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心灵在语文课上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晓兰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已做了十四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就语文学科本身来说,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我在教学工作中充分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而今随着教改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觉得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在课堂,而且也向课外无限延伸。
  首先语文课承担着学生的情感教育。
  比如在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时,课上也许仅仅接触的是理性的东西,书信体的格式结构,文章内容结构思路,文章的主题等等,但我觉得这些并不是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全部,学习更多的是课本外的东西,谈到爱情,也许有人会想到“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爱情吗,不,这不是爱情。爱情意味着生存,责任和幸福,如果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能够就教学对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向往所谓的爱情,向往所谓的神秘,向往所谓的心灵倾诉对象,向往一种孤单时的依靠,向往快乐时的分享,向往悲伤时的臂膀,向往失败时的给力……但这仅仅是一种向往,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会给彼此以莫大的安慰和支持吗,即使能够给予对方,这也仅仅是支撑而已,这种支撑不会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因为你们,我的孩子们,你们仅仅是孩子而已,孩子不同于成人,成人之间尚且有离合聚散,何况你们呢?任何情感的支撑都需要有依托,这个依托的基点就是物质,换句话说,那就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啊,若是你们心中藏有一份神秘的东西,那就把他深深埋在心底,让执着拼搏为它作肥,让勇敢坚强为他作翼,让磨砺成功为它作水,让真诚信念为他给力,让岁月穿梭为它作衣,在青春闪亮的日子,挥洒汗水一片,辛勤耕耘一路,相信时间会见证一路花开,你们的一切所谓爱情,皆会有因有果,有花有实,孩子们啊,趁着这大好时光,快快放飞理想的希翼,一路飞奔,相信梦想会开花,会结果也许因爱而存情,但绝对不是爱情。
  在学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就文体来讲是小说,学习小说无非关注社会环境,把握人物性格,透视社会生活,感悟文章的主题,如果说文章的学习就此告终,我觉得那不是语文课,语文的学习更多是课外的延伸,课外的延伸绝不意味着感受孤独,品味孤独,而更多的是感悟孤独,在杜小康家道中落,辍学放鸭,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荡,遭遇暴雨天气,寻鸭而得其中一部分,最后鸭生蛋的过程中,杜小康也长大了,清洁的完整叙述对于我们只是一个过程,更多的是要我们去感悟,杜小康这样一个孩子失去了同学朋友,在他的成长路上只有父亲陪伴他,与他的交流形成了所谓的心灵默契,其实,这种默契也是一种单调空乏,形成了心灵上的压力,面对面的孤独,因而形成了他缺少人文关怀的孤独,他远离村庄,家乡,熟悉的环境,这又形成了一种人文环境的孤独,杜小康的孤独不仅限于此,还有恐惧的孤独,他面对芦荡,暴风雨,这些事物使他的孤独中掺杂着更多的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战胜了孤独,战胜了自己 就像鸭子的成长历程一样,鸭子最后生蛋了,而杜小康也收获了自己人生的硕果,那就是在经历磨砺与苦难后,在饱经心灵的孤寂的磨难之后,他坚强的长大了,杜小康的经历启示我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这才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最大益处,无可否认人生就是这样,只有眼见别人的经历或自己经历过,才会增长自己的阅历,才会完美自己的人生,在挫折面前,在磨难面前,其实一切都是那么的令我们回过头来深深的感激,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成长起来,而就是这样一篇小说,给我们更多的人生指引,参阅它,就像禅者参透佛理一般,就会使我们的人生得到提升。
  也许花开花谢那是自然的规律,而期间我们也不要忘了花开花谢的过程和结果同样很重要,我们感谢花开,因为花开让我们邂逅了美丽与芬芳,我们同样感谢花落,因为花落就意味着结果,结果与花开其实都意味着经历,经历就意味着直面人生,战胜自我,让我们的人生得到一个新的提升,相信经过这个提升,我们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
  其次语文课还承担着学生心志情操的培养。
  在学习小说《香菱学诗》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我们是不会收获太多的,只有深入探讨香菱这个人物形象,她为什么学诗?是如何学诗的?最后学的效果如何?从中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觉得这最重要的就是启示:要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明白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与感悟过程中,自然也能从中获益,从而感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生活如此之幸福,学习条件如此优越,又有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指引,学习这样的幸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对课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课文内容的这个层面上,我们的学习是不成功的,我们在赏析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语言的精美和构思的新巧,更多是带给我们的惜时的感悟,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轻人必须珍惜光阴,不能使其错过。
  再如流沙河的诗歌《理想》,诗中使用一连串的比喻句“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在丰富的意蕴中,感受着诗情,感悟着诗意: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这仅是课文的学习,更深层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悟,为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奋斗,这才是这节语文课的学习要承载的责任与使命。
  又如《岳阳楼记》的学习,作者描绘岳阳楼的两种景色和对迁客骚人的两种心境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传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充分感受了诗歌的意境美,情志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情志启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了这样的忧国忧民情怀,何愁我们问的国家不和谐,不富强呢。
  语文课正是在这样的文本与生活的对接中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迸发出奇光异彩,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提升,从而完成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的伟大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863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