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家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志林 孟凡杰

  当今,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文化。今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三部委正式批准林西县入选全国74个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加强林西县生态文化建设,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我县建设成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生态文化强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就如何加强林西县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六点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夯实生态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其特定形态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其形态的变化也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从工业文化到生态文化的转变,必须以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在当今,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要立足当前林西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指导和有关政策、机制体制的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型工业,突出抓好制糖、有色金属、水泥、石化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培育壮大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实用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生态效益型林产业,重点打造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果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苗木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边关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康疗养生和农业休息旅游等具有林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富民强县”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随着生态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化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进而促进林西县生态文化发展和繁荣。
  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发展的产业载体
  生态文化产业作为由生态文化衍生出的相关产业,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正逐步成为林西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要建立资源型优势生态文化产业群、品牌型强势生态文化产业群、休闲娱乐型生态文化产业群等三大生态文化产业群。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演艺业、休闲娱乐业、会展和节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立足林西的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打造更多绿色品牌,并努力提高绿色品牌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立足林西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体现林西山水、人文特色和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产品,既要做大做强林西的山水文化、野果文化、花卉文化、古树文化、宝石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努力发展书画、演艺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加快发展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二要立足林西民俗资源优势,加强民俗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开发。激活民俗文化中的魅力元素、生态元素,把林西各民族文化美灵活巧妙地融入城镇绿化建设,房屋、道路、市政设施设计中,融入商贸、美食、旅游、娱乐等项目的开发中,打造独具一格的民俗生态文化产业。
  三、创新生态文化品牌。培育生态文化特色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发展繁荣林西县生态文化,必须选好载体,创新生态文化的品牌。一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创建具有林西特色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名城。林西县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这是林西的优势和特色。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过程中,要打造好生态文化名城这个品牌。抓住国家创建森林城市和林西县全国先进文化县品牌的契机,应好好总结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打造国家园林城市,以取得更大的品牌效应。二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打造农村生态文化发展品牌。要以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家园建设“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大力发展一批农村生态文化品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引发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把我县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起着重要作用。三要实施生态文化精品战略。创新生态文化品牌,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其品位和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为此,应抓好提升我县生态文化水平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林西生态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生态文化产品。
  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化要求对传统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进行变革,倡导符合生态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为此,建议在全县开展“十个提倡”活动: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使用节能技术和新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使用;提倡徒步、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使用生态建筑,使用生态建材适度装修;提倡生态文化旅游;提倡食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提倡适度消费并注重所购商品最终处置所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提倡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养成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提倡低碳办公,推行节水、节电、节化学及无纸化办公。
  五、建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的合力
  发展繁荣生态文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要大力推进生态县(街道)、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和要求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考核指标体系。二要继续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在创建绿色机关、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街道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矿山等基础上,不断拓展创建内涵,扩大创建覆盖面。三要继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五进”活动。以绿色创建为载体,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生态文化进单位、进学校、进街道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四要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用。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关注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应加强支持引导,对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进行培训,支持和联合环保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共同开展社会公益行动和开展课题、咨询、调研活动。
  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生态文化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切实维护生态规划的权威,严肃建设程序和必要的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生态文化建设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使既定的目标任务不因人事的变动而改变。二要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发布生态文化建设信息,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三要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体系,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推进建设;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各级领导决策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负起生态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929755.htm