地平整,并建设相应地基础设施,对复垦土地进行改良,并实施土壤培肥,使工业用地板结、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 结语
  综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必须融入生态化整治的理念,在生态基础上从事土地整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乃至最终的竣工验收评价中突出生态化理念,加快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转变,将促进土体有机重构确立为生态化土地整治的核心。此外,还应加强土地整治工程评价体系构建,从而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志军.生态文明引领土地整治转型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
  [2]于跃龙.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科学与财富,2015,(2):162-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879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