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百年甲与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只是部分地认识到土木工事、机枪和高爆弹三者相结合所具有的强大防御能力,而它的对手——协约国对此则缺乏了解。因此,在西欧战场上,曾经出现了3年的战术僵局(如此局面的根源在于1914年前的长期和平,使欧洲将军们未能完全理解技术与军事残忍结合后的影响)。这种白白吞噬了上百万条人命而又毫无进展的战争局面,直到一件看起来全新的战争机械——坦克的出现才宣告打破。然而,作为针锋相对的应对措施,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却并非一蹴而就。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关于先有坦克还是先有反坦克武器的讨论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个伪命题,但事情却远没有字面上看起来这般简单。在一些人看来,漫长的世界战争史中,反坦克作战的历史或许是最短暂的,它甚至比空战的历史还要短。但在另外一些人眼中,这样的结论却又完全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所有经历了1916年9月15日这一天的职业军人们而言,坦克并非是一种新事物,它只不过是旧事物的一种延续罢了。因为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的100多年间,随着冶金学、化学、弹道学、机械学等诸多工业领域的进步,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集大成者,即装备机械化动力和大口径火炮并覆盖钢制装甲的海军战舰。至于坦克最初诞生机构被称为“陆地战舰委员会”,更是一语道破了两者间的天然联系。
  也正因为如此,对抗坦克的战斗从本质上便是对抗“陆上装甲战舰”的战斗,军人们对此并不陌生,自然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的手段。事实上,19世纪前半叶新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远落后于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英国皇家海军1840年装备的最重的68磅级滑膛炮,尽管能够击穿24英寸厚的生铁板,但基本上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海军炮一样笨重而且后坐猛烈。既便到了1860年,实际服役的舰炮也仍然与3个世纪前使用的大炮在主要方面并无区别。但此后,由于整个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军事上的变化也同样具有戏剧性。随着工业革命迈向军事领域的步伐逐渐深入,美国内战结束后,作为“工业之花”的蒸气动力装甲舰开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大洋的主人。其赖以称霸的本钱,便是遍布周身的重盔厚甲。1882年,谢菲尔德公司的罗伯特·哈德菲尔德发明了用淬火法制造锰钢的工艺,勒·克罗索特则于1888年制成镍钢。镍钢装甲的采用,可以使战舰在装甲厚度不断降低的同时保持更强的防护性能。而后来哈维的钢表面硬化处理和1895年更高级的克鲁伯工艺,更是将这些钢制装甲舰的体积和战斗效能提高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
  而随着战舰钢制装甲强度的增加,为了击穿其钢制防护外壳,火炮自身的反装甲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先是从1879年的法国海军开始,通过在炮尾闭锁装置中采用断纹螺栓的办法克服了后膛炮失事的可能性,海军炮炮管由铸铁改为煅铁,制造炮身套筒的煅铁由钢所代替,减少了套筒的厚度。到1881年,英、法海军的舰炮全部由钢制造(通过酸性转炉炼钢法,大批量生产优质钢在费用上与铸铁和锻铁相比不相上下)。同时,一些燃烧较慢的弹用无烟火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这些火药或以烧焦的稻草作为焦炭,或用硝化纤维制造。由于硫磺含量大大降低,因此不但使炮身加长以获得较高的初速和较大的射程成为可能,而且也有利于通过改进弹丸头部的设计,提高弹丸的穿甲能力。随后披有风帽并拥有碳化钢制弹芯的穿甲弹便因此出现了。炮钢质量、火药配料、镗孑L精度方面的许多精心改进显然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有了这些技术改革的成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的20年问,海军炮的穿甲性能和能有效瞄准的距离都提高了好几倍,而这些技术革新同样使陆军火炮获益非浅。所以从这个层面剖析,尽管坦克的诞生是1915年的事,真正出现于战场更是1年之后的索姆河,但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却早在之前的几十年就已经展开了。至此,关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间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也就成了一个与实际完全脱离的纸面悖论。
  步枪,机枪,追击炮、野战炮
  与最初的反坦克战斗
  我们可以将1916年9月15坦克在索姆河战场的出现,理解为工业化时代一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陆上海战”。是的,英国人终于不堪忍受机枪、堑壕、铁丝网造成的杀戮之苦,将改头换面的装甲舰推上了陆地,以求打破僵局。这些陆上装甲舰的最初表现也的确令人眼前一亮。1916年9月15日这一天,英国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18辆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而1917年11月20日在康布雷,更多的英国坦克又在6英里宽的阵线上对有限的目标发动了进攻。尽管450多辆坦克中只有300辆到达进攻出发线,但在头12个小时的战斗中便有一大半伤残毁损,所剩坦克大部分不是因机械故障而未能坚持到24小时结束,就是因驾驶员精疲力竭而无法开动,只剩少量坦克集中起来又进行了一天的战斗。但到第二天为止,英军仍然攻占了宽度约20公里的突出部,深入德国防线约10公里。
  这是自1914年以来西线最成功的一次突破,更是在不可置信的短时间内完成的。应该说,这样的结果是情理之中,但又有些令人诧异。要知道,海上的军人们已经在极其类似的境况下战斗了几十年,局面从没有过如此的偏颇,那索姆河战场上的“陆上战舰”——坦克却为什么能收获如此显著的战争效果?显然,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即一方突然将海上的战争手段用在了陆地上,而另一方却对此毫无防备。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陆地战舰”坦克自身的作战效能是压倒性的、或是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所致……
  事实上,如果以索姆河会战为起点,我们会发现在坦克这种“陆地战舰”“上岸”的初期,其像征性的威慑意义要远大于本身的战场价值。一方面,坦克的出现在德军中曾经造成了极度恐慌,甚至在战斗结束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德军士兵仍然惊魂未定。德军第3军团的参谋长对其上级作了这样的报告:“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型作战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因此,这些初期的坦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应当归功于它在德军士兵中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难怪德国人最初倾向于把坦克视为一种不正当的武器。与其说是坦克打败了德军士兵,不如说是德军士兵在遭遇坦克后低落的士气打败了自己。对此,富勒在评论康布雷地区的坦克作战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坦克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士气的影响,其真正目的是威慑而不是摧毁敌人”。换句话说,相比于技术革命对海军的冲击,技术对陆军的冲击不那么具有戏剧性,这使1914年参战的军队实际上仍然保有19世纪的那些战术和作战概念。但坦克出现的严酷现实却表明这些军队用以参战的每个战术概念都已经过时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406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