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海南部地区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平 孙立斌 索南 张凤娟

  摘 要:青海省南部地区有着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地层、构造和岩浆岩都对成矿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发育地层为奥陶系-三叠系,其中泥盆系、石炭系和三叠系地层控矿;岩浆岩主要有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其中华力西期和燕山期岩浆岩控矿明显;断裂构造是直接的控矿构造;成矿空间分布上形成自南而北四大成矿带,目前已经发现大量铜、铅、锌矿床,各种信息显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地质、化探、重砂、遥感等各类找矿标志明显。
  关键词:青海南部 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远景 矿床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44-02
  青海省南部地区是西南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地质工作的大量开展,其成矿控制条件越来越明显,本文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对以后的找矿有所裨益。
  1 控矿地质条件
  1.1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该地区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三叠系。泥盆系桑知阿考组灰色变砾岩与灰绿色安山岩互层夹安山质角砾熔岩成矿意义较大,特别是灰绿色安山岩互层夹安山质角砾熔岩,根据岩石剖面,该组地层铜含量明显高于相邻其它组,铜含量一般在52.1~265×10-6,最高达到2500×10-6以上。
  在囊谦县早石炭世杂多群碎屑岩组的紫红色粉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灰色不等粒砂岩中有含铜砂岩层出现,四荣铜矿产于此层位,岩石剖面测量铜元素含量平均30×10-6,一般30~500×10-6,最高为1000×10-6,以紫红色砂岩中含量最高,重砂测量圈定出的铜异常或铜、铅异常数处,均沿该层分布。经探槽揭露,铜品位达到1%~3%。铜矿层厚度一般为1~3m。在其他地方,该岩组紫红色砂岩、粉砂岩也发现了含铜矿化线索,含铜1%左右。
  早石炭世杂多群碎屑岩组下部灰黑色页(板)岩、灰色不纯灰岩层铅锌丰度明显偏高。以灰色板岩最高,其次是灰色泥灰岩、灰岩,含量平均35×10-6,一般20~50×10-6,最高1000×10-6。局部地区土壤中更高:Pb含量一般在30~200×10-6,平均86.03×10-6,Zn含量一般在50~300×10-6,平均179×10-6。另外该层赋存有较多铅锌和多金属矿点,如高钦弄铅矿点、包贝弄多金属矿点、胶达多金属矿点等。该层发现多处矿化线索,可见铅矿物呈浸染状与萤石伴生于破碎带中。
  晚三叠世结扎群下部碎屑岩组下部暗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砾岩层-铜矿源层:该层中出现了砂岩型铜矿,并发现翁瓜泼铜矿点及给沙扁地铜矿点。岩石测量铜的含量以暗紫色砂岩、砾岩及灰色、灰绿色砂岩较高,其次为泥岩、灰色板岩。铜含量平均23.3×10-6,一般40~60×10-6,最高8000×10-6,砂、砾岩中铜的含量高于其它层位5~10倍。水系沉积物测量,沿该层铜异常分布较多,有自北西向南东断续成带状延展。
  晚三叠世结扎群上部碎屑岩组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砂岩、页岩层-铜-铅矿源层:该岩组中铜、铅含量以深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砂岩页岩中最高;板岩中铜含量为最高,平均80×10-6,最高150×10-6,较其它层位高出10倍;粉砂岩、砂岩铅含量高,平均50×10-6,最高400×10-6,比其它层位高出10~15倍。该层铜、铅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较多,断续呈带状分布,异常中铜含量平均41×10-6,一般20~30×10-6,最高50×10-6,异常中铅含量平均40.4×10-6,一般30~40×10-6,最高60×10-6。另外在该层发现多处矿化线索。
  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该混杂岩带主要岩性有深灰色板岩、千枚岩、片岩、变砂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大理岩。与上下地质体均为断层接触,带内各岩片间也多为断层接触。沿蛇绿混杂岩带发育众多的Ag、Pb、Zn、Cu异常,异常规模大,峰值高,综上,可以确定成矿与地层有密切的关系。
  1.2 侵入岩与成矿的关系
  侵入岩岩性从酸性-基性,它们分属华力西、印支和燕山期。
  (1)华力西期侵入岩:仅见岗钦岗琼花岗闪长岩体,它侵入于奥陶系砂岩、板岩中,呈岩株状,在岩体的外接触带上围岩已强烈硅化,退色及烘烤现象明显,蚀变带宽200~300m,有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
  (2)印支期侵入岩:该期岩体较多,侵入于晚三叠世巴颜喀拉群及巴塘群中,岩性以石英闪长岩类为主,辉长岩、辉绿岩次之,一般以岩株为主。这些岩体以司新傲辉长岩体中的Cu、Zn、Cr、V、Ni等元素含量较高,满宗石英闪长岩体中的Zn、Cr、Ni、Co、V较高。其它岩体微量元素含量一般都不高,与成矿关系不明显。
  (3)燕山早期侵入岩:以斜长花岗岩为主,主要为岩株,据基岩光谱分析结果的统计,各岩体微量元素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富集趋势。
  (4)燕山晚期侵入岩:白马海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含矿性相对较好,出露面积250km2,呈NW-SE向延伸,岩体侵入于晚三叠世结扎群下部碎屑岩、下部碳酸盐岩及古近系地层中,岩体呈岩基产出。该岩体边部为花岗斑岩,中心部位为花岗岩,过渡带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副矿物中普遍出现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黄铁矿、辉钼矿及少量的褐铁矿、方铅矿、自然铜、辉铜矿、白钨矿、钍石等。微量元素铜、铬、铅、钡、锶、锆、钼等元素含量较高。镍、钴、钒、镓、锡、铍含量较低。岩体内不同相带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略有差异。岩体中已发现多处铜铁和多金属矿点、矿化点。
  1.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该区北部属松藩-甘孜褶皱系,南部属西藏滇西准地台,两者以玉树-相古断裂为界。构造线与地层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呈NW-SE向,总体上褶皱与成矿关系较小,断裂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如早日保-岗钦-尼玛朗逆断层分布的尼玛朗、岗钦、早日保矿点,达增-宁固尕玛逆断层上见金、银、锑异常等,均与构造关系密切。
  南部已经发现的金属矿化点、矿点及矿床,均受断裂控制,其中以NW向断裂为主,次为NE向断裂,受NE向断裂受NW向断裂控制的矿床(点)有:冶金山铁矿床Ⅲ-Ⅴ号矿带、均弄含铜铁矿点、达东色铜铁矿点、囊谦北山向断裂交汇部位,矿化富集。受NW向断裂控制成矿的以铜、铁为主,其次为铅锌、银等多金属。受NE向断裂控制成矿的以铅锌、银等多金属。其次为铜、铁。   2 区域矿产分布规律
  2.1 区域矿产的时间分布规律
  该区的内生金属矿产主要与华力西期的中基性火山岩、华力西期及燕山早期的岩浆岩活动有关。而燕山晚期、喜山早期的酸性至中酸性岩浆活动,主要是使原有的外生沉积矿床进一步的再富集作用。
  (1)华力西期:该成矿期矿种为钛、铁及铜,华力西期的点协陇巴基性岩脉对钛铁矿的形成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分布上都有密切关系。晚二叠世中基性火山岩中的铜矿化,直接产于安山玄武岩中,矿化与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关系密切,围岩蚀变属火山岩期后的自变质作用。因此,晚二叠世中基性火山岩中的铜矿化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
  (2)印支期:该成矿期矿种主要为铜,次为铅锌。除高涌铜矿点外,矿化与岩浆活动在时空上关系不明显,与构造变动在时空上关系密切。多数矿化产出位置在各级断层附近,矿石结构构造具有构造作用特征,充分说明构造活动对成矿和控矿的重要性。
  从铜及铅锌的含矿围岩分析,扎尕玛牙扔铜矿点的围岩为上三叠统地层,高涌、东茅陇铜矿点、汹娜铅锌矿点及多数铜矿化线索含矿围岩为晚三叠世结扎群下碎屑岩组,其成矿期应为印支期。含矿围岩为早石炭世杂多群的给沙扁地和扎呀龙哇铜矿点及含矿围岩为二叠系的梭罗东毛铜矿点,与热液活动有关,构造活动对成矿起主导作用,这些铜矿点周围无岩浆活动迹象。含铜热液沿着构造裂隙上升,在有利部位成矿,含铜矿化附近的断层生成时间为印支期,则矿化形成的时间应与构造形成的时间相近或稍晚。
  (3)燕山期:早石炭世碎屑岩组灰岩中的铅矿化,直接产于灰岩裂隙和破碎带中,灰岩中含铅重晶石、方解石、萤石脉发育,根据尕牙先卡、尕牙根铅矿附近见有燕山期的辉绿辉长岩体,推测铅矿化的形成应
  直接与该岩体有关。胶火尕、西早阿也玛含铅锌的重晶石、方解石、萤石脉也应形成于燕山早期。此外,下二叠统碎屑岩夹火山岩段中的多金属矿化,如东觉涌多金属矿点主要赋存于矽卡岩化的灰岩中,矿石呈浸染状或块状,附近有燕山早期的辉绿辉长岩,其矿化的形成应与燕山早期的岩浆活动有关。
  (4)喜马拉雅期:该成矿期的矿种主要为铜。朴忽卡铜矿点围岩为灰紫色钙质胶结火山岩砾岩,属与热液活动有关的裂隙充填型铜矿。
  2.2 区域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空间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成矿带。
  (1)通天河金、银、汞成矿带:该带位于通天河两岸,区域地质构造位置相当于松藩-甘孜褶皱系。该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地层为晚三叠世巴塘群,中酸性侵入岩及基性-超基性岩脉十分发育。德达日阿锰矿点、上尖果铜矿化点均在该带中,来扣-达宗金、黄铁矿重砂异常、索西公辰砂重砂异常及解宗陇Au、Sb、Bi、As、Mo等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于该带中。这些异常中有些元素套合好、强度高,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2)下巴塘多金属成矿带:位于区内中东部,该带内出露地层比较复杂,有奥陶系-二叠系地层及晚三叠世巴塘群。中酸性侵入岩及基性岩脉和石英脉较为发育。早日保-岗钦-尼玛朗铜矿化带分布于其内。该带向东南延伸到赵卡隆铁多金属矿床。
  (3)白马海铁、铅成矿带:该带分布于白马海岩体中,沿岩体走向自西北-南东向分布。该岩体为酸-中酸性侵入体,岩体的围岩为晚三叠世结扎群下部碎屑岩。岩体内多围岩捕虏体,岩体内部及接触带蚀变强烈,主要有角岩化、大理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阳起石化、矽卡岩化、钠长石化,后三种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
  该带已发现达东色多金属矿点等多处矿(化)点和多处航磁异常,呈明显的带状分布。
  (4)高涌-觉拉-囊谦铜、铅锌、铁成矿带:该带位于龙格东多亚赛-囊谦深大断裂的西侧,成矿带规模大,长度约100km,该区主要出露石炭系及下二叠统碎屑岩、泥岩、灰岩。华力西中-中酸性侵入体及燕山早期岩脉侵入于早石炭世杂多群碎屑岩及碳酸岩组中,出现了热变质及交代变质作用。
  该成矿带矿床(点)众多,主要有铅锌矿床(点)、多金属矿点、铁矿点、铜矿点等,有岩浆热液型和沉积型两类。沉积型主要为铜矿床(点),以铜、铅为主的重砂异常、化探异发育,这些异常断续呈块状分布,自NW向SE组成带状,航磁异常在区内亦成带状,自NW-SE向延展。
  3 找矿标志
  3.1 地质标志
  该区范围大,矿种多,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矿床的地质标志也复杂多样。
  (1)地层标志:该区沉积型铜矿主要赋存于早石炭世杂多群碎屑岩组上部的灰绿色含砾中粗粒长石砂岩中,典型矿床为四荣铜矿,铜矿体严格受地层控制,矿体底板为灰绿色长石砂岩,顶板为中厚层状灰岩。含铜层位中的铜被氧化形成孔雀石,地表标志明显。此外,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床(点)标志与其基本相同。
  (2)构造标志:该区的矿床(点)多数与断裂构造有关,矿床(点)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断裂构造既是导矿通道,也是容矿的主要空间,因此,对该区构造的发现及认识是找矿的重要途径。
  (3)岩浆岩标志: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早期青海南部治多—扎多复向斜广泛发育中酸性钙碱性斑岩建造[1],其中也是寻找斑岩型铜矿的重要指示标志。
  3.2 矿化蚀变标志
  除沉积型铜矿外,在该区发现的铜、铅锌矿床(点)几乎都与蚀变分不开,铜矿床(点)中,蚀变主要是孔雀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呈脉状产出的铅锌矿床(点)中,蚀变主要是碳酸盐化、重晶石化、萤石化;在侵入岩接触带附近出现的铅锌矿床还具有矽卡岩化。上述蚀变现象是找矿直接而有力的标志。
  3.3 化探标志
  在区内已知的铜、铅锌矿床(点)、矿化带及成矿有利地段往往有异常及其伴生元素异常存在。异常强度、规模、衬度均较大,且具明显的浓集中心和分带性。区内1∶20万、1∶5万化探铜、铅锌异常多数为矿致异常,可很好的指示找矿方向及范围,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如尼玛朗-岗钦-早日保铜矿化带有范围较大且较为连续铜异常带存在。西早阿也玛铅锌矿床周围分布有铅水系沉积物异常约16km2。在化探与重砂异常套合较好的地区更是找矿的有利地区。与铜异常伴生的其它元素异常各区有所差异,但一般与Au、Ag、Mo含量成正比;铅锌异常一般与Ag、As、Sb套合较好,As、Sb高异常区表明热液活动强烈,有利于铅锌矿床的形成。
  3.4 重砂标志
  铜、铅锌重砂异常以及重砂组合异常与区内已知矿床(点)、矿化带、成矿远景区有较好的吻合性,并往往与水系沉积物异常套合较好,是找矿的有利标志。与铅锌有关的重砂异常除含有方铅矿、白铅矿外,还往往伴生钼、重晶石等,与铜有关的重砂异常矿物有黄铁矿、钛铁矿、白钨矿等;重矿物含量及组合在各区受所处的地质背景、构造位置控制,重矿物组合又有所差异。重砂异常的强度、规模与矿床的规模呈正相关。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并结合化探异常特征,重砂异常是找矿的有利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姚金炎.关于斑岩铜矿的找矿[J].矿产与地质,1999,13(2):69.
  [2]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青海南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S].内部出版,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845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