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拖延并快乐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有些场景您一定不陌生:早上总是想多睡几分钟,于是任由闹钟响了又响,直至实在来不及才起床;一份开了头的电子邮件,写给工作伙伴或久违的朋友,却迟迟处于草稿状态;一张待收拾的书桌,杂物几乎淹没了重要的文件,却常常不见收拾;甚至,拖到最后一刻才磨蹭着收拾远行的行李,一路狂奔去赶即将起飞的航班……
  
  我们一边抱怨着忏悔着自己的拖拉,一边一次次地拖延着,享受着拖延带来的那些略带罪恶感的快乐,就像上瘾般的沉迷其中,不得自拔。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的塞缪尔・约翰逊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曾自曝拖延经历――他需要将一箱衣物从居住的印度寄往美国,因为预计需要用一个工作日处理,于是决定晚点儿寄,结果日复一日,足足拖了8个多月。“8个多月里,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将箱子寄出。”但他一直没付诸行动。这篇论文发表后,对拖延进行研究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加入研究阵营。
  
  我们为什么喜爱拖延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延”通常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一面背负着罪恶感的折磨,一面享受些许莫名的快感――拖延者的情绪复杂纠缠,正如导致拖延的缘由一样枝蔓丛生。
  格罗尼根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施欧温博格认为,作为一种焦虑反应,“失败恐惧”是预测拖延的重要因素。拖延者往往害怕犯错,担心自己的表现不能达到标准或者满足他人的期望,对评价内容的过度担心和焦虑导致了拖延,推迟或逃避执行有失败危险的任务,以便为自己留下辩白的余地:“不是我不够棒,只不过我拖延了,时间不够多。”
  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时间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只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坐标参照中保持平衡的人们,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如果只局限于其中一个坐标,那么生命观就会发生偏差、受到局限。”时间感知失衡的一个例子便是“轻视未来”,这一容易导致拖延的状态也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目标的时间设定在遥远的将来,比如筹措孩子的大学教育基金,那么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看上去没有实际上那么重要,以至于许多长期、重要的任务遭遇拖延。
  
  拖延的快乐从何而来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出于及时行乐的本能,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他们似乎更愿意享受拖延带来的愉悦感。
  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总结了他与成千上万拖延者合作的经验,发现他们的拖延有着共同的原因:“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的释放压力的快感。”这一说法在很多拖延者身上得到了验证,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教授。
  但是,这个逻辑存在着诡异之处:“拖延”作为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一项任务的焦虑的反抗;然而却在拖延过程中,大多数拖延者都会感受到异样,出于个人的压力、担心引起别人失望的自责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和情绪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拖延的健康成本
  在心理学家看来,“拖延现象”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拖延”不过是一种现象,而非“病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拖延,因为它有可能是其他病症的征兆。
  如果你的拖延现象已经使你陷入这样的状态:懒惰、嗜睡、无从激发做事的欲望,而这种情形又发生在冬天,那就需要注意了,你可能得了季节性情绪紊乱。
  不过,拖延与健康的关联并不止于“预兆病症”。很多研究表明,拖延的习惯还会令你付出更多的健康成本。每当接下一项新任务,大多数拖延者都会经历这样一环“情绪怪圈”: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由此堕入新的自责,即便接下来再次发誓“我永远不会再拖延”!过山车般起起落落的心理状况仍难免对生理产生影响。
  一个有关“拖延和健康”的经典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蒂斯和宝麦斯特给班里的学生使用了一套拖延量表,另外,在课上布置了一篇学期末论文。学生们被要求,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报告“他们体验到了多少身体不适的症状”――结果并不令人惊讶,此前的量表划分出的拖延者递交论文的时间平均迟于不拖延的学生,得分也普遍偏低,但最让人伤感的是,虽然在学期末,所有学生报告的不适症状都有增加,但拖延者报告的症状明显
  更多。
  
  拖延,我该如何是好
  目前,针对消极拖延的干预主要包括团体心理治疗模型和个人干预。前者通常被划分成6个90分钟的阶段,令拖延者先识别自己的拖延类型、理解与这些拖延类型相关的个体动机,而后通过减少拖延行为,最终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后者则主要包括:增强对拖延的认识、制定一系列任务并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通过表扬增加成功体验、增强效能感。
  显而易见,这些干预措施具备异曲同工之处,归结起来便是“个体必须有足够的动机、能力以及强的效能感,才能使行为成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到过这样的说法。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总需要点儿什么激励――这一事实自有人类便未曾改变,根深蒂固,一如经济学家、拖延症研究权威乔治・安斯利眼里的“拖延”――“你完全可以称之为本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30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