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与保障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好芬 胡忠义

  摘要 随着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宣城市宣州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现状,从自然环境条件、工农业污染、水源地管理、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饮水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以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作,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关键词 饮水安全;水源地;农村供水;保障
  中图分类号 X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49-02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之本,饮水安全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将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从水厂拓展至水源地,在全国建成10个获准免于过滤的水源地供水城市[2];二战后日本不断发展供水设施,2005年全国集中式供水范围达到95%[3];2011年我国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体系,显著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全面保障居民饮水安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4]。
  宣城市宣州区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总面积2 621 km2,全区辖26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8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0.97万人。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5.2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935 m3/a。由于农村地区量大面广,早先以分散型供水格局为主,兼有少量集中式供水工程,饮水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通过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视和“三农”政策的惠及,截至2010年,全区共建有蓄水工程18 125处,总库容1 886万m3,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1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
  我国首部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指出,水源地保护是保障饮水安全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工程管理改革、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饮水安全可持续的有力保障。
  目前,宣州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有水务、卫生、建设、农业、环保、公安、宣传等部门,并成立了以水务、卫生部门为主、其他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农村饮水协会,共同致力于农村水源地、饮水工程、制水工艺、水质状况的管理(图1);制定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7—2011年可行性研究报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申报、考核、群众全程参与、跟踪审计4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水源地安全控制及考核制度,统一采购配备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动消毒设备和千吨万人水厂水质自动检测设备,提高水质处理、检测能力。
  2 农村饮用水供水现状[5]
  近年来,全区通过新农村工作及安全饮水工程的开展,农村居民供水得到保障,水量及取水方便程度达标率99.8%,供水标准为70~165 L/(p·d),达到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要求[6]。农村饮水水源有塘坝水、河流水、井水和山泉水等,供水方式有集中式和分散式(图2)。
  2.1 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全区共划分有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3处,建设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01座,其中千吨万人规模23座,总规模达到16.2万t/d,其他根据村落分布情况分别建设200~1 000 t/d及200 t/d以下工程78座。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32.38万人,其中饮用地表水29.62万人、地下水2.76万人。同时,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了保证率较高的小型工程,保障大旱之年及突发事件居民饮水需要。
  2.2 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分散式供水形式主要有地下井水、引山泉和塘坝工程等,受益人口38.59万人。其中,饮用地下井水的有28.91万人,水井主要分布于干流和支流含沙卵石层较厚的冲击区和丘陵山岗地区;饮用山泉水2.67万人,主要分布于低山区;饮用集雨塘坝设施的农村居民0.91万人,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岗地区;无供水设施依靠河流、池塘和山泉等处取水饮用的6.1万人,主要分布在圩埦区和佟公坝灌区以及零星平畈区。
  3 农村饮水安全情况
  饮水安全是指饮用水水质、水量及取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6-7]。近年来,宣州区通过乡镇饮用水源地的科学划分、评估与保护工作,全区23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类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标准,达标率100%。集中式供水采用保护区取水口原水,根据原水水质情况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等处置工序,使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通过自来水管网送达农户家中。
  然而,由于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生产生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水源保护、供水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依靠分散式供水的农村地区存在寄生虫(血吸虫)疫水、铁锰含量和细菌学超标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水质污染问题,长期饮用地表水的部分地区还存在工程性、季节性缺水现象。根据《宣州区2010—2013年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8.59万人,其中水质不达标38.47万人,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不达标0.12万人,水质不达标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情况见表1。
  4 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因素
  4.1 寄生虫(血吸虫)疫水污染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一般在湖滩和沼泽等流行区,人畜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导致该病的感染和传播。宣州区是安徽省14个重点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全区共有钉螺面积628.8万m2,从表1可以看出,血吸虫疫水是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血吸虫疫水影响的主要措施有:加强血防综合治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在人口居住密集的村镇,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及其他安全人畜饮水工程;在人口居住分散、自来水未覆盖到的疫区,要求居民尽量通过饮水工程取水或饮用地下井水;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优先安排血吸虫病疫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逐步解决疫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4.2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多,成分趋于复杂,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清理体系,污水随意倾倒、垃圾到处堆放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家庭畜禽养殖和放养现象,畜禽粪便不能综合利用甚至被随意排放;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造成有毒药品成分、氮、磷及其他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漏、风吹雨淋等途径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源。
  4.3 工业、矿产污染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经过多种途径危害到饮用水源水质;很多地区还存在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和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大量矿渣、污水和植物腐植质进入水体。
  4.4 背景值影响
  由于水源地本身的水文地质条件导致的有害物质背景值含量超标,主要表现在铁、氟、锰、砷及矿化度等指标偏高;同时,过度开采地下水还会破坏到地质环境,造成地下水质成分的改变甚至水源枯竭。
  4.5 其他因素
  部分村民由于饮水安全意识淡薄,出于经济考虑不愿安装自来水或虽安装了自来水,却仍有不卫生的用水习惯;小型饮水工程多,存在运管难、设施老化和水源地保护不到位现象,以及其他水源地、水厂管理方面的问题,致使少量供水工程水质不达标现象发生。
  5 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农村地区供水水量及取水方便程度已得到基本保障,水质不达标成为影响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同时,应急机制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也会带来农村饮水危机。因此,需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农村水污染防治、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因地制宜采用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方案,保障农村地区饮水安全[8-9]。
  5.1 加强污染防治,保护水源地安全
  转变农村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艺及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和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走生态农业道路,推广科学施肥和优化种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严禁在水源地周围堆放垃圾及排放污水,从源头做起保护饮水安全。
  5.2 多措并举,建设并完善安全供水工程
  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建设力度,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通过以国家投资为主、集体和村民投资(投劳)为辅,适当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承包人参与投资、管理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逐步淘汰老化设施,对保留的老水厂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引导企业做到达标供水;有条件的村镇纳入城镇供水管网,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进一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管理体系,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饮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5.3 加强水源评估,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及应急机制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工作,摸清水质状况、地区分布和风险名录,及时调整和整合不达标水源地;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从水源到供水终端的全程监控网络,一般地区实行取样送检结合定期抽检的方式,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建立并保护应急水源和备用水源,完善饮水安全保障及应急机制,防止突发事件造成的水源匮乏或水质污染对饮水安全的影响。
  6 展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安全水源的划定和各项饮水工程的有序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我们要在加强饮水工程的保护和监管的同时,采取多形式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和保护水环境、爱护饮水工程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饮水安全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幸福指数。
  7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UNICEF.MDG Drinking Water and Sani-tation Target:The Urban and Rural Challenge of the Decade.MDG Assess-ment Report[R].Nonserial Publication. 2006.
  [2] 车越,吴阿娜,杨凯.纽约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的实践及其借鉴[J].中国给水排水,2006,20(22):5-8.
  [3] 胡和平.国外发展经验对我国农村饮用水的启示[R].2008.
  [4] 逯根堂.聊城市农村饮水工程发展研究[J].中国水运,2012(1):206-207.
  [5] 宣州区水务局.宣州区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R].2009.
  [6] 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1):1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北京:[出版者不祥],1985.
  [8] 陈颖,范传辉,孙瑞,等.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7-399.
  [9] 蓝楠.关注我国农村饮用水源安全[J].环境保护,2007(1A):3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705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