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简要介绍了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内容、原则及其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以求能够更好的做好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工作。
  关键词:滑坡 预测评估 原则 方法
  0 引言
  由于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予人类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影响,不合理的建筑选址所造成的事故频发。为了减少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是对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判断自然及人类活动等激发下,某一个或多个可调节的地质环境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种类较多,现就最常见且危害较为严重的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内容、原则及方法作一介绍,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及原则
  1.1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三方面: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加剧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2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原则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拟建工程为核心的原则;以现状为基础,考虑灾害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则;以定性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或不宜用定量方法评估的就用定性方法评估,适宜定量评估的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量化。
  2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案例分析
  以拟建公路为例,介绍其预测评估方法,预测其危险性大小。
  2.1 拟建公路可能遭受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遭受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必须结合具体工程位置与滑坡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综合分析,确定其危险性大小。
  (1)拟建公路平行滑面方向
  若拟建公路在滑坡体上或者近距离的下方,遭受滑坡危险性大;若拟建公路在滑坡后方短距离范围内,遭受滑坡危险性中等;若拟建公路在滑坡后较远距离,遭受滑坡危险性较小。
  (2)拟建公路垂直滑向
  若拟建公路在滑床以下通过,深度在3倍洞径以上,其遭受滑坡危险性较小,3倍洞径以内,其遭受滑坡危险性中等;若拟建公路在滑体中通过,遭受滑坡危险性大;若拟建公路从滑体上以桥梁的方式通过,且桥梁架在滑体上,遭受滑坡危险性大。
  (3)拟建公路在滑体两侧通过
  若拟建公路与滑体距离在滑体厚度范围以外,其遭受滑坡危险性较小;若拟建公路与滑体距离在滑体厚度范围以内,其遭受滑坡危险性中等。
  2.2 拟建公路加剧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加剧是指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或运营期间使现状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降低了,与拟建工程和滑坡位置、开挖规模、方式等有关。
  若拟建公路以路堤方式在滑坡前缘通过,施工过程中对滑坡体前缘的影响较小,其加剧滑坡危险性中等或较小;若拟建公路以路堑形式通过,需要对滑坡体前缘进行开挖,导致滑坡体前缘的抗滑力进一步减小,稳定性降低,其加剧滑坡危险性大或中等。
  2.3 拟建公路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引发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改变了拟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破坏岩土体的平衡,从而导致岩土体变形破坏,形成的地质灾害。如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隧道塌陷;水库诱发地震、滑坡;弃土引发泥石流等。
  (1)开挖(平整场地、路堑)引发边坡失稳破坏
  修路平基或路堑开挖形成5~30度甚至更大的人工边坡,边坡是否会产生变形破坏,其稳定性如何?具体边坡失稳致灾的危险性主要依据开挖处自然坡高、坡度、岩性组合、岩体破碎程度以及植被覆盖条件和降水入渗条件等来综合分析,判断其危险性大小。
  (2)弃土引发泥石流
  工程施工弃土常常会引发泥石流,其主要发生在水和地形都具备的条件下,物质条件相对短缺的地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大量弃土堆在斜坡地带或沟谷中时,在洪水流的情况下,很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产生。其危险性大小,要结合泥石流与拟建公路的空间位置,确定其危险性大小。
  3 结语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能够有效的预测工程建设过程或运营中所遭受、加剧及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对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内容、原则及方法,结合具体工程与灾害点的空间位置,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确定危害对象和经济损失严重程度,合理的确定其危险性大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S].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S].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278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