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正永 朱重龙 钱建波 贾建强

  摘要: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做好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至关重要。以“人本、协同、共享”为理念,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着力做到“五个提升”,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信息化有效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校园;智慧教学生态;智慧服务;数据大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5-0138-02
  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秉持“人本、协同、共享”理念,以服务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师生需求为动力,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在学校现有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1],进一步汇聚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多方优质资源,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教学生态、创新智慧服务、打造校园“数据大脑”,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让师生享受“智慧苏电”“平安苏电”“幸福苏电”带来的美好体验。
  1 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
  以“一朵云、两平台、一中心、一门户”为主架构,打造“1211”“智慧苏电”升级版,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和应用服务三层。在基础设施层着力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夯实承载智慧校园运行的物理地基,融合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性能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大资源池。在数据层着力打造全校全量数据中心。通过物联网接入平台,将所有设备数据采集汇聚,通过人脸识别接入平台,将所有人的数据采集汇聚,结合现有的业务系统数据,构建全量数据中心,配合科学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方法,按照国标、行标、校标的数据标准,形成学校的数据资产,为上层应用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在应用服务层着力打造智慧融合门户。通过建设智慧融合门户,为师生等提供所需的资源、信息、服务和数据等一站式服务,探索面向开放生态的智慧校园新架构。此外,智慧校园的建设既需要外部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的指导与约束,又需要内部的运维与安全保障体系的强力支撑[2-5]。
  2 建设内容与路径
  2.1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智慧校园支撑能力
  构建高质量的多网融合网络环境。实施校园网扁平化建设,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升级骨干网络及出口总带宽,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实现学校教学、办公、生活等主要区域的5G网络全覆盖,探索5G+智慧教育应用与创新;深入推进IPv6升级,实现校园网用户的IPv6普遍访问和校园网信息资源的IPv6普遍服务;完善校园物联控制和生物特征识别网络,构建多网融合网络环境[6]。
  升级高性能的虚拟化数据中心。升级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房,优化升级高性能、高可用、可灵活扩展的云计算平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性能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大资源池;通过应用研发和标准研究,探索面向开放生态的智慧校园新架构,持续优化基础软件平台,实现高可靠、高并发、可扩展的基础软件应用支撑,统一数据标准,完善数据治理,开放接口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师生提供智慧服务;建立多级数据容灾备份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建设新一代的智能校园卡系统。以“虚拟卡为主、实体卡为辅、人脸局部应用”为建设思路,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以在线金融支付为中心,实现集中式平台化管理,覆盖身份识别、聚合支付、信息服务、流程整合、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形成高效稳定、功能全面、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新一代智能校园卡系统,通过网上门户、自助终端、智能手机平台,为师生、商户等提供业务办理、消息推送、大数据呈现、决策分析等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
  2.2构建智慧教学生态,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打造智慧学习空间[7]。持续推进智慧教室建设,丰富教学手段,为教学大数据提供数据支撑。以省级现代子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基于VR/AR、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实验实训中心。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差异化、个性化的泛在学习。打造“智慧课堂、虚拟仿真、网络学习平台”三位一体的智慧学习空间,创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模式。构建从建设、应用到评价的资源开发机制,制定资源开发标准,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成校内与校外优质资源融合体系,形成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聚效应,打造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继续深化与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等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将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拓展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资源库,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和社会培训。
  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信息化培训和信息化竞赛为抓手,以提升师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为目标,优化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体系[8]。健全学生在线学习和教师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激励机制,创新和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学习有效性评价方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国家教育部师资培训联盟和省级教师培训基地,继续发挥信息化团队的优势,开展信息化师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以信息化竞赛为抓手,开展信息化水平提升沙龙活动,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2.3创新智慧服务,提升师生体验感
  建设智慧融合门户。建设集资源、信息、服务、数据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融合门户,实现师生可以最快速、最高效找到校内所能提供的应用、服务、资讯以及数据。建设资源子门户,为学生、教师、社会人员搭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子门户,整合资讯和个人数据的页面,通过各业务系统接口实现数据的整合集成与实时显示,为师生提供各类信息资讯、信息综合查询和即时提醒服务。建设服务子门户,重点优化建设“一网通办”师生办事大厅,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数据子门户,建立个人信息化档案,全面展示师生全生命周期的个人数据,建设“一表通”系统,降低教师重复填表的工作量,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动态呈现数据状态。

nlc202207142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43596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