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情况相当普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了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湖南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模式。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教育 当地政府 调查 思考
  一、调研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但由于经济条件、工作性质、居住环境、就近入学困难等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学习、生活而被迫留在家乡的未成年儿童和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大量外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了中国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湖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在1200多万人口的劳务大军中,夫妇共同外出打工的占到1/3;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儿童的60%,形成了数百万留守儿童群体。临湘市是湖南极具代表性的农村县级市,在这个人口50万左右的城市中,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13856人,占到该市在校学生的21%。该市外出务工家长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呈年轻化趋势,孩子愈小,家长外出务工的愈多,小学阶段8205人(家长年龄在27-36岁之间),初中阶段4115人(家长年龄在36-42岁之间),高中阶段1536人(家长年龄在42岁以上),各占59%、29%、11%。临湘市第三完小地处临湘市城乡交接地带,周边有三个社区,居民较多,现有在校学生400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周围8个厂矿均告破产,下岗家长外出务工逐年增多,学生中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30%左右,2010年占35%左右,2011年占40%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由于过早地脱离了父母的教育与关爱,他们的生活、情感、学习、心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留守儿童的第一手信息,熟悉留守儿童生活的现状,发掘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希望不仅能为临湘市缓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帮助,也期待对其他地区破解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裨益。
  二、调研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研活动始于2011年暑假之前,至12月中旬结束。范围是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师生。采取了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问卷调查,共设计了调查表格2种,主要是针对老师和学生。并且现场分发试卷、填写、收缴问卷。第二种是访谈考察。深入现场,通过交谈、进行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力争体现细节、通俗易懂、涵盖不同人群。前后给师生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抽查小学二年级以上至六年级的班级10个,学生总数300人,被调查留守儿童数200个;访谈个案(留守儿童、父母及其家庭,非留守儿童、父母及其家庭)68个,访谈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30余人。
  三、调研内容及其分析
  1、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在问卷调查与访谈中,笔者主要聚焦在对以下一些内容与数据的收集:监护类型、亲子联系、与父母、监护人及周围人群之间的相处与关系、身边的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所解决的方式、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犯错误的留守儿童的处理方法等等(见表一、二、三)。
  2、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笔者回收到了120份留守儿童和50份在校老师的有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留守儿童心理有情感孤寂趋向,身心容易遭受伤害。91.7%的认为一般和很少受到身边的人关心,100%的选择与自己境况一样的留守儿童一同玩耍;58.3%认为自己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有区别;在与非留守儿童一起上课时50%的回答“无所谓”和16.7%的回答“不想”,比例要远高于25%的非常想和8.3%的有点想的比例。这些都反映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和关照以及农村制度化社会支持体系对他们的关照不多,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容易遭受伤害。
  二是学校采取了较好的教育方式,但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83.4%的老师回答“了解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100%的老师回答对留守学生有特殊关注,86.7%的老师回答对于犯错误的留守学生相对宽容处理。66.7%的学生想用好成绩回报父母,96.7%的学生感到“心事无人述说,心理压力大”。因此,虽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父母亲情缺失、儿童情感交流过少,该校留守儿童仍然存在负面心理倾向,对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仍需引起特别的关爱与关注。
  3、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情感教育缺位。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从而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二是学校疏导教育乏力。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
  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不得不进城打工,并且还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产生了诸多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围绕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并采取了“三个优先”的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给留守儿童安排小班寄宿制教学,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率先在教室里安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挑选细致耐心的教师任教,让教师在课外有更充分的时间对每个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以激发学习兴趣,矫正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成绩。
  二是生活上优先考虑。学校不仅创办了留守儿童寄宿部,而且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加强对个别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针对“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时常产生孤独感的特点,学校还安排了多种集体活动,开展“三小”活动(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等,让孩子们感受集体的温暖,体验被需要的幸福。
  三是情感上优先沟通。学校除了尽力创造条件让家长与学生多沟通外,还创设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会记下自己班里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日,生日当天由学校买蛋糕,当晚与全班同学一起庆祝,让孩子感受家的爱与暖。
  通过一系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六多六少”的新局面:认真学习的多了,进电游室和迟到旷课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打架相骂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违反校规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浪费水、电、粮食的少了;关心集体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参与活动的多了,情绪低落的少了。学校还于2010年被国家妇联授予“全国千所流动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将在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努力,并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
  1、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一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要改变观念,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和管理,既要关注孩子的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丰富课余生活,
  二是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监护人应对孩子多加关注,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波动,出现问题要及时与学校沟通、积极解决。与孩子定期交流,关注其生活、学习、情感状况,让孩子在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从而缓解“心事无人述说,心理压力大”的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
  三是健全满足子女亲情需求的亲子关系。大力引导亲生父母转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观念,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要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丰富沟通内容,不仅仅要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尽量给予情感补偿,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2、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
  一是对留守儿童予以特殊关注和关爱。加强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政府应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文体投入,并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由学校、老师及同学群体进行及时的补偿。
  二是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特别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设立 “学生请教处”(或“独立儿童办公室”、“独立儿童热线” )等咨询机构,畅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沟通渠道。
  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特别为留守儿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改正不良习惯和行为。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之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
  二是加快当地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务工。因此,最根本的举措是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分离体制,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赚钱养家两不误,减少留守儿童,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是动员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属地管理,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专门机构作用,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周边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力度,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中文研究基地班2010级本科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170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